在我們的讀書沙龍群裡,有成員說起,我怎麼讀書死活讀不進去啊?是什麼原因,我該怎麼辦?為此我們在群裡討論了一番,與之正好有一個話題也在討論中,就是另一位說自己讀書太貪心了,書無法進行細讀,總想看更多的書,感覺自己每天讀的時間太少,我為什麼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討論,是因為這兩個看似不同的問題,其實遇到的問題本質是一樣的,我為什麼這麼說?
我把這兩個問題統一為一個原因,就是受到外界的幹擾,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幹擾無處不在,就像一位作家叫陳思和,他曾說不看電子書是想躲避那些觸及即達的連結,原因就是躲避幹擾,一個窗口就是一個世界,這樣無法實現那種讀書的沉浸感,沒有沉浸感就不可能產生好的讀書體驗,讀書需要全身心的進行所謂的「生命體驗」。
一個是死活讀不下去,這是一種讀者經常遇到的體驗疑問,這是一種沒有把具象文字讀成一種具有抽象的聯想式感性體驗,我把這種叫作文字敏感低,這階段的文字還激發不了你的一種沉浸和聯想能力,你眼中的文字是一種純粹的象形文字,沒有構成和觸發你聯想的心靈開關,這更像是一種對讀書還沒有完全入門的表現,是一種心靈的排斥幹擾。
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你重新看看那本你正在讀的書,是不是真正你想看的,還是別人推薦給你的,為什麼要重新審視這些,是因為這是一種潛在的外在幹擾,我們容易忽視的幹擾源,沒有所謂的必讀書,尤其在讀書的初期,所謂別人給你的必讀書目,那有可能完全是透著一種功利性,甚至是被利益綁架的歪曲推薦,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初期,直接的閱讀感興趣的書籍,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哪怕是武俠、言情、甚至是讀者文摘,心靈雞湯這樣的書。
躲避了外在的幹擾,通過閱讀愛好書籍,培養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度,鍛鍊自己對於閱讀文字之後的那種沉浸和想像力,然後通過這種沉浸和想像力,使自己陷入其中形成一種美好的快樂的讀書體驗,然後再進行選擇性的微調和矯正,我是在初中時閱讀金庸之後,就對別的武俠書失去了興趣,為什麼,因為我對金庸書中的文化氣所感染,之後就開始讀餘秋雨這樣的文化入門類作品,慢慢的在這種微調和矯正中,使自己一直走在了因愛好而起的沉浸式讀書氛圍中。
當時還有各種紙媒發表過一些文章抨擊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至今還記憶猶新,這種抨擊正好讓我理解了如何質疑和閱讀的延伸,因此餘秋雨就成了我的文化閱讀入門作者,從金庸到餘秋雨,讓我找到了這種我喜歡的文化脈絡,之後就一直在這個脈絡裡尋找和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在此我再對那種讀書貪念的心情做一下分析,為什麼我都把它也列為受到了某種幹擾,其實自己總想多讀書,這是一種功利性讀書心態,是受到周圍人和網上的影響。
一味的給自己定量,這本身就是一種扭曲的讀書行為,人一輩子仔細讀個幾百本書足矣,沒必要聽梁文道說,他已經讀了一萬本書就瞬間使自己產生一種焦慮感,往往這種讀書方法,使你知道的很多,但無法形成另一種文學浸染,文學浸染是一種類似修行,是人生的一種修行,他不同於梁文道,或者把他那種理解為職業化,他在閱讀的過程中,本身就朝著職業化方向走,他在二三十歲就在給報紙寫社論,我想他的閱讀行為很多應該是被動的。
我們不能在不考慮他們的外在條件和因素下,而試圖讓自己進入到那種潮流中去,那樣只會讓自己產生焦慮感,所以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當下,在沒有職業化的條件之前,首先就是沉浸在非功利環境中,先讓自己進行文學滋養身心的態度,來完成讀書行為,靜觀其變,如果哪一天走向讀書職業化,那時閱讀的書籍自然也會跟著外界的引導,形成其他形式的誘因,我想到時,你的「貪」的情緒影響也會有所減少,畢竟與現在這種沒有外因只有自己假象的焦慮幹擾因素,要好很多。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