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濤小學102班的孩子課後得到黃豆獎勵
彩虹城小學學生正在測量葉子的長度
半山實驗學校老師帶學生在校園裡觀察植物
高新實驗學校學生在課堂上種豆苗
若是要問一年級的孩子:科學是什麼?他們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
是算術嗎?是高科技嗎?
科學是魔法。
可以研究小草啊、小花啊、樹啊什麼的,還有浮力!
可以做實驗!
……
近兩周,記者奔波於杭州多所小學當一年級科學課的旁聽生。通過現場的課堂觀察,以及和科學老師的交流過程中,記者發現,一年級上科學課對於部分學校的老師來說並不是新鮮事,比如高新實驗學校從建校起,一年級學生就開始上科學課了,那時浙江還沒有對應的教材,因此用的是美國的版本;半山實驗小學則是依託於自然體驗課程,把一年級的科學課上得更加豐富了。
也有學校表示,還沒摸出門道,老師們還在研究中。
採訪中,不少老師透露,第一次走進一年級科學課堂時,心裡確實有些忐忑。「語文、數學老師知道怎麼跟一年級孩子溝通,但我們沒經驗。」而事實上,這樣的擔心持續時間並不久。文清小學的田乘老師在給孩子上科學第一課時,拿出了一個氣球,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
一年級的科學課
先立規矩再講課
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校園,很多都是懵懂的狀態。所以大部分小學會在開學前兩周,給孩子安排幼小銜接的課程,主要是給孩子立規矩,也便於孩子更快適應小學生活,有利於後續上課。
育才教育集團文溪小學是西湖區今年新開的一所小學,學校科學教研組長洪霜雖然教齡只有三年,但對一年級孩子的科學教學,已經摸出了一些門道。「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所以規矩要立好。」洪老師解釋,就是要針對孩子的特點來教學,一年級的孩子普遍有很強的表達欲望,但不善於聆聽。所以在教學中,會刻意讓他們學會聆聽,課堂上洪老師採用分組教學的模式,兩兩一組,你說他聽,他說你聽。讓孩子既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九蓮小學科學教研組組長鄭海華,是孩子們眼中的「魔術師」,因為他上課的時候,常會從口袋裡、講臺下拿出一個有趣的教具用於教學,可以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孩子課堂聽課效率。
「小朋友對自然的敏感度,遠超過我們預想。」半山實驗小學的科學老師張麗萍,現在教一年級科學,課堂上,從孩子們口中說出的紀錄片名字、去過的地方,常常出乎她的意料。針對一年級的銜接特點,她把科學課融進了幼小銜接過程中,校園裡遍布著許多植物,正好可以在一年級孩子進校園做參觀時切入進去。「先讓孩子們有個概念,校園裡都有哪些常見植物,再過一段時間,紫薇花要開了,就可以給孩子留個懸念,紫薇花開時會是什麼顏色。」張老師習慣一步步去引導孩子認識植物,比如摸一摸葉子,聞一聞氣味,有的孩子會撿起地上的落葉,饒有興趣地說要拿去做標本。
把觀察、體驗
和課堂知識點結合起來
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一年級的科學課氛圍比較輕鬆,常常和室外活動相結合。強調觀察、體驗、動手操作。
當記者在聽濤小學校園裡找到科學老師林波時,他正帶著308班的孩子觀察操場邊的大樹。孩子們分組觀察不同的大樹,五、六人的小組內部分工明確,一人觀察樹幹,一人觀察樹葉,一人負責記錄,更有負責監督的小組長。這不,一位小組長正幫助觀察樹幹的小同學在做拓印,一隻手將紙在樹幹上鋪平,另一隻拿著鉛筆均勻地畫線。「你還可以畫密一點,紋路更清晰。」小組長說。十五分鐘的室外觀察完成後,同學們有序地回到班級討論並完成記錄。
聽濤小學的科學課上,為了講植物的生命,科學教研組長林波老師特意讓孩子們帶著假花來上課,有的為了仿真還噴上了香水。原來,林老師是想讓孩子們找不同。哪些是植物?如何分辨這些是植物?假花是植物嗎?假花放在森林裡就變成真花了嗎?面對老師連環炮似的問題,一年級的孩子們開動腦筋,答案一個接著一個:「真花會有蜜蜂採蜜」、「假花的花瓣是硬的,真的花瓣是軟的。」「植物會生長,也會死亡」……最後,在林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自己總結出植物的特徵。
而高新實驗學校106班的科學課堂上,科學老師陳麗娜把一大盆發芽的綠豆苗帶進了教室,讓孩子們觀察,接著四個孩子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發一個小土盆,一顆綠豆苗,一根小木棒,要求小組合作,把綠豆苗種好。等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問孩子,種植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穫?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就舉得很積極了,有人說,土太硬,小苗歪倒了。話音剛落,就有孩子提出了解決方法:那就提前把土盆搖一搖,讓土鬆軟一點。也有孩子發問,把土填好了,為什麼還有根露在外面?這時又有一位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說可以把土挖得深一點,把小苗種得深一點。
就這樣,通過讓孩子觀察、動手操作,陳老師把課本上的知識點教得很靈活,接下去的幾周,孩子們還將配合活動手冊,把小組的豆苗一直養下去,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