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他們所選擇的專業備受大眾矚目同時也須通過社會更嚴格的選拔制度;他們不僅擁有先天的外表優勢還兼具非凡的藝術天賦;他們的專業學習實踐更多過於理論,他們未來的工作是在真真假假間遊走;他們今日的角色是唯一的自己,他們明日的身份則是世間各種不同體態、不同職業、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人或物;他們未來是一名演員,現在是一名表演系進修生。
而這是一檔聚焦這類特殊群體的特殊節目,湖南衛視《一年級》大學季完整呈現上戲大一表演系新生的成長曆程,真實記錄普通學生蛻變成明日之星的演化經歷。從播出的多期節目看來,《一年級》大學季不僅在擔任著傳播者的角色,也在做著教育者的工作。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以致用,節目期期都能引申出值得討論的教育熱點,本周,節目更是站在表演這一特殊的專業上,實踐了著名戲劇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理論。
「表演包裹情感」 《一年級》上演「體驗教學」升華情感共鳴
表演者的「聖經」——《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為俄國-蘇聯傑出的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他也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創始人。這個體系系統總結了「體驗派」戲劇理論,強調「內部體驗和外部體現這兩個方面在表演創作中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即演員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發掘和體驗每個角色經歷的情感瞬間,這樣創造出來的角色具有多層次和真實感。他的理論更是提出演員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種,不會演戲。第二種,「匠藝」,即外在動作神態已經被揣摩的非常神似。最後一種,真正演員。達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的,內部體驗和外部體現的兩者統一。可以說,目前國內大部分演員都處於第二種層次,比如,傷心就會放聲大哭,生氣就會捶胸頓足。如何向「真正的演員」靠攏關係到演員自我的修養,同時也與演員培養者脫不開關係。
作為中國明日之星培育的搖籃,國內幾大表演藝術院校都應在演員養成時期就灌輸情感對演技的重要性。對於表演專業的大一初學者來說,基礎的聲臺行表練習能讓他們熟練掌握人物外在的相似,還不能教其感受內在的心靈體會,表演同樣缺少「靈魂」。那怎樣才能在表演中代入自己的情感共鳴,第一要有高超的情感調動能力,第二要有豐富的情感儲備。而感受不可能無中生有,靈感更是來源於生活的啟迪,對於將來要詮釋大量不同角色的新晉演員來說,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擴寬自我的人生閱歷似乎是迫在眉睫的事。在大學4年沉澱與積累的這段時光中,表演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廣泛提供給學生多種體驗機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書本理論的教學上。
正是基於此,《一年級》大學季裡又一堂「特別的表演課」就是「體驗式教學」,為了讓學生們在人物練習中更好的抓住當下人物的特點,老師們甚至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帶著學生去各地進行職業體驗。這一次的體驗沒有半點放鬆的空間,所以我們看到,從沒吃過苦的「大小姐」袁雨萱也要跟隨其它民警一起熬夜。為此,袁雨萱流淚哭訴甚至與老師劉芸發生衝突。很難想像,沒有這種切身的感受,享慣了福的袁雨萱又怎麼能演繹好警察的辛苦和勞累。邵明明、呂紹聰邢菲體驗豪華酒店的服務人員,從坐著「範冰冰坐過的遊艇」被人「尊貴級」服務,到穿上制服服務別人,這樣的心理落差是他們真實體會到的一份「情感財富」。袁姍姍一組則通過航空公司的事故演習,體驗作為一名空乘在高空中生命被脅迫的緊張和刺激。《一年級》裡的這一堂「體驗課」教會這群演藝新生們對角色的掌控是深入內心的。
「沒有小角色」 《一年級》進行「職業體驗」強調演員操守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位大師的著名言論,戲劇裡沒有平凡的定位,關鍵看演員如何去演繹它。他的這句話傳世多年,一直激勵著優秀演員們優化自己。第4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裡有「王千源」一名,從《鋼的琴》裡窮困潦倒的小人物到《解救吾先生》裡讓人印象深刻的反派,無論光鮮還是醜陋、正面還是逆反,王千源的每一個角色再搬出來都是直擊人心的,他蟄伏多年的爆發實屬應該。而他也正是一位斯坦尼式的「體驗派」。每次表演一個角色時,演員都必須生活在這一角色之中,每次演出都預先深入研究過人物的生活邏輯。這與著名演員希斯·萊傑的做法極為一致。當年為塑造出《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一角,萊傑把自己困於酒店房間長達一個月,拍戲40天沒回家,就是為了讓身上存在一股小丑的暴戾氣焰。審視當下的影視劇現狀,鮮有演員能做到王千源與希斯·萊傑這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影視劇多數口碑與收視不成正比,中國的作品難能在國際上立足的原因。戲劇與演員相伴相生,國內目前大多數的演員停留在追求神似的階段,如何整體改善這個局面,似乎還是要追溯到演員一開始的啟蒙階段。
《一年級》大學季以實驗性的教學手法給學生所上的這堂「特殊的表演課」也是在傳導為演員的職業操守。節目以一場實際的行動教導學生表演前應該全身心投入表演前的「入戲工作」,無論是何種人物都要真刀真槍感受,甚至帶領的老師也一同加入到體驗環節中來。並且節目特意選擇了空乘、警察、酒店服務生這幾種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卻又特殊的人物角色,詮釋所謂「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道理,從初期便灌輸「一視同仁」的從業準則。而從節目中也能看出,三段不一樣的體驗之旅也都激起了學生心中不小的波瀾,相信這次體驗一定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所選擇的「演員」這個職業。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看,作為向中國演藝圈輸送人才的基地,《一年級》大學季聯合上戲實踐「體驗式教學」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也起到警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