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物是L結構,不僅要運輸電子,還要運輸質子。電子+質子=氫原子

2020-11-25 氫思語

研究發現,氫氣對神經退行性疾病有治療效果,因此探討氫氣對複合物I的作用有一定意義。組成Q室的胺基酸基因突變能引起複合物I功能紊亂,導致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複合物I,來自NADH的兩個電子通過FMN傳遞給8鐵硫簇,FMN在複合物疏水臂類似氫負離子。電子沿著鐵硫簇流向N2,然後從N2簇一個個傳遞給泛醌,產生泛醌自由基SQ。N2簇位於Q室最深處,由49kD和PSST形成,有一個pH依賴氧化還原位點,電位中位數值為-150mv(60mv/ pH 1.0),高於鐵硫簇氧化還原電位(-250 mV)。電位越高,接受電子能力越強,N2簇在複合物I中發揮電子泵的作用,從鐵硫簇接受電子,然後把電子傳遞給泛醌。複合物I和氫化酶在進化上同源,複合物I活性中心存激發分解氫氣的潛在能力,最可能的反應部位是半醌自由基結合位點。因為氫氣激活最可能發生在不穩定半醌進行電子和質子的轉運過程,特別是在催化活性中心Q室電子洩露過程。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了解Q室的結構和功能特點。Q室的長30 ,寬高為2-3 x 4-5 。在嗜熱菌複合物I晶體結構中,泛醌頭部通過氫鍵和Tyr87羥基結合,這種結合能讓醌頭部和N2簇靠近(9 ),為接受電子提供了條件。雖然內源醌不結合複合物I,但是複合物I催化中心和癸基泛醌匹配。應該注意的是,泛醌類似物癸基泛醌通過氫鍵和His38結合,也能和Tyr87結合。酵母、羊、牛的線粒體複合物I結構已先後被解析。研究發現高等生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14個核心亞單位和細菌的結構同源,周圍被多個亞單位包圍,總分子量接近1000kDa。高等生物線粒體複合物有更多靈活性,存在激活和失活兩種狀態,通過醌的狀態控制能量轉換和活性氧產生的功能態切換。在哺乳動物複合物I的失活態,49-kDa亞單位β1-β2環插入活性中心,醌頭部和N2距離超過20 。目前只得到失活態晶體結構,可能因為激活結構的不穩定一直沒有獲得結晶。雖然沒有獲得激活態結構數據,但估計醌頭部和N2簇距離和細菌複合物的情況類似。如EPR分析發現12 是半醌快速鬆弛信號的距離。在複合物I激活態,哺乳動物醌可能和His 59 /Tyr108結合,這些殘基在無醌失活態時位置非常接近。因為NADH和醌結合是重新激活醌,這個結構變化似乎體現其功能靈活性,允許和不同醌類似物以及魚藤酮等抑制劑結合。Q室N2簇附近這種結構可塑性讓醌頭部容易活動,這導致純化複合物I過程內源性醌容易丟失。醌和催化中心的這些動態變化給活性中心從失活向激活切換中使用氫氣為電子和質子供體提供了可能,氫氣參與下可避免電子洩露和自由基產生,在組織缺血再灌注過程減少自由基過度產生,可減少氧化應激發生。考慮到複合物I存在激活和失活狀態,推測氫氣能進入醌和半醌反應室。可能的情況是氫氣位於His 59和醌頭之間,和Tyr108形成三角,這接近於鎳鐵氫化酶分解氫氣的可能狀態,符合複合物I催化中心和能量轉換機制在進化上保守的特徵。儘管複合物I缺乏金屬催化劑,近10年研究發現金屬離子在激活和分解氫氣並不必須。從複合物I的結構特點考慮,這種進化上和氫化酶同源的複雜分子。其核心活性中心的Q室是分解氫氣的最可能部位,這裡的結構和功能如比較緊湊,Q分子容易活動等特點,滿足氫氣可進入被分解的基本條件。但氫氣如何能被分解,則需要從新的酸鹼反應或被極化分解來進一步解釋。

相關焦點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一,中子和氫原子內部結構及質量的區別只能說中子可以由質子和電子形成,但不能說中子的內部結構是質子和電子。中子的內部結構是由三個夸克和傳遞夸克之間強相互作用的膠子構成的,絲毫不存在質子和電子的蹤影,中子內部結構質子和電子自身消失
  •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如果失去電子,氫核會「裸奔」?
    16世紀以前,我們只知道物質是由原子組成,「原子」一詞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所以最初的原子模型是個實心球;後來我們發現原子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於是我們將原子模型改成了葡萄蛋糕模型,以為電子、質子和中子是鑲嵌在原子裡面的;再後來盧瑟福發現原子裡面絕大部分是空的,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只佔了原子十億分之一的體積,原子核外是比質子更小的電子,於是盧瑟福提出了行星模型
  • 質子到底有多大?
    【原子≈質子+電子】 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首次認識到氫原子光譜是氫原子的電子躍遷產生的,並進一步提出了解釋原子結構的玻爾理論(1922年因原子理論得到證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型人工合成蛋白質在質子運輸方面可與天然蛋白質媲美
    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型聚合物,其功能媲美天然蛋白質,能有效實現跨膜質子運輸。(圖片來源: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Jill Hemman)生物膜,對大多數活細胞而言是「圍牆」般的存在,主要由形成結構的雙層脂質,或者說「脂質雙分子層」以及多種具有高度功能化的內嵌和附著蛋白組成,其中包括能夠快速、選擇性地運輸離子和分子出入細胞的蛋白質。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 彭濤編譯 氫原子是宇宙中結構最簡單的原子然而,限於書頁的篇幅和人眼的分辨能力,就像太陽系的彩色插圖難以展現太陽與其行星大小的真實對比,有關原子結構的概念圖也很少能真實展現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如果把氫原子比作地球,質子也就像籃球那麼大。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這種粒子質子和中子比電子重,它們位於原子的中心。電子非常輕,存在於環繞原子核的雲中,電子云的半徑約是原子核的10000倍。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致相同。然而,一個質子重量超過1800個電子的重量。質子和中子的數量通常是相同的。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因為質子實在是太小了,它比最小的原子:氫原子的半徑還要小6、7萬倍,想要測量質子的半徑,就要比在大海中捕撈一粒沙子一樣困難,所以物理學家在測量質子半徑方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讀者會說:現在的科技手段如此發達,質子太小,不能作為無法測量質子半徑的理由,是的,質子太小,並不是阻礙測量其半徑的全部因素,質子除了非常小之外,它還不是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說質子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種實體球,而是一種由三個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原子結構現在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中子和質子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曾寫下史上第一本被稱作《物理學》的書,他企圖藉由四元素解釋物體的運動(以及落體現象)。J.J.湯姆遜通過當時已有的理論進行計算,得出電子的質荷比,成為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陰極射線管如果你這個時候要去問J.J.湯姆遜電子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可能會說:這重要麼?我只要知道電子和周圍相互作用現象就可以了。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正開發一種可運輸的反質子阱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重子反重子對稱實驗項目」(BASE)正在開發一種可運輸的反質子阱,以對反物質的特性進行更高精度的測量。可運輸反質子阱的結構現在,BASE團隊正在開發一種裝置,可以將反物質研究推向新的高度:這是一種可運輸的反質子阱,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反物質減速器(AD)產生的反物質運送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另一個設施或其他地方,進行更高精度的反物質測量。
  • 《自然》: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由於質子具有內部結構,所以核外電子也會有一定機率出現在質子內部,從而導致電子所「感受到」的質子電荷改變,這細微的能級變化便與質子電荷半徑有關。由於質子電荷半徑的影響非常小(比如在 2S-2P 能級躍遷中大概只佔 0.014%),因此這類實驗方法需要高度精確的光譜測量以及高階的量子電動力學(QED)理論計算。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讓你意想不到的大小:電子比質子要大得多!
    在我們看到的原子模型中,是小小的電子圍繞著大大的原子核轉。  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後來查了有關物理資料,發現科學家通過實驗測到的電子半徑比質子要大!  更奇怪的是,我做過一個計算,根據電場能量的計算公式,計算電子的電場的能量,再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發現電子電場的能量與其質量幾乎是一樣的!難道電子的質量就是其電場的能量?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質子的發現早在1815年威廉·普勞特就發現,各種氣體的密度都是氫的整數倍,所以他認為所有的原子都是氫原子構成的,儘管他的論據是錯誤的,但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真的非常正確。真正發現質子要到100多年後的1919年,又是盧瑟福用α粒子與氮氣的碰撞發現了氫原子核,因而發現了質子。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所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Leonid Sazanov及其研究團隊破解了複合物I的工作原理之謎:它的構型變化與靜電波相結合,將質子移入線粒體基質中。
  • 《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知。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Leonid Sazanov及其研究團隊破解了複合物I的工作原理之謎:它的構型變化與靜電波相結合,將質子移入線粒體基質中。
  • 宇宙中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和質子的壽命各是多久?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到而今江上,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到而今江上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宇宙中任何東西都是有壽命的,那麼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和質子的壽命各是多久?
  • 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一個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倫道夫·波爾領導、有32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最新實驗將精確度提高了10多倍,結果表明,質子半徑要比以前認為的小4%。或許,用來計算質子大小的裡德伯常量將失去價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基礎的計算也都要重新修訂。  質子是帶正電荷的基本粒子,它同中子和電子一起,組成了宇宙的基本元件——原子。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子和中子的衰變原子的衰變,實際上和原子核是有關的,說白了就是原子核的衰變。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電子中微子只能通過弱相互作用力轉變成電子,反之亦然,但電子中微子或電子絕不會變成μ子或者τ子。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μ子或者τ子。   強子   這些粒子受到強相互作用(強核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