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我們國家在當時物資是嚴重匱乏。
後來的經濟建設,國家又對物資的生產和供應加以控制,這段時期就被稱為「計劃經濟」。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國家開始進入了票證時代,使有的商品都是憑票有計劃供應。當時採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有了分配的票證就可以買東西,沒票證的人就買不到東西。這樣座也可以控制城市戶口,減少外來人口的流入,更是印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錢不是萬能的。

上圖為上個世紀60年代的糧票,是當時在發放的一種購買糧食的憑證,每個人都得憑票上的面值購買到相應的糧食。比如五市斤就只能購買相應的數量,只少不多。
同時,除了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外,各省也會發行各省的糧票。


上圖為當時東北吉林省發行的布票,是對布匹需求實行統一管理及保證能按計劃供應,國家所採取的一項措施。布票是當時供人們購買布匹或布製品的一種票證,主要原因就是國家生產力落後的結果,這才一了那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不過我們這代人大都沒有經歷過了,各位可以回去問問自己的長輩,他們那個年代,兄弟姐妹多,常常是一套衣服老大穿幾年再給老二穿。一直傳給老三,連女孩子也當時穿男孩子的衣服。

上圖為肉票,為了解決肉類與肉製品的缺乏,國家發行了這類票證供人們買肉。此外,除了民用外還有軍用肉票。
到了八十年代初,隨著農業和經濟的發展,肉類供應開始不再短缺,肉票也就隨之取消,成為了歷史中的產物。


上圖為山東省發行的油票,這可以不是買汽油的啊,人家買的是食用油。1955年,國家糧食部才印發了第一版全國通用糧票。
而之前食用油的供給都是跟糧票綁在一起的,而油票的名稱又因食油原料不同,名稱也是五花八門。
有按原料分的:花生油、菜籽油(俗稱青油)、大豆油(豆油)、芝麻油(稱香油,或麻油)、葵花油、茶油、棉籽油、等等。

上圖為山東省發行的煤票,柴米油鹽柴當先。作為生活的必需品,當時城市供應的煤炭一般都是散煤。人民論「斤」或「筐」,購買到散煤。回去後在加上黃土等製成煤塊使用。

上圖為我的老家福州市發行的煙票,而最早的煙票是1962年,由上海市菸酒糖業公司發行的購煙券。
一般煙票都是歸入副食品類票證,各地都發行過專門的煙票,有政府、商業局、公司、商店等渠道發行的。
當時煙票大多數都是針對城鎮居民即當時城市戶口居民使用的,很可惜農村人沒有這個福利!


上圖為重慶市的蔬菜票,沒錯,你絕對沒有看錯,在當時連買菜都要憑票證。
可見當時國家蕭條到了什麼地步!而且這東西每個月都是定量,所以在那個年代,有錢也未必能使鬼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