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已經讓諸多的網際網路企業感受到了絲絲的寒意,在2020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已經鮮有討論關於網際網路的下半場。畢竟現在大環境的殘酷,似乎比網際網路行業的下半場更為殘酷的多。
古來徵戰幾人回
共享單車擁有著網際網路時代深深的印記,從2014年畢業於北大的戴威連同薛鼎、張巳丁、於信4名合伙人創立ofo開始。一開始ofo和摩拜兩家獨大,到後來的百花齊放,直到最後的艱難求生,共享單車也算是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
如今回過頭來看共享單車這幾年的發展,也給人如夢一般的感覺。當小黃車和摩拜單車在高校瘋狂發展的時候,無論是摩拜單車的胡瑋煒,還是小黃車的戴威,大家都明顯的感覺到他們就是時代風口下的產物。風口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競爭對手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當時除了小黃車和摩拜單車之外,還包括小藍單車、小鳴單車、悟空單車等,各種單車層出不窮。
雖然大部分的單車名字如今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但是他們作為共享單車時代的參與者,在共享單車的發展史上,確實也該有他們的名字,畢竟他們也曾參與過這段輝煌的歷史。現今的共享單車的主力,已經只有哈羅單車、美團單車以及青騎單車三家在競爭,而從目前的格局來看,一家獨大的局面應該是不會再出現。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小黃車,也只能存在3+1的歷史當中。
悲情的戴威
對於小黃車以及小黃車的創始人戴威來說,小黃車是一種悲情式的存在。對小黃車創始人戴威有所了解的人又會覺得,戴威確實是可惜了,當然戴威的可惜並不來自於歷史縱向的對比,而是來自於橫向競爭對手的參照,相對於胡瑋煒來說,戴威可以有一樣的選擇,但是他卻最終固執的錯過了這個機會。
所以對於消失的小黃車和在家全職當老爸的戴威來說,他本可以繼續在共享單車的歷史上扮演著更為濃重的一筆,但卻因為一個不明智的決策,讓小黃車過早的退出歷史的舞臺。事實上,在小黃車的後期,小黃車還是有很多選擇,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滴滴,對於小黃車仍舊抱有希望,但戴威卻最終選擇了三敗俱傷的局面。
理智的胡瑋煒
相對於小黃車,摩拜單車的結局則還是比較令人欣慰的。小黃車和摩拜單車的不同結局,也可以看出創始人對於企業在關鍵時刻的抉擇,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2018年央視315晚會可以說直接將共享單車推壓以及免壓推入輿論制高點,共享單車已經在不斷洗牌,除了小黃車、摩拜單車、哈羅單車之外的所有,其他牌子基本上已經出局。而隨著共享單車燒錢越來越厲害,以及後期維護的成本越來越大,同時又面臨著盈利的困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共享單車該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來,而不是繼續的粗放式發展,帳上的資金也成為了他們命懸一線的救命稻草。
這個時候,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就表現出了與同齡人高人一籌的智商。在共享單車持續燒錢又盈利無望的情況之下,想要繼續融資燒錢已經變得不再容易,畢竟市場上還有三家共享單車在競爭,而且後來居上的哈羅單車,而且對小黃車和摩拜單車形成超越。
在這樣看似風光但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胡瑋煒選擇將摩拜單車賣給美團,不得不說胡瑋煒這一步棋真的非常明智。在摩拜單車已經快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交給美團的王興來進行操控,顯然是摩拜單車最好的走向。畢竟王興的美團也是在百團大戰中存活下來的,對於共享單車如何活得更好,王興顯然可以有更好的運作思路。
胡瑋煒將摩拜單車賣給王興,據說套現15個億(數據應該有虛高的成分),手握重金的她如今開始了新的創業之路,而小黃車的戴威如今卻只能在家當全職奶爸。關於小黃車退押金的新聞時不時還不斷走進大家的視野,可以說戴威不只是斷了小黃車的路,更是給小黃車的廣大用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美團、哈羅、青桔三國殺的背後
如今共享單車可以說已經徹底進入了下半場的下半場,也就是最後的半場,背靠阿里巴巴的哈羅單車,美團旗下的美團單車,滴滴最後進場的青桔單車,如今在市場除了受到比較嚴厲的監管外,似乎目前看不出三家之間的競爭有何明顯的差異化競爭。
王興接手了摩拜單車之後,將所有的摩拜單車換成美團單車,並將車身塗成了黃色,如今已經看不到任何摩拜單車的身影了。一個更大的變化是美團單車不能再使用微信掃碼了,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用美團單車,那麼必須下載一個美團APP。美團單車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美團APP的下載,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美團單車的用戶少了微信的支撐,美團單車的使用率仍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畢竟微信才是國民級的應用,美團的活躍度雖然達到了很多個億,但是使用美團的人和微信比起來,還是有著非常巨大的差距。當然,這自然有王興的考量,我們就不用去操心了。
對於哈羅單車來說,自從投靠了阿里巴巴這個大金主之後,也開始有一些不小的變化。大方向上來講,哈羅單車自然有了更多的依靠,無論是從未來的哈羅出行規劃以及大資金方面都擁有了雄厚的實力,可以說未來的哈羅單車基本上不會有資金方面的大問題。
但如果細心的哈羅單車用戶就會發現,哈羅單車的車型正在發生著改變。說到這裡,不得不先說一下早期的小黃車和摩拜單車之爭。其實小黃車走到今天的結局也是有一定的伏筆,我們都知道摩拜單車靠著不壞之身,使得他的破壞率比較低,後期的維護成本也更少。但小黃車卻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使用的居然是充氣胎,而且小黃車的車身也比較脆弱,因此小黃車無論車身損壞還是後期維修,都比摩拜單車要擁有更多的成本。雖然小黃車的車身可能更加便宜,但共享單車的後期維護更是一個無底洞,這似乎也預示著小黃車最終沒能走到現在的原因之一。
再說回哈羅單車,哈羅單車早期思路無非兩條,一條是是農村包圍城市,另條則是則是好騎,如果有經常騎共享單車的人自然會體會到,哈羅單車確實是更加好騎,這也是哈羅單車進入大城市後廣受歡迎的最重要原因。然而,換過顏色和車型的哈羅單車已經沒有那麼好騎了,車身也由原來的亮藍色變為現在的比較深的藍色色也沒有那麼亮麗了。這對哈羅單車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再來反觀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滴滴出行的老闆程維本來是打算收購小黃車,但無奈戴威不允許,所以滴滴不得不最終從零開始推出青桔單車。筆者也是共享單車的重度使用者,因為公司裡地鐵站的位置實在太遠,走路太耗時,因此往往會選擇共享單車作為代步。給筆者的感覺就是青桔單車一出來就非常的好奇,就像早期的哈羅單車一樣,而且青桔單車支持用微信掃碼,這就免去了下載滴滴出行的麻煩,所以星青桔單車的微信掃碼,再加上好騎,很快就俘獲了諸多的年輕人。
所以,青桔單車雖然後期才進場,但是青桔單車從各個城市逐個突圍,一旦進入的城市,青桔單車的使用率都是非常的高,以筆者所在的城市廈門來看,所在的園區使用率也是最高的。這基本上也印證了青桔單車使用微信掃碼加好騎的路線確實走對了。
沒有出局才是最好的結局
隨著共享單車市場的成熟,無論是美團、哈羅還是青桔,對於單車的設計以及用戶習慣都相對比較了解。現今的年輕人,對於共享單車的使用並沒有特別的品牌偏好,他們的使用習慣更多的是方便實用以及從價格的角度出發。美團、哈羅和青桔單車的價格如今都是比較接近。他們背後所在的運營團隊來看,無論是美團還是滴滴,又或者是哈羅單車背後的阿里巴巴,都擁有非常的實力以及豐富的運營經驗。
因此,三家公司在未來,無論是從運營操作還是資金實力方面,都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未來在面臨盈利的時候,他們會作何選擇?也許未來的共享單車會有盈利的機會,但願他們都還在這個市場上吧。畢竟有競爭的行業對於消費者來說才是最好的,一旦出現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意味著消費者沒有選擇,也無從選擇著,不得不說很可能是一場災難。
所以,共享單車"三國殺",沒有出局才應該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