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未必就是「電車難題」

2020-11-23 雷鋒網

雷鋒網按:本文作者臺伯河,已授權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輯與發布。

這一次人工智慧的狂飆突進很有可能是真的。

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進步讓人工智慧真的可以投入到實際應用中去。目前來看,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中一個非常宏偉也非常有前景的領域就是——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有望將人類從駕駛汽車,這個最不安全也是最浪費時間精力和各種資源的領域解放出來,將帶來整個汽車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形態的革命。

然而自動駕駛的安全性疑慮和呼聲一直不小:總有很多人不放心將自己的性命寄託於一臺機器上。這種懷疑也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傳統道德哲學中的「電車問題」在新時代的翻版: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

道德問題的源起

如果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遇到了這樣一個困境:在馬上就要出車禍的當下,左邊是一個老人,右邊是五個孩子,它應該怎麼判斷,如何選擇行動?我們應該將這種道德判斷納入自動駕駛系統開發的考量嗎?

首先,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這個道德問題的源起。

「電車問題」是道德哲學的一個經典問題:如果說開來一輛火車,前面是兩條岔路,你手頭有一個扳道岔,你如果不扳,火車就會走原路撞死五個人;如果你扳了,火車就會走上岔路撞死一個人。請問你是扳還是不扳呢?

這就是傳統道德哲學所爭論的核心:功利主義和絕對主義的區隔。

功利主義說:當然是死一個人要比死五個人好;絕對主義則說:你扳道岔的動作等於是殺死了一個原本不會死的人,所以並沒有哪個比哪個更好!這些爭論持續了好幾代人的時間,電車問題也出現了無數個不同的版本,直到如今這個自動駕駛的時代,仍然會有人問與之相似的問題。

但這裡的問題自然就是:一種絕對的,抽象化的道德問題,是否適用於具體的情境分析?傳統的道德哲學適用於我們對具體問題的判斷嗎?或許我們要引入現代的認知科學的研究結論。

長久以來,古典意義上的道德哲學家都基於理性來推導道德的實在性。他們認為人類是通過理性來判斷道德問題的,功利主義或者絕對主義,都是理性基礎上的爭論。然而現代認知科學告訴我們:人類對道德的判斷根本就不是通過理性做出的。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那本著名的《思想快與慢》中指出,人類的大腦分成兩個系統:

依賴直覺的系統1,與理性的系統2。系統1反應非常快,不需要我們投入多少關注就能夠完成任務,比方說遊泳,騎車,或者認臉;而系統2則需要人的有意努力才能夠工作,理性的「思考」,也就是「想」,是系統2的任務,它精確卻緩慢,耗能很高。

喬納森·海特在認知科學著作《正義之心》中表示:之前的道德哲學家往往將道德視作理性的結果,也就是說,是系統2的任務;但是心理學實驗表明,道德在人類的實際認知中,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完完全全的)是系統1的工作;而系統2隻起到了一點「事後辯護」的工作。

他做了一個實驗:加大實驗對象的系統2負擔,比方說記住一個很大的數字,然後再做道德判斷,結論是在系統2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做道德判斷仍然很快,這說明道德判斷不是系統2的工作。

所以說,人類做出道德判斷,實際上是基本訴諸直覺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將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拿來考驗人類駕駛員。在一個實際的場景中,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理想假設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在即將出車禍的危急時刻,人類是依靠本能來反應,99%的人類司機都不會在這個時候思索一些複雜的諸如「該撞哪邊」這樣的道德哲學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要求機器來完成這種人類都完不成的事情?

回到現實,就會發現目前這樣的給自動駕駛所提出的道德問題實際上毫無意義。

現實生活中並不會出現你剛好站在一個扳道岔,前面是一輛沒有剎車的火車這樣的情況;同樣,現實的交通中同樣也不會出現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前面是一堵牆,左邊是一位老奶奶,右邊是一個小學生,就看你要撞誰這樣的情況。

現實中的交通場景,我們只能規約到現實的條件中來:車輛輪胎的抓地力如何?剎車情況如何?路面是否溼滑?左右行人距離和方向?臨車位置?

這一切都要納入考量,然後讓人工智慧來判斷最優的解決方案——在99.999%的情況下我相信機器的解決方案都比人更優,因為機器不會走神,不會酒駕,不會打瞌睡,永遠警惕。

況且,在正常駕駛中機器顯然不會出車禍,而出車禍顯然是機器遇到了故障,這也就意味著你要讓一臺機器出了故障的情況下正常工作——這基本就等價於停機問題:你如何能夠要求一臺計算機去預測它的停機時間?

我認為「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實際上真的存在,但完全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這種「要撞誰」的天真問題: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我們應不應該儘快普及自動駕駛。

如何降低死亡率,是最大的道德問題

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超過百萬,中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超過25萬,佔四分之一。如何降低這個數字,就是最大的道德問題。

而統計結果表明,交通事故有70%是人為因素;考慮到很多原因實際上是人類自身的生理限制,純粹的機械因素在交通事故中的佔比應該還要更低。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交通中最危險的不是任何一種機器,而是人類自己。

所以,目前自動駕駛最大的道德問題在於,我們對於人類駕駛和對於自動駕駛的態度是完全的雙重標準:

我們對於自動駕駛的看法是,在自動駕駛系統能夠保證100%不出錯之前都不能使用它——這個標準自然是不可能達到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而對於人類駕駛的標準——其實是沒有標準。

如果我們統一標準,將自動駕駛的標準設定為「統計意義上人類司機的平均水平」,那我相信這一標準早就達到了。現在我們看到業界對於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無非是在「超過95%以上人類司機的水平」還是「超過99%以上人類司機的水平」上努力——這樣的努力當然有意義,但是從整個大圖景來看,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所以自動駕駛的道德問題的答案是很清楚的:我們應該儘快的普及自動駕駛,所要跨越的,更大程度上是法律和人心的障礙,而不是技術障礙。

自動駕駛下的世界肯定要比現在更美好得多:交通事故發生率有數量級的下降,人們不用再擔心被一輛酒駕或者打瞌睡的司機撞到,機器也不會忽略交通標誌,在晚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作為乘客,我也不需要再在長途車上浪費我的精力和時間,忍著疲勞去開10個小時車:自動駕駛情況下這段旅程我大可以睡一覺,玩遊戲,看風景,幹什麼都行,就跟我們現在坐高鐵一樣。

大城市糟糕的交通情況也將會有極大的改善:統計數據表明,在任意時刻,80%以上的車輛都是靜止的。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動駕駛將車輛利用率提高到50%,城市中也減少了30%以上的車輛:道路不再會是停車場,多餘的停車場大可以用來改建成綠地,公園,或者其他更加能夠讓人放鬆的元素。

我的推斷是2030年前後,人類駕駛將被完全取締:讓人駕駛將會是一項極不道德的行為,就如同現在的自動駕駛一樣。

我會開車,但是自從我經歷過連續驅車兩天,每天10小時以上的旅行之後,我就變成了一個堅決的自動駕駛擁護者。從功利主義角度,自動駕駛毫無疑問將會拯救很多人的生命,他們原本將會被水平差勁、喝過酒或者正在打瞌睡的人類司機撞死。

於是,如果是你站在這個扳道岔上,失控的火車原本走上的那條道路上有好幾百萬人,而這條岔道上一個人都沒有,那你是否要扳動這個道岔呢?

雷鋒網特約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但是,今天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卻遇到了這三大定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電車難題的升級版——自動駕駛汽車的選擇難題。具體的場景比如這樣,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這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人橫穿馬路,這時候人工智慧檢測到了這個意外,但是剎車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候它就面臨了一個選擇。
  • 倫理學家靠邊站 ,律師才是解決自動駕駛「電車難題」的定海神針
    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在自動駕駛時代即將來臨時,這個倫理學實驗有了新的意義。如果遇到類似的難題,自動駕駛汽車是選擇保護乘客,義無反顧撞向五名路人呢?還是保護路人犧牲乘客?顯然,這個決定不應該由自動駕駛汽車來做。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汽車自主行為是一系列複雜的評估和決策過程的自然結果,無法為我們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人們也無法對自動駕駛汽車完全信任。 讓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擔責,鼓勵人們了解其運行機制,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式「電車難題」的方案。
  • 自動駕駛汽車的「電車難題」:缺少通用道德準則
    自動駕駛的支持者和批評者,都喜歡拋出一個問題 —— 當碰撞不可避免的時候,誰應該接管車輛的駕駛操作、誰又該被撞死?為了解公眾對此事的態度,麻省理工學院決定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社會團隊的 230 萬人進行採訪。結果發現,他們對回答不盡相同。
  • 【快評】自動駕駛的「電車難題」是一個錯誤的提問
    在聽過與會發言之後,賽迪智庫政法所的專家介紹了對自動駕駛面臨的「電車難題」的幾點看法:自動駕駛的「電車難題」通常是這樣一類問題:如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前面兩個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人,比如一個方向是老人另一個方向是婦女,一個方向有1個人另一個方向有5個人等等,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如果無法躲避,應當做出何種選擇,依靠何種算法規則做選擇,以及如果造成損害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除了作為一個哲學實驗外,還被用作心理學實驗中的一種工具——最近,人們已經把它當作衡量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標準了。自動駕駛汽車應該優先保護行人還是先保護乘客?那老人與小孩相比呢?如果汽車可以獲得與車禍發生相關的信息,它是否應該使用這些數據來做出決定?電車難題已經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流行起來了。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如果一個可以控制拉杆(扳道岔)的人,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無辜的人死亡,無論死五個人還是一個人,都是有道德缺陷的。甚至他無所作為也不道德,因為這等於他放任這些人面臨死亡。「電車難題」提出後,又出現了不少類似版本,都創設了無論選擇怎樣做都存在道德缺陷的情景。  隨著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電車難題」重新引起熱議。
  • 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不可逾越的鴻溝:「電車難題」
    (原標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不可逾越的鴻溝:「電車難題」)
  • 「電車難題」不應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緊箍咒
    說起自動駕駛,許多人就會不自覺的聯想到上世紀 70 年代誕生的經典電車難題,這個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正在成為整個行業不斷前進的絆腳石。因此,現在我們是不是該向前看,把這個問題徹底翻篇,不要再用這一道德問題來拷問自動駕駛汽車了?所謂的電車難題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現代社會的「電車難題」:自動駕駛系統在意外來臨時會撞向誰?
    聞名於哲學界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在自動駕駛汽車時代」將不再只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每一個自動駕駛系統需要面對的真實問題,系統將決定在發生事故時撞向誰、保全誰。
  • 自動駕駛「電車難題」如何解?不同的文化給出不同的答案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不可阻擋,自動駕駛成為現實的一天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但在那之前,除了還有技術上的障礙需要克服,我們在享受自動駕駛帶來的便利前,可能還須先解決一個也許比技術問題更難解決的倫理問題:自動駕駛領域的「電車難題」。交通事故的發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概率事件。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自動駕駛技術讓機器的道德困境提前到來 算法要如何在生命與財產...
    相對的,我們為人工智慧所設想的機器人道德倫理難題,也必然將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之後,被更早地提到人們的面前。最近,德國奧斯巴魯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開發出了一個關於道德選擇的數學模型,將幫助未來的機器人或者自動駕駛系統在生死關頭做出正確抉擇。但是,連人類都難以索解的很多道德困境,真的能夠通過算法來解決嗎?
  • 陳景輝:自動駕駛與乘客優先|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06
    關鍵詞:自動駕駛;乘客優先;市場論證;損害;電車難題 隨著各個國家的交通管理部門允許自動駕駛汽車的路測,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我們真實生活場景中的一部分,這離「大規模設計、製造、銷售和使用」僅一步之遙。
  • 重讀電車難題:當無人車不得不殺人 誰決定誰生死
    【網易智能訊 9月24日消息】最近,「電車難題」這個一個廣為人知的道德倫理思想實驗,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未來由汽車來決定我們的生死時,這個難題將成為噩夢般的存在。然而,在許多研究自動駕駛汽車的專家眼中,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是過於偏激的。他們認為電車難題是譁眾取寵,而且也無關緊要的。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由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電車難題將得到解決。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公平到底該怎麼做?一個法理上的難題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道德心理學作為一種自然主義的道德研究路徑,正蔚然成風,而其興起和盛行是填補道德問題本質與傳統倫理學研究方法之間鴻溝的必然所向。  「有軌電車難題」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被反覆討論的思想實驗。它假設了這樣一種情形:你正駕駛一輛失去剎車的有軌電車,在軌道前方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電車繼續直行必然會致其死亡,而旁邊的軌道上只有一名工人,你選擇變換軌道撞向一個人,還是繼續直行撞向五個人?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電車難題的無奈答案在《蝙蝠俠:黑暗騎士 》中,小丑劫持了兩艘緊急疏散城市人口的渡輪,一艘船上是普通公民,另一艘船上是囚犯。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難在它觸碰了人類的倫理底線、道德底線,讓人不停地拿不同數量的生命作比較,但又無法拋下生命皆平等的倫理觀念。而且它幾乎囊括了倫理、道德、哲學、社會學等多個思想領域,即使作為一個普通人,僅僅就這一個問題思考上個把月怕也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永遠想不出一個說服自己的答案。那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