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是什麼讓你堅持前行?是黨的號召,是工作需要,是悲憫情懷,亦或是迫不得已……
不過,有的人走著走著,與貧困戶交往多了,一道真摯情感油然而生,滋潤著你我,成為這條路上令人走得最長的源泉。
這是濰坊坊子區坊安街道扶貧幹部趙文元的親身經歷,他來講給你聽:
昨天又聽到一件小事。
街辦一位大姐說起自己包靠的一戶貧困戶:「有一次我下戶,臨走前大爺把我叫住,然後爬到床頭一層一層把褥子掀開,從床櫃裡拿出一個包袱,又把包袱一層一層地打開,拿出一件帶著包裝的羊毛衫,標籤還掛著,大爺非要拿給我穿。那是件男士羊毛衫,應該是過年過節時候親戚給買的。我和大爺說不用我有穿的,大爺非塞給我,後來我給大爺放床上跑出來了。大爺上了年紀,看來是我們去得勤了,就真把我們當親人了。」
當時聽了,又回想起之前遇到的很多小事:一位90後的小夥子下戶回來,衣服兜裡被他幫扶的大娘塞了滿滿兩大兜剛收的花生,甜絲絲的;一位是二胎媽媽的幫扶責任人,趁著天氣好,給貧困戶洗了一上午衣服,曬了滿滿一院子;一名幫扶責任人下戶的時候,戶裡拿出香蕉給她吃,她說不用,戶裡的大爺剝好了給她往嘴上塞;有次下戶,聽到貧困戶大娘在誇幫扶責任人,比自己的親人來的還勤,比親人都親……把幫扶責任人當做親人,我想,這就是對我們幫扶工作的最大褒揚吧。
「帶著感情做工作」,這是從一開始就對我們幫扶工作提出的要求,剛開始開展工作的時候,不理解這句話的溫度,入戶也僅是機械地了解了解基本情況、問問有什麼困難。經過一輪輪的扶貧專項行動,入戶頻次不斷增加,扶貧政策不斷細化,大家對戶裡的情況和幫扶政策熟悉了,從戶裡問政策變成了主動給政策。醫保養老、兜底保障、慢性病門診、教育資助、殘疾人政策、住院報銷、入戶巡診……凡是戶裡符合的,一律幫助落實到位,讓幫扶政策全面落地落實,精準惠及每一名貧困群眾。
「小李拉著我去辦理了慢性病門診,拿藥便宜了很多」
「小王幫我申請了殘疾人無障礙改造,改了坡道,發了新輪椅,進出門方便多了」
「社區的同志幫我孫女聯繫好了學校,讓這個初中畢業不想繼續上學的孩子繼續接受教育,還給我們申請了補貼,我們很感謝她」
「家庭醫生一個月過來一回,給我們量量血壓、問問情況,非常關心」
「上回住院住了一個禮拜,出院時交的錢,交了一百四十多塊,共產黨的政策是真的好」……
正是這一件件小事,讓我們和貧困戶的距離一點點拉近,心也慢慢靠近了。貧困戶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們深化作風建設的最好答卷!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鵬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