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氣溫上升一度電費多付17億 熱島效應代價大

2020-12-02 搜狐網

  人民網香港香港5月23日電 科學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攝氏一度,本港每年的用電量即上升17.2億度,於是要繳付超過17億元電費。理工大學應環保署進行的「城市熱島效應」顯示,香港城市和郊區之間的溫度有輕微差異,每年平均為兩度。

  負責有關研究的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林嘉仕表示,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但城市熱島效應較預期輕微,全年平均只相差攝氏二度,夏天的溫差較小,相差攝氏1度,秋天相差3度,冬天則相差2度。

  相對比較,日本及上海的熱島效應十分嚴重,市區和郊區溫差分別達攝氏6度和8度。林嘉仕相信是因香港市區有維多利亞海港消散熱氣。他表示,雖然只是兩度氣溫的差距,但所消耗電量已足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影響。

  研究比較了本港由1990年至2003年的用電量和氣溫,發現氣溫每上升一度,家居用電量便多用了接近10%;商業用電增加約3%;工業用電量則多了2.64%。整體而言,氣溫上升一度,全港便用多了17.2億度電。調查以港燈未加電費的價格、即每度電一元計,電費達17.2億元。

  研究又比較了氣溫和疾病的關係,發現氣溫每升1度,登革熱的病例就多了1.24%;升兩度就多2.62%,升3度就多4.12%。林嘉仕強調,有關研究只是統計學的推論,因本港登革熱病例不多,而且多數屬外傳個案,所以只能從蚊的生長率及活躍率作學術上的推論。

  林嘉仕表示,雖然本港熱島效應暫不算嚴重,但擔心若建築物愈建愈高,熱島效應的問題將會惡化,以溫度每上升一度、港人就要負擔17%億元,經濟影響巨大,政府應及時控制市區酷熱的問題。

  綠色力量執行總幹事文志森指出,熱島效應在世界各地也帶來嚴重的影響,隨氣溫上升,用電增多,造成空氣汙染的微粒停留在半空的時間會增加,傳染病發率亦會上升。

  所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總是比郊區炎熱,主要是城市的高樓大廈多數用吸熱的混凝土建造,高樓大廈又築成屏障阻擋空氣流通,加上汽車排放熱氣等因素,令市區恍如一個熱罩,形成熱島效應。(陳曉鍾)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電費」,共找到625,967個相關網頁.

相關焦點

  • 熱島效應促使香港溫度上升加快
    人民網香港8月18日電 香港天文臺署理助理臺長梁榮武表示,近年本港夜間溫度高的日子增加,市區氣溫上升的速度也在加快。  梁榮武說,近年本港夜間氣溫高過28度的日子急速增加,主要是因為高樓大廈日間吸收的熱量在夜間釋出,加上冷氣機噴出的熱氣,以及市區平均風力自戰後起持續下降,市民難以在市區感受到海風,感覺上更加炎熱。另外,他還指出,本港戰後的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攝氏0.17度,但自1989年起,增至平均每10年上升0.34度,主要也是高樓大廈產生的熱島效應。
  • 香港:增加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香港市區植被面積不足一成,增加綠化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城市熱島效應帶來一連串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加劇空氣汙染問題、增加散播傳染病、增加能源需求等,但城市已建成,發展不能隨意喊停,如何才為城市降溫?
  • 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發燒的」城市  自1820年英國氣象學家霍華德發現倫敦城市和郊區存在溫差現象,並將此稱之為「熱島效應」以來,學者們就不斷發現,熱島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對城市居民的健康產生威脅。  長期以來,全球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最近20年裡,這個數字上升到80%。城市是現代經濟的命脈,但同時也是一個「大鍋爐」。
  • 香港空氣不斷惡化出現熱島效應 市民健康受損害
    本報訊:香港消息:香港環保團體研究顯示,九龍半島中部較海旁的氣溫,高出攝氏5.5度,反映近年海旁地帶不斷建高樓,加上市區中心經濟活動有增無減,出現「熱島效應」,即混濁的熱氣不能由中心向外疏散。環保人士警告,市區中心氣溫增高易令空氣中汙染物積累,空氣質素不斷惡化,危害市民健康。
  • 現代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由於城市地區水泥、瀝青等所構成的下墊面導熱率高,加之空氣汙染物多,能吸收較多的太陽能,又有大量的人為熱量進入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又因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的擴散,由此形成在近地面溫度圖上,城區中心出現一個相對的高溫區,並向外圍呈遞減趨勢。
  • 關於城市熱島效應,你知道多少?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的氣溫比郊外的氣溫高。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城市建設發展迅猛,生態環境失調,出現了裸地多,水面少;水泥、瀝青地多,草地少;高層樓房多,樹林少的現象,再加上車輛擁擠,人群稠密,大量二氧化碳排入空中,加強了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影響。
  • 氣候越溼潤「熱島效應」越明顯?
    單一水 賈冰   城市熱島效應,是因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通常認為由於城市植被覆蓋減少,使得蒸散耗熱減小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人們也一直認為「熱島效應」的強度主要受城市結構控制,比如城市大小、建築物高度、人口密度等。   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不同因素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認為城市的當地氣候背景對於「熱島效應」的影響要大得多,打破了人們此前關於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少「定論」。
  • 「熱島效應」讓合肥越來越熱
    今天,合肥的氣溫還將維持在37℃以上。面對如此高溫,市民不禁要問:怎樣才能讓城市「涼快」一點?  「熱島效應」愈發明顯  氣象專家這樣分析城市所面臨的高溫天氣: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造成的「熱島效應」也起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 城市熱島效應形成原因 因如何用綠化防治
    城區大量的建築物和道路構成以磚石、水泥和瀝青等材料為主的下墊層:這些材料熱容量、導熱率比郊區自然界的下墊層要大得多,而對太陽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墊層表面溫度遠遠高於氣溫,其中瀝青路面和屋頂溫度可高出氣溫8℃~17℃·此時下墊層的熱量主要以湍流形式傳導,推動周圍大氣上升流動,形成"湧泉風",並使城區氣溫升高;在夜間城市下墊面層主要通過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層溫度上升
  • 為什麼城裡氣溫比城外高?溫室效應與熱島效應
    離城市越遠氣溫相對城市就會越清爽,有條件的人在夏天會到遠離城市的地方避暑。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是為什麼呢?城市是最先發展起來的中心,是人口、企業、醫療、行政機構和交通車輛最集中的地方,像城外及離城市更遠的地方,在人口、企業和車輛等眾多方面相對城市要少很多,經過科學家多年的辛勤研究,了解到城市與郊區的氣溫上有巨大差異,如今在空氣品質上更是有區別。
  • 為什麼這麼熱?杭州全年平均氣溫 每10年上升0.35℃
    裡爾 攝8月17日一早,陽光又火力全開,浙江又是一個高溫天。8月17日上午8點37分,杭州市氣象臺就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信號:主城區和錢塘新區最高氣溫將達38-39度。是的,浙江已經持續高溫燒烤模式一周多了。大家都在問,這高溫,啥時能退燒?
  • 杭州的城市熱島效應
    杭州的城市熱島效應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23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逆溫層較明顯+城市熱島效應 成都地區霧霾可能性更大
    此外,城市熱島效應使得霧霾物質在城區和郊區之間循環,加劇了霧霾現象。  四種逆溫匯集成都地區  霧霾發生可能性更大  一般情況下,在低層大氣中,氣溫是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這時候地面的暖空氣上升、高空冷空氣下沉,形成的對流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
  • 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效應 武漢將啟用風道規劃
    為城市引風緩解熱島效應不僅是武漢今夏持續高熱,世界氣象組織今年7月發布公報稱,1月至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對於全球各大城市而言,城市的擴張、人口和建築密度的上升、綠地的減少、建築物玻璃幕牆的大量使用……所疊加起的城市熱島效應,更是各大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
  • 【科普】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
  • 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 2009-10-20 15:13:22 來源:中國天氣網
  • 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不同因素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認為城市的當地氣候背景對於「熱島效應」的影響要大得多,打破了人們此前關於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少「定論」。  對流效應對白天城市熱島的貢獻最大  「城市熱島」效應是人為活動和城市發展所導致城市氣溫高於郊區的普遍現象,一直備受關注。通常認為由於城市植被覆蓋減少,使得蒸散耗熱減小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人們也一直認為「熱島效應」的強度主要受城市結構控制,比如城市大小、建築物高度、人口密度等。
  • 每日一題 | 城市熱島效應
    沿海城市熱島效應和海陸風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海陸風的影響範圍可達上百千米。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⑥|幹島效應和雨島效應
    專家解釋稱,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盛夏時節,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氣環流較弱,由於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發展,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雲降水作用,同時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
  • 熱島效應加劇高溫熱浪
    這就是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城市熱島效應。  在夏季,熱島效應對高溫熱浪有放大作用。這意味著遇到最高氣溫超過35℃的高溫天氣時,市區比郊區更難熬。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研究員任國玉和他的團隊定量化了這種「難熬」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