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經緯/報導
今年7月,上海出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實施,所有生活垃圾需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幹垃圾、溼垃圾進行分類投放。許久不背書的上班族自此也開始掏出手機認真領會「垃圾分類」精神,而面對分類模稜兩可的垃圾廢品,大家著實傷透了腦筋:大閘蟹吃剩的殼是什麼垃圾?失戀後淚水打溼的衛生紙是什麼垃圾?有些問題甚至連度娘都沒法回答……更頭疼的是,部分小區還限制了扔垃圾的時間。許多人下班後匆忙趕回家,不是去扔垃圾,就是在去扔垃圾的路上,走到垃圾桶前,還需面對志願者阿姨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你是什麼垃圾?
為此,熱心網友還總結出未經官方認證的簡明垃圾分類標準:豬可以吃的是溼垃圾,豬都不吃的是幹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賣了可以買豬的是可回收物。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圖片來源: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官網)
說起塑料製品,大家或許再熟悉不過,這種材料廢棄後歸為可回收物。相比於其他垃圾,如何有效處理廢棄塑料一直是人們熱議的問題。這類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還有一個哥德式的稱謂——白色汙染(white pollution)。早期常用的塑料主要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這類材料最大的問題是在自然條件下很難降解,大量生產、使用後沒有得到正確的回收處理,隨意丟棄,不僅帶來視覺汙染,也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汙染。「白色垃圾」散落至自然界各處,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有這樣一個黑色幽默的報導: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溝,一組探險團隊曾在此潛水至10927米處,打破了深潛的最高記錄,但與此同時也在海底發現了廢棄的塑料。
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全球對塑料廢品的處理方式包括填埋、焚燒、再生造粒和熱解等。第一種方法無形中增加了土地資源的使用壓力,並且塑料在自然環境狀態下可持續存在幾個世紀,無法完全分解,仍舊存在諸多隱患。塑料主要由碳、氫元素組成,有人稱焚燒塑料可以代替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熱能,但塑料中還包含其他元素,並摻有其他添加劑,焚燒時可產生有毒有害的氣體,未經處理排放仍會造成大氣汙染。再生造粒則是一種物理回收利用塑料廢品的方法,部分塑料材料經機械分解為顆粒,隨後重新加工形成新的塑料製品,但這樣的工藝不適用於塑料薄膜、層壓塑料及小的塑料碎片,應用範圍有限。最後一種方法則是將塑料置於熱解反應器中,在隔絕空氣及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加強熱分解,將其轉化為燃油、天然氣及其他固態燃料等能源產品,屬於化學回收利用,但能耗較高,且工藝不易控制。
圖片來源:Pixabay
還有一種方法叫作光催化重整(photoreforming,PR)技術,是利用合適的光催化劑,在光照條件下將塑料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燃料及其他小分子化學品。其反應機制如下:光催化劑在光照下轉變為激發態,塑料分子作為電子給體被催化劑氧化為其他小分子化合物,隨後光生電子從光催化劑轉移至助催化劑,將水還原為H2。PR利用太陽光作為能源,相比於熱解技術反應條件更加溫和,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
光催化重整反應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但迄今為止,僅有兩項工作報導了塑料的PR過程。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Science)的Kawai Tomoji和Sakata Tadayoshi博士以氙燈作為光源,實現了PE、PVC及聚乙烯醇(PVA)的分解,但需要使用鉑負載的TiO2作為催化劑,這種光催化劑僅可吸收紫外光,催化活性低,且成本較高,投入工業化使用不切實際。另一項工作是英國劍橋大學的Moritz F. Kuehnel與Erwin Reisner教授完成的,他們使用CdOx薄膜覆蓋的CdS量子點催化劑,首次實現了可見光照射下聚乳酸(PL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及聚氨基甲酸酯(PU)的分解。反應雖然規避了貴金屬催化劑,但需要使用有毒的CdS。
最近,Erwin Reisner教授又利用修飾氰胺的氮化碳(CNx)聚合物材料作為光催化劑,Ni2P作為助催化劑,在可見光的照射下便實現了PET與PLA的光催化重整(PR)反應,可高效並穩定地將其分解,最終得到H2及其他小分子化學品。相關工作發表在知名化學期刊J. Am. Chem. Soc.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CNx是一種無毒且廉價的聚合物光催化劑,可吸收可見光(禁帶寬度為2.7 eV),引入氰胺缺陷後可進一步提高其光催化效率,因此十分適用於PR反應。此前作者便利用修飾氰胺的CNx作為光催化劑,結合不同的助催化劑實現了木質纖維素的PR。其在鹼性水溶液中十分穩定,有望用於塑料的PR反應,成為CdS/CdOx和TiO2|Pt催化體系的替代品。Ni2P可有效地促進電荷分離,提高催化效率及光催化劑的穩定性,同時,其本身在鹼性條件下也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析氫活性較為理想。
CNx|Ni2P催化體系光催化重整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作者嘗試了將CNx|Ni2P催化體系用於多種不同聚合物材料的分解,如PE、PP、PET、PLA、PU、聚苯乙烯(PS)等。所有底物都可以在鹼性水溶液中參與反應,水還原產生H2,聚合物分子則氧化形成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其中PET和PLA的反應效果具有明顯的優勢,可能是由於這兩種聚合物分子中包含酯基官能團,在鹼性條件下可水解,促進其分解。催化劑至少可在5天內保持穩定的催化活性,這一結論也通過反應前後催化劑的結構表徵得到證實。
PET和PLA在CNx|Ni2P催化體系下的分解情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該催化體系不僅可以分解簡單的實驗室塑料樣品,對於衣物上掉落的聚酯微纖維、PET材質的塑料瓶以及食品汙染的PET材料同樣適用,體現了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目前溶液體系的反應規模可擴大至120 mL,反應條件還在進一步的優化之中。
塑料廢品在CNx|Ni2P催化體系下的分解情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需要注意的是,CNx|Ni2P參與反應前在水中超聲處理可增加光催化劑的表面積,提高其催化活性;助催化劑Ni2P的最佳負載量為2 wt%,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反應進行。此外,反應在鹼性條件下進行並非單純為了增加聚合物材料的溶解性,研究發現,Ni2P在KOH水溶液的作用下表面可形成一層Ni(OH)2,促進水的解離,提高析氫活性。
他們還進一步對PET和PLA發生氧化後形成的產物進行解析,PET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形成的氧化產物較為複雜,形成多種醛及酯類產物,PLA的氧化產物則相對簡單,主要得到碳酸鹽及羧酸鹽產物。作者指出,未來可根據實際需要進一步優化反應條件,提高其中某一種產物的產率。
PET與PLA分解後粗產品的核磁共振1H譜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一般塑料容器的底部都會有一個三角形可回收標誌,三角形內還會有一個數字。這一「塑料製品回收標識」最早由美國塑料工業協會(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制定。每一個數字代表一種塑料材質,其適用範圍與使用注意事項也不盡相同。這種規定可方便後期的統一回收處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指導消費者正確使用塑料製品。在此提醒大家,使用塑料製品時不妨留心觀察一下回收標識,並牢記:
圖片來源:Pixabay
(1)1號塑料(PET)常用作礦泉水瓶、飲料瓶材料,不可盛裝熱水,不可加熱,循環使用不可超過10個月;
(2)2號塑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用作藥瓶、洗護用品容器材料,不可盛裝食品,不可循環使用;
(3)3號塑料(PVC)常用作雨衣、建材、非食品用容器等材料,不可盛裝食品,不可循環使用,加熱會有有毒氣體產生;
(4)4號塑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常用作保鮮膜、塑料膜材料,不可加熱;
(5)5號塑料(PP)常用作水桶、食品用容器材料,可微波爐加熱,可循環使用;
(6)6號塑料(PS)常用作建材、玩具、碗裝泡麵盒、快餐盒等材料,不可微波爐加熱,不可盛裝橙汁等酸性飲料;
(7)7號塑料包含種類繁多,具體情況還需參考進一步說明,其中聚碳酸酯(PC)常用作水壺、奶瓶材料,不可加熱。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Taylor Uekert et al., (2018). Plastic waste as a feedstock for solar-drivenH2generation. Energy Environ. Sci., DOI: 10.1039/c8ee01408f
[2] Taylor Uekert et al., (2019). Photoreforming of nonrecyclable plastic waste over a carbon nitride/nickel phosphide catalyst.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9b0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