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之城:這樣一個有悖倫理的故事,反應出了那個時代環境的病態

2021-01-09 堇墨微弱浮華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故事來自電影《焦土之城》。故事的主幹講述了一位母親立下遺囑,要求雙胞胎子女將兩封信分別交給他們素未謀面的父親,和從未提起過的哥哥。母親逝世之後,兄妹遵循遺囑,追根溯源,從而了解到了母親悲慘的過往,也發現了一個讓人驚愕的秘密:父親和哥哥是同一個人。

這樣一個有悖倫理的故事,反應出了那個時代環境的病態,也讓人體會到了這位母親所遭受的苦難。年輕的娜瓦爾愛上了難民的兒子瓦哈布,由於家庭的阻礙,只能相約一起私奔。娜瓦爾邁著匆忙的腳步,顛簸在亂石之間,奔向約定的地點。瓦哈布坐在大樹下的石頭上焦急地等待著,內心忐忑地期許著。

當看到跑過來的娜瓦爾,立馬起身迎了上去。兩人在一個來不及感受的擁抱之後,便攜手倉促地逃跑,神情透著恐懼和慌張。然而讓他們絕望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被愚昧無知而灼傷自尊的兄長蹲守在巖石上,看見私奔的娜瓦爾和瓦哈布,憤怒地擋在他們面前,無情地射殺了瓦哈布,以挽回家族丟失的顏面。

當他們要」懲罰「娜瓦爾時,娜瓦爾頭也不回,內心沒有一絲恐懼。愛人逝去的傷痛已經麻木了她的神經,她痴痴地跪在愛人身旁,呆滯的神色透漏出內心的絕望。此刻,幸好及時趕到的外婆遏制了這一暴行。被帶回家的娜瓦爾終日鬱鬱寡歡,另外為防止外人發現她懷孕,被禁足在家中,以免再度為家族蒙羞。

臨盆的夜晚,娜瓦爾額頭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撕喊的叫聲成為僻靜山谷唯一的聲響,昏暗的燈光讓整個房間籠罩著悲哀的氣氛。娜瓦爾沒能來得及好好親吻擁抱這個新降臨的生命,男嬰就被送走了,外婆在孩子的後腳踝做了三個黑點標記,以便今後相認。娜瓦爾因外婆的保護和幫助,而免遭家族的傷害但是這片傷心之地已無她容身之處。

她應了外婆的要求,去投靠開辦學校的叔叔,並且保證會完成學業。臨走時,娜瓦爾帶著淡淡的憂傷打量著熟悉的院牆,並內心篤定等自己完成學業就去找回兒子。這個堅信的目標,讓她拾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她加快步伐,告別了家鄉,也告別了這段傷心的往事。4年之後,爆發了武裝衝突,國民黨支持基督教徒對難民進行屠殺。

一些穆斯林教徒組織難民進行反抗。暴亂造成娜瓦爾所在學校關閉,親戚都準備去大山裡避難。當娜瓦爾聽說兒子所在的難民營遭受戰火時,憂心忡忡,毫不猶豫地收拾好行囊,偷偷上路獨自去尋找兒子。路過故土,熟悉的一草一木讓娜瓦爾觸景生情。她來到曾和愛人私奔的大樹下,樹葉依然繁茂,刺耳的蟬鳴道出了她內心撕裂的痛苦。

她用手扶著樹幹,額頭輕輕靠了上去,耳語般念著愛人的名字,希望天堂的愛人能感受到她的思念。當娜瓦爾來到難民營時,發現這片原本落魄的土地卻已被戰火摧殘得一片狼藉,難民們都在倉皇地收拾離開。她四下打聽孤兒院的情況,卻得到孤兒院遭遇襲擊,孩子們不知所蹤的噩耗。

走近孤兒院,梁頂已經坍塌,瓦礫散落滿地,殘存的半截牆壁印刻著戰火焚燒的痕跡。眼前的這番景象,破滅了娜瓦爾找回兒子的希望,以為孩子已經遇難的她,邁著沉重的腳步踏在廢墟之上,悲痛的眼淚溢出眼眶,猶如當初送別愛人的情景給她再次的打擊。輾轉的途中,娜瓦爾在馬路邊搭上了難民逃離的客車。

不幸卻遭遇了基督教徒的攔截,殘暴的子彈肆意地射進車窗,瞬間車內充斥著人們恐慌驚嚇的慘叫聲。接著聲音漸漸消逝,屍體橫七豎八地擺在座椅上。掃射結束之後,周圍的一切靜得可怕,娜瓦爾和一對母女趴在座位下喘著粗氣。這片刻的安靜頓時讓他們從恐懼中回過神來,警惕地聽著周圍的聲響,以判斷自己處境是否安全。

然而卻聽見腳步聲愈來愈清晰,比猝不及防的子彈更加可怕,這能夠預見的恐怖讓母女驚嚇到哆嗦啜泣,娜瓦爾趕忙扯下掛在脖子上的十字架,高舉在手上,喊道『我是基督教徒'。於是暴徒示意讓她離開,然後開始往車上澆汽油。娜瓦爾看著無助的母女,一把拉住小女孩的手,叫到這是我女兒,接著把小孩女抱入懷中。

沒走多遠,汽車被點燃,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灼燒著無辜的生命,也吞噬著人性的善良。小女孩從娜瓦爾的懷中掙脫,叫喊著』媽媽『,跑向燃燒的車輛,暴徒漠然地開槍奪走了這個幼小的生命。娜瓦爾蒼白無力地癱跪在地上,這個世道的罪惡刺痛了她的靈魂,內心燃起了悲痛和仇恨的憤怒。

為給兒子報仇,和對國民軍殘暴的憤恨,娜瓦爾加入了穆斯林教組織的反抗集團。10幾年後,在精心的策劃之下,娜瓦爾成為了國民黨首領兒子的家教老師。一個烈日炎炎的中午,一群官員在樹下乘著涼風,民不聊生的災難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心情,仍然談笑風生,愜意的享受著午餐。

娜瓦爾在屋內輔導孩子功課,時不時向窗外張望,悶熱的空氣,讓她更加的焦慮不安。突然屋內的電話鈴響了,她接起電話,另一端傳來行動的暗語,她低聲地應了一下,便掛掉電話。從公文包中掏出手槍,她邁著有些急促慌張的腳步走向屋外,開槍打死了首領。

放下手槍的那一刻,她感到如釋重負,放下了喪子的仇恨,也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囚禁牢獄之災,命運弄人刺殺的後果,讓娜瓦爾遭遇了牢獄之災。關進監獄的她,似乎早已有心理準備,臉上刻著堅毅和淡然。牢房的四壁由黃土砌成,底面是冰冷的水泥地,房內沒有任何家具和被褥,冰涼的夜只能靠抱緊身體取暖。

走廊時不時傳來女人悽慘的叫聲,面對別人的苦難,此時自身難保的娜瓦爾也無能為力。她拼命蜷縮在角落,努力逃避這痛苦的刺激,然而悽厲的叫聲仍無孔不入地鑽進她的耳朵,擾得她不得安寧。她開始低頭哼著歌,想遠離這世間的醜惡。然而不幸還是接踵而來,她也遭到了儈子手的強姦。

被凌辱之後,儈子手還變態地嘲笑她:「你可以繼續唱歌了。」娜瓦爾手上戴著鐐銬,蜷伏在地上,用手緊緊拽著解開的褲子,想要儘快拂去受辱的情形。眼睛直直地盯著地面,眼淚溢出了眼角,憤怒而無助。不久之後,娜瓦爾發現自己懷孕了。微微凸起的腹部,讓她感到十分難堪。

她用手揉捏捶打著肚皮,害怕孩子出生就面臨夭折的不幸,想在嬰兒還沒有成形之前阻止這個生命的誕生。這一行為讓她雙手被銬在了後背,她只能無奈地等著孩子降臨,後來順利產下了一對雙胞胎兄妹。果不其然,孩子一出生就會被殘忍地丟入河中。幸虧,好心的接生婆說服執行任務的教徒,救下了這對兄妹。

兩年後,反抗軍取得了勝利,解救出了娜瓦爾,並且找到了她的雙胞胎孩子。娜瓦爾選擇帶著小孩去加拿大生活,從事著秘書的工作。她終於過上了風平浪靜的日子,把傷心的往事埋藏在心裡,從未向任何人提起。十幾年後,一次偶然的相遇,讓原本平靜的生活,又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在一次遊泳的時候,娜瓦爾看到泳池邊上的一隻右腳踝後部,印有自己孩子的三個黑點標記。她有些吃驚,有些疑慮,難道世間竟會有如此巧合?有些小衝動地走了過去,站在男子的身後,正在猶豫如何開口時,與男子交談的一位朋友注意到了娜瓦爾的舉動,問了句:「有什麼事嗎?」男子順著朋友的眼光回頭,看著身後的娜瓦爾。

他並沒有認出這就是當年那位被他侮辱過的「唱歌的女人」,只看到一位略顯蒼老的憔悴女人。但娜瓦爾認出了他,他就是那位強姦她的儈子手,也是那位她苦苦尋找的兒子。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娜瓦爾萬分驚愕,頓時腦子一片空白,努力壓抑著內心的矛盾心情,應了句:「沒事了!」便默默地走開,呆滯地坐在躺椅上。

這次打擊讓娜瓦爾徹底病倒了,她變得沉默寡語,一時不知該如何去面對這難堪的事實。經過日日夜夜內心反覆的煎熬,她立下遺囑,通過讓雙胞胎子女把信交給哥哥和父親的方式,詳細地訴說著這個秘密。於是兄妹回到母親的故土,進行尋找父親和哥哥,一路的調查讓他們徹底了解到了母親過去的生活。

母親經歷的種種讓人震驚的苦難,讓他們心痛不已,也感受到了母親是一位讓人敬佩的堅毅女人。最後秘密慢慢浮現出來。原來當年被送往孤兒院的哥哥,在戰火中並沒有遇難。早初他替穆斯林反抗軍效命,向敵軍投放炸彈。後來被基督教徒俘獲,卻因他一人匹敵七人的英勇戰績,受到基督教組織的青睞安排他到監獄成為了殘暴的儈子手。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侮辱了自己的母親。後來戰爭結束,他也移居到了加拿大。兄妹最終在加拿大找到了即為哥哥又為父親的他,將母親的信交給他之後便轉身離開。兩封信分別以母親和犯人的口吻講述著彼此之間的關係,作為犯人,娜瓦爾選擇對那段難堪的關係保持沉默,告訴他當年的孩子還活著,並且就是送信的人。

作為母親,字裡行間留露出對他的思念,並告訴他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能夠在一起。完成送信之後,兄妹打開了母親留給他們的信封,母親說道:」如果你們的故事從你們出生說起,那將是一個可怕的故事,但是如果從一個承諾說起,那將是一個充滿愛的故事。」這個承諾就是指當年母親誓言要找回和私奔愛人的孩子。

這個承諾是一切憤恨的開端,如今已經找到了當年的孩子,因此所有憤恨也就此結束。母親釋懷了那些難堪的過往,僅留下了對孩子的愛,她可以安心的逝去,墳前也立起了墓碑。

相關焦點

  • 焦土之城
    微信號:蜉蝣生物微信ID:FY_livingthings並不是第一次看有關中東的戰亂電影,也不是第一次看這種有悖天道人倫的電影,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我對這一類電影都是免疫的。但是在看《焦土之城》這部電影之後,我完全明白了為何如此多的影評貼紛紛表明結尾震撼的原因了。初看《上帝之城》時,我對裡面從孩童時起就能夠手握機槍手起刀落殺人不眨眼的情景感到驚顫,恐怕就算在今天和平時代的大前提下許多暴亂地區的孩子應該就如電影裡這般成長的吧。
  • 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大地倫理」的環境倫理學時所引用的《荷馬史詩》中的故事:「當尊貴的俄底修斯從特洛伊戰爭中返回家園時,他在一根繩子上絞死了一打女奴,因為他懷疑這些女奴在他離家時有不端行為。在物種還很豐富的時代,在人類還在自然界中與其他物種爭奪生存權的時代,自然界是人類強大的對立面,人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因素。作為物種的人是萬物之靈,是貴的。那麼現在呢?萬物蕭殺、物種滅絕,而且這種滅絕已經殃及人類,人類將自己異化為自己的對立面;人類與其他物種,與自然萬物倒成為了一個共同體,生死攸關。那麼現在呢,物種之間還有貴賤之分嗎?人類的慈悲,人類的倫理要延及只有低等意識的動物嗎?
  • 蕭紅筆下東北大地的社會空間,一個病態的社會文化空間
    小說以不同的方式形成特定的社會空間,這種社會空間帶著原始的野蠻與殘忍,是一個「藏汙納垢」的社會空間。病態的社會文化氛圍空間與社會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生產的,空間會生產出社會關係,而各種社會關係與文化關係反過來又塑造著這個空間。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數位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與融合給網絡時代的受眾帶來了新的媒介形態和碎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受眾都能很快適應新的虛擬環境。  網絡時代,滲透進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媒介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不管發現信息、製作信息、傳播信息還是使用信息,人們都在新技術的引導下完成,這無疑給人們帶來了便利。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農業時代人類生產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客體,它的規模小、強度低,其作用較小。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強,在區域尺度上也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如古代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等的衰落。  在工業化時代,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增強。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往往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因此,在當代環境問題上,究竟是誰之環境?誰之正義?這是一個必須面對且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環境正義」或「環境公正」,在廣義上是指人類與自然之間實施正義的可能性問題,即種際正義;狹義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所有主體都應擁有平等享用環境資源、清潔環境而不遭受資源限制和不利環境傷害的權利,二是指環境享用權利與承擔環境保護的義務的統一性,即環境利益上的社會公正。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文明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豐富。藉助於強大的科技力量,人類不僅使自己的足跡撒遍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還把探索的計劃延伸到了太空。然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工業文明向自然吹響的進軍號角,卻變成了向人類文明敲響的警鐘。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明,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 一個人是怎樣變成精神病態殺手的?
    大腦、基因、環境甚至文化,這些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從而導致一種行為的發生的?至於如何利用我們的研究結果,那是一個政治問題、倫理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他告訴本刊記者。在他看來,即使暴力本身,也只是人類在自然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來的一種保護自己、後代和家園的能力。這是我們動物性的一部分。沒有這種能力,人就無法生存。「你真的想除掉人類所有與暴力相關的基因嗎?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這一重大舉措,開啟了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制度化的歷程。然而,科技倫理原則和規範如何設立,如何讓相關人員深刻領會並化為行動,違背倫理如何懲戒等,需要一個達成共識和教育推廣的長期過程。這是新時代提出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選擇將決定子孫後代的命運。
  • 愛滋病免疫嬰兒的誕生,有悖倫理道德嗎?
    還有,與生俱來的「愛滋病免疫」,這一事件背後的倫理問題,也是討論的焦點。 從技術上而言,是疾病預防領域的裡程碑 早在2017年就有美國科學家宣布在試驗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剔除了愛滋病毒。不過,當時這項實驗是在試驗小白鼠的體內進行的。
  • 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
    其中,基於倫理維度解讀人作為環境道德主體在萬物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的境遇,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指向。  捍衛個體的自然生存環境  鄉人未必懂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無從「詩意地棲居」,抑或不解自然的天、地、山、水和人世的禮、樂、仁、智的關係,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然充滿敬畏與熱愛。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一、數位化時代的媒介倫理更為複雜 甘麗華(▲):您的同事託馬斯·庫伯教授曾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內容分析:在您簡歷中列出的十幾種著作以及85篇學術論文中,53%的封面或標題包含「倫理」二字。也就是說,您學術生涯中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媒介倫理研究上。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  另一方面,工業文明時代空前放大和張揚了物質因素的力量與作用,人與人之間常常被物質力量和利益因素相隔離,人自身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被剝離掉了,人成為了一個個只為物質利益而拼爭的封閉個體,對社會和他人的依賴,對生命意義的省察和沉思往往讓位於對物質利益的瘋狂追逐,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而人為了利益的拼爭又必然加劇對自然的傷害。
  • 段偉文丨數據智能時代的倫理反射弧
    在這一超級社會倫理連續大劇中,各種價值反思與倫理權衡一直貫穿其中。 在這起改變世界的事件中,電話這種新的信息技術拓展出一種可以實時交互的信息空間(info-sphere),而這種非在場的交互體驗讓普通人第一次感受到虛擬在場。自此,各種信息空間和虛擬在場方式成為資訊時代生活形式的基礎,亦導致諸多價值衝突和倫理抉擇。在資訊時代起步之時,人們就開始為隱私權、數據權利受到侵害倍感困擾。
  • 難忘舊時光:外婆講述的一個故事,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愛恨情仇
    老太太雖然在革命勝利後,上過兩次村子裡組織的「掃盲」夜校,認識幾個簡單的大字,但是無法用「食不果腹」這樣文縐縐的詞兒,來形容當時的慘境。她的原話無非是:「吃不飽,穿不暖,餓死很多人……有的村裡還人吃人呢……」。而我,不過在外婆講述的基礎上,對文字稍加潤色。閒話少說,回歸正傳。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村子裡有兩個關係非常要好的男人。
  • 上海師範大學學術倫理與道德委員會 聲明
    根據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有關師德問題「一票否決」的規定,上海師範大學學術倫理與道德委員會建議並經人事部門討論決定,從今日起終止2017年7月與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瀋陽籤訂的校外兼職教師聘任協議。上海師範大學始終把「為人師表」作為第一要義,把「厚德」作為師生共同秉承的校訓。
  • 這首歌比《浮誇》更病態,陳奕迅演唱,為什麼說歌詞細思極恐?
    也許這刻你仍然尚未發覺  歌詞描述的第一個版本、最淺的故事,是一個「鬼」故事。  一對戀人,結婚前,男人因為意外離世。  男人化成鬼,繼續留在家裡,陪著女人。  而女人在時間中漸漸忘記傷痛。  這段傷感的「人鬼情未了」,用歌詞寫出了男人的最後的不舍。
  • 推行醫藥企業倫理準則 塑造健康產業環境
    早在去年10月,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中國醫藥保健進出口商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等九大協會聯名對外發布了《中國醫藥企業倫理準則》,呼籲淨化醫藥市場。該《原則》 源於亞太經合組織(APEC) 在2012年9月提出的生物製藥領域的商業道德準則,即《墨西哥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