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6月16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王麗 通訊員 王敏珠)當公益遇上「網際網路+」,會擦碰出怎樣的火花?
杭州下城區長慶街道66810公益創業園裡,最近入駐了這麼一個致力於將公益與網際網路聯繫起來的社會公益組織,他們推出的「涓涓互助」公益APP目前正在進行公測,將於9月正式上線。
想想看,打開手機APP,你就能看到近在身邊的公益小項目。比如隔壁的老奶奶行動不方便,要找人幫忙買菜,這個忙你能幫。於是,像時下流行的打車軟體,你只需按鍵就可以接單。是不是很方便?
這個公益組織CEO有來頭,曾是支付寶公益負責人
魯達,熟悉他的人愛喊他一聲「達叔」。幾個月前,他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e公益平臺負責人,每年經手的網絡善款上億,服務的機構近千家。而現在,他成了一個社會公益組織的負責人。他和他的小夥伴正在全力推進「涓涓互助」公益APP的新生。
「在支付寶的時候,每天都會接到幾個求助電話,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遺憾地表示歉意。支付寶的公益平臺是基於主要服務能力之外的一個補充,不可能做到全方位覆蓋公益服務。」因為這份「心有餘而力不足」,促使魯達對公益有了更多的思考。
這個學生物基因出身,在中科院、文化部、阿里幾番歷練的男人,現在想打造一個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一個公益項目都能得到最大展示,而每一個願意做公益的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奉獻愛心。「捐錢只是其中一種形式,在這個平臺上,你還可以捐骨髓、捐技術、捐體力,甚至捐想法。」
在去年舉行的深圳慈善展上,魯達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公益理念,引起了巨大反響。慈善展後,就有300多家公益組織發來郵件希望成為網際網路公益平臺的首批進駐機構。這一次亮相還引起了民政部的注意,魯達受邀到北京,在全國各地公益基金大佬們集聚的會上,主講了一次他的公益理念。
2014年9月魯達從阿里巴巴辭職,今年1月,他和團隊夥伴一起創辦杭州益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始開發「涓涓互助」公益平臺。這些團隊成員同樣被魯達的公益理念吸引,他們有的來自壹基金和免費午餐等一線公益機構,有的曾是媒體高管。
自嘲:第一個公測版本有點寒磣夢想:像淘寶購物一樣捐助公益項目
6月2日,魯達團隊一手打造的「涓涓互助」公益APP開始公測,目前還只支持安卓系統。
打開APP,你首先會收到一個反饋信息。信息裡包含了兩塊內容,一塊是目前平臺上最受關注的公益項目推送,還有一塊是你捐助的公益項目的反饋。
公測期間,目前在平臺上只能看到兩個公益項目。一個是有名的「免費午餐」公益項目,另一個就是下城區長慶街道的「築愛回歸」公益禁毒服務項目。
點擊項目,可以進一步了解項目的源起、過程、項目希望達到的預期、捐贈記錄等。
「看吧,我們的第一個版本還是有點寒磣吧。」魯達的聯合創始人、原《新快報》副總編輯鄭傑自嘲。「但寒磣也說明有改進的空間,才有前進的動力呀。」
在公益項目的底部,你會看到幾個標識按鍵。一個心型的標識,點擊就可以收藏該項目,就像淘寶購物平臺收藏喜歡的商品一樣。你可以對這個感興趣的公益項目先行觀察,覺得靠譜了,可以繼續點擊「捐」字標識,輸入數額,捐款就可以通過支付寶直接轉入負責該項目的公益組織帳戶。如果感覺不錯,你還可以點擊分享標識,把你認為好的公益項目向朋友分享。
魯達坦言,「涓涓互助」的後臺構架,正是向淘寶取的經。
反饋不及時、收到10個差評,公益項目將直接下架
「涓涓互助」的後臺郵箱裡,已經被來自全國各地數千個公益項目的郵件塞得滿滿當當。
魯達介紹,「涓涓互助」的審核流程非常嚴格。所有在平臺上推送的公益項目,都必須由在民政部合法登記註冊過的正規公益組織推出。
「中國目前有在民政部門註冊的社會公益組織54萬家,而我們是第一個將民間草根公益作為網際網路聚合的平臺。我們希望在平臺上,把每一個社會公益組織打造成一家公益『商鋪』,他們可以推出不同的『公益項目』商品。」魯達介紹,為了保證公益項目良好實施,同樣他們還引入了淘寶的評價體系,不過在這個公益平臺上評價將更為嚴苛。
「只有對該公益項目進行捐助後,才可以對項目進行評價,但只能評價一次,而且是實名評價。如果公益項目做得不好,反饋不及時,哪怕是紅十字會,只要捐助人不滿意,收到10個差評,這個公益項目就將直接從平臺下架。」
魯達告訴記者,在中國,很多公益組織其實是弱勢群體,「企業、明星,經常宣稱為某公益項目捐多少錢,可很多最後往往變成空頭支票。但是在我們這個平臺,這樣的現象就不會出現。你捐了多少,實實在在會被記錄下來,支付寶轉帳到位了才算數。」
小而美的身邊公益,希望能激活你善的能力
魯達打造的這個網際網路公益平臺,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搜索。你可以將搜索範圍鎖定在你所在的城市、城區甚至是街道。「我們希望告訴你身邊最近的公益需求,讓更多小而美的公益項目激活你善的能力。」聯合創始合伙人鄭傑說。
比如搜索杭州下城區長慶街道,你就看到「築愛回歸」公益禁毒服務項目正需要你的援手。這是一個通過個案隨訪、職業介紹等途徑,幫助戒毒人員獲得生活保障、身心健康和融入社會的公益項目。項目正在推出的是一個「一張駕照圓女兒的老師夢」的公益需求。一位戒毒人員是位貧寒的父親,他想通過網絡幫助募集到一筆參加駕考的4500元費用。考到駕照找到司機的工作,來給女兒籌措學費生活費,圓她當一名幼兒園老師的夢。該項目設定了4500元的捐助額度上限,捐滿項目自動停止捐助。
「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感興趣、或者能夠提供幫助的項目不盡相同。以後我們還會根據你的職業、性別、籍貫甚至捐助習慣和興趣,推送合適的公益項目。」不過魯達說,他們的推送一月就一次。
「一年推送12次,一個用戶一年捐兩次,一次100元,按10萬用戶算,一年就有2000萬善款,2000萬可以幫助多少人?這事看起來小,但效力卻是巨大的。一年12次推送,哪怕你只看了兩期,還是坐在馬桶上看的,你對社會的認知、個人心態也會隨之改變。」在魯達看來,「如果說這是一個公益平臺,是一個互助平臺,我想它最終還應該是一個國民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