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海平面以下1500米、海底黑煙囪周圍,生活著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 它能否成為破解光合生物進化機制的突破口?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被稱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科學家希望追本溯源,探究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光合生物吸收轉化太陽能的奧秘。

  然而,如今的地球與幾十億年前的環境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對象成了該研究的首要問題。

  11月2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團隊聯合在《科學》發表研究成果,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生物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進化演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有氧條件下不穩定 揭秘綠硫細菌的古老特徵困難重重

  根據生物進化優勝劣汰的原理可反推,通常生物進化越完善的越是年輕,越不完善越是古老。光合細菌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龐大的光合生物。目前已報導的光合細菌包括紫色硫化細菌、變形菌、藍細菌、日光桿菌、綠硫細菌、酸性桿菌等,均已被用於研究光合作用。

  「植物是真核生物,光合細菌是原核生物,二者的光合作用機理存在較大的區別。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內進行,通過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並釋放氧氣。」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介紹道,但在光合細菌中,只有藍細菌的光合作用過程會產生氧氣,絕大多數光合細菌為厭氧型生物,光合作用過程並不產生氧氣。

  記者了解到,綠硫細菌更被稱為「黑暗中的捕光者」。曾有國外科學家發現在墨西哥海岸附近有一種綠硫細菌,生活在水深1500米太平洋中的海底煙囪周圍,陽光照不到,它們只能依靠深海溫泉的微弱熱輻射而生存。

  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是什麼樣的空間結構?和現在綠色植物的光合反應中心有何不同?是什麼讓綠硫細菌在光照如此微弱的環境下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在結構上和其他細菌又有哪些差別?

  陳景華對此表示,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現存的光合細菌類群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沒有被解析的光合細菌,團隊決定對此展開研究。

  「綠硫細菌也是一種厭氧菌,其反應中心複合體在有氧條件下極不穩定,低濃度的氧氣就會導致其變性。早期對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解析主要藉助X射線晶體學,這種方法需要較多的樣品且對樣品的純度和均一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張興教授說,這些因素使解析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變得困難重重。

  生存條件接近早期地表環境 對研究生命進化有重要啟示

  據介紹,在藍細菌和綠色植物等產氧光合生物中,兩類反應中心分別進化為兩個不同分工的光系統——光系統Ⅱ能夠利用光能將水裂解,產生質子和電子並製造氧氣;光系統Ⅰ能夠吸收太陽能,發生電荷分離,並將電子傳遞給下遊受體形成還原力,用於進一步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

  「此前學界推測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是類似於綠色植物中的光系統Ⅰ的。但我們從結構上『看到』雖然它與光系統Ⅰ有相似之處,比如它們的蛋白結構比較像,但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色素數量比光系統Ⅰ的要明顯減少,而且色素的空間排布也不一樣。」張興介紹說。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發現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色素排列跟光系統Ⅱ非常相似。這種兼具兩個光系統結構特點的「混沌狀態」暗示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可能代表了早期光合生物反應中心的古老特徵。

  「早期地球不含氧氣,已知的最早生命記錄出現在距今約42.8億年前,它們只能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約35億年前最早的光合系統誕生,之後隨著放氧光合生物藍細菌的出現(約30億年前),地球含氧量出現猛增,生態環境發生急劇變化。」張興告訴記者,這為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奠定了基礎。

  「古細菌長期進化衍生過程中體現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光合作用的進化,對研究生命進化有重要啟示。」張興表示。

  「因為光合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在進化上要早於其他真核光合生物。它們身上或許保留著原始光合作用系統的一些結構特徵。」陳景華解釋道,綠硫細菌能夠從硫化氫、膠體狀硫黃和硫代硫酸鹽等物質獲得電子而進行厭氧光合作用,這類生物的生存環境可能接近早期地球的地表環境。

  破譯光合生物進化機制 還需深入研究獲得更多數據支撐

  「團隊優化了樣品製備環節以獲得足夠的蛋白樣品,結合冷凍電鏡技術,收集了近萬張樣品顆粒的電子顯微鏡成像圖片,最終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陳景華介紹說。

  據介紹,綠硫細菌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傳遞過程較為複雜,光能首先通過一個巨大的外周捕光天線捕獲光子,再通過內周捕光天線向位於細胞膜的反應中心傳遞,從而激發反應中心內部的兩個特殊的葉綠素分子,促進其產生電荷的分離。光能轉變成電能(電子)後,電子會最終傳遞給一個末端的電子受體,產生還原力,用於將二氧化碳等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

  「從綠硫細菌細胞膜平面角度看,其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分為上下兩層,兩層葉綠素之間有一條『過道』。目前已經解析的其他光合生物反應中心結構中,『過道』裡有一種可作橋梁的分子,把上層能量傳到下層,但是綠硫細菌缺了這座橋,上下層傳遞能量時就像隔空拋物。」張興解釋道。

  「這一發現較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綠硫細菌內周捕光天線蛋白FMO與反應中心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比較低。」陳景華介紹,從結構中還能發現,綠硫細菌的內周捕光天線與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之間間隔距離較遠,導致能量傳遞困難。

  科學界的普遍共識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是由兩個相同蛋白構成的同源二聚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兩個中心蛋白慢慢發生變化,從兩個一樣的蛋白變成了兩個不一樣的異源二聚體蛋白。

  「此次解析到的綠硫細菌反應中心正是這樣由兩個相同蛋白構成的同源二聚體。」張興說,團隊研究證明,綠硫細菌反應中心是目前唯一發現具有兩類反應中心結構特徵的分子,填補了人類對光反應中心結構認知的空白。

  「研究不同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制對於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綠色植物的太陽能利用率理論值可達6%-8%,但當前實際大田農作物的太陽能利用率仍低於2%。」陳景華表示,希望通過更深入的研究,獲取更多的支撐數據,破譯、借鑑光合生物從古至今能量轉化的進化機制,儘早在仿生設計光敏器件、改造植物光反應系統等方面實現應用。

  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柯越海說,關於古細菌的相關研究已衍生出實際應用。比如核酸檢測中PCR技術用到的DNA聚合酶,便是從極端環境下的耐熱細菌中分離得到的。

  柯越海補充道,人體局部有時也會是低氧環境,比如因心臟缺氧、腫瘤缺氧,容易引發心肌梗死、腫瘤細胞惡變。已有科研人員研製出利用細菌、藻類光合作用治療腫瘤的「黑科技」,很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
    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介紹道,但在光合細菌中,只有藍細菌的光合作用過程會產生氧氣,絕大多數光合細菌為厭氧型生物,光合作用過程並不產生氧氣。記者了解到,綠硫細菌更被稱為「黑暗中的捕光者」。曾有國外科學家發現在墨西哥海岸附近有一種綠硫細菌,生活在水深1500米太平洋中的海底煙囪周圍,陽光照不到,它們只能依靠深海溫泉的微弱熱輻射而生存。
  • 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_新聞動態_教育頻道_雲南網
    原標題: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海平面以下1500米、海底黑煙囪周圍,生活著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 它能否成為破解光合生物進化機制的突破口?洪恆飛 柯溢能 吳雅蘭本報記者 江 耘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 能否成破解光合生物進化機制突破口
    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介紹道,但在光合細菌中,只有藍細菌的光合作用過程會產生氧氣,絕大多數光合細菌為厭氧型生物,光合作用過程並不產生氧氣。記者了解到,綠硫細菌更被稱為「黑暗中的捕光者」。曾有國外科學家發現在墨西哥海岸附近有一種綠硫細菌,生活在水深1500米太平洋中的海底煙囪周圍,陽光照不到,它們只能依靠深海溫泉的微弱熱輻射而生存。
  • 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在《論文字學》一書中,德希達開宗明義地指出,解構首先是一種創造性的、分析性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是一個將文本中的理性、真理和邏輯的起源性漸次剝離的過程。解構一刻不停地朝向「他者」開放,拒絕自閉於虛無之中。通過解構閱讀,可以徹底清除「存在之最初的在場」,最終實現文本的意義「增殖」。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主要代表作有《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散播》、《哲學的邊緣》、《立場》、《喪鐘》、《人的目的》、《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起源問題》、《馬克思的幽靈》、《與勒維納斯永別》、《文學行動》等。德希達在19世紀60年代創造了「解構」這個詞,當時的學者們正準備革新傳統的解構主義。解構主義學者都是激進的知識分子。他們打算拋棄哲學的一切成果: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等所有成果。
  • 《科技日報》今起改版
    今天出版的《科技日報》在頭版發表《致讀者》稱: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服務廣大讀者受眾,《科技日報》今起改版。文章全文如下。
  • 26個英文字母解構8000漢字 「漢字出徵全球行」重慶啟動
    -01-09 20:03: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碩 屆時,由重慶科研機構研發的26個英文字母解構漢字系統將落地海外漢語學校和培訓機構。  「漢字出徵全球行」是「中國印象」文化藝術嘉年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已被國家文化部納入2018年全國40個「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重點項目之一,也是重慶唯一入選項目。圖為漢字「合」被解構為「AO」。受訪者供圖圖為漢字「善」被解構為「KHKO」。
  • 科技日報頭版點讚!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技日報 ,作者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是富有鮮明科技特色的綜合性日報,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央主流新聞媒體,是黨和國家在科技領域的重要輿論前沿,是廣大讀者依靠科技創造財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務平臺,是中國科技界面向社會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解構」這個術語是批評和文化論爭中的閃光點之一,它是濫用的大本營和代名詞,命名了種種困難,深刻影響了理論文字,同時也是20世紀思想中一個更廣泛運動的名稱。在這個世紀的思想裡,一千年來哲學、文學以及批評傳統中的種種假設和推測變得形跡可疑了。簡言之,解構源出哲學家雅克·德希達著作的哲學與文學分析模式,它質疑基本的哲學範疇或概念。但是,解構從來就不是一目了然的。
  • 解構Edward Hopper,美國最浪漫的孤獨
    不管他們是在對面的大樓裡,蜷縮在黑暗裡,還是隻身走在路上。��《Nighthawks》中的餐廳沒有門,除了目光之外,無路可進。視線落在店裡明亮的燈光,穿過三個客人的倦怠和孤獨,潛進他們身後黑暗冷峻的夜幕,引起了無窮的好奇心。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在結構上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其一,眾所周知,從1960年代開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中涉及的閱讀實踐被他自己稱為解構(deconstruction)。其二,一個發現了父母缺陷的孩子,卻依然關愛他們,並且學著理解、思考、總結他父母的矛盾行為。
  • 何以解構——拒絕標籤、清空概念,看見真相、活出自己
    海德格爾曾經以詩與思的語言描述二元區分「之間」的疼痛——「痛苦已把門檻化成石頭」——這個詩句召喚區-分……召喚「之間」的分離,即在進行聚集的「中間」;在這個「中間」的親密性中,物之實現和世界之賜予相互貫通。主客二元認知引起自他分離,導致對他人的認識是對象化、概念化的,是封閉的。在這一過程中,對象作為自為的自由被凝固。「石化的存在者」因此產生。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智慧之環《設計未來》展 解構現代藝術與未來科技
    如今,成都不僅有宜居文化的另一面,也蘊含著未來發展的洪流,科技與智慧在這裡交匯,時尚與傳統在這裡碰撞。流線的環狀建築寓意萬物互聯、科技無限演進,屋面步道的創意功能旨在創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共融共通的交互。作為紫光·天府芯城的展示中心和接待中心,智慧之環是整個項目科技、文化、生態凝結的縮影,同時,也將作為呈現未來可能性的重要場地。
  • 金微| 上頭條後,我起訴了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是官媒,一些自媒體在此基礎上添油加醋、肆無忌憚地對我攻擊、抹黑,讓我承受不小的壓力。  科技日報究竟和我有多麼的深仇大恨呢?讓我奇怪的是,這不是科技日報第一次如此「關照」我。  2018年6月17日,《科技日報》發表署名記者馬愛平的文章《用1.13億元去駁斥一篇轉基因致癌論文,代價是否太大?》,文章再次點名道姓稱我在轉基因問題上造謠、影響轉基因產業。
  • 科技的溫度,認真守護那些在黑暗中奮戰的人
    他們是在晨光中清掃的清潔工,他們是在深夜維護電路的工程師,在各個崗位上守護著城市的夜晚。CBD我們都希望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下工作可總有些職業身不由己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中,護衛世界的安寧煙霧瀰漫的火場,霧氣遮眼的馬路,消防員與交警經常在能見度極低的環境中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更需要被看見,一方面可以提高作業效率,同時也能保證自身安全。
  • 媒體人金微起訴《科技日報》,法院一審判了
    因為一篇頭版評論文章,《科技日報》被媒體人告上法庭後輸了一場官司。  傳媒見聞近日獲悉,媒體人金微訴《科技日報》名譽侵權案有了最新進展。今年10月,北京市網際網路法院下達一審判決書,法院認為《科技日報》涉案文章評價不夠準確、欠妥當,內容存在不實之處;判決科技日報社立即刪除涉案文章,並向金微賠禮道歉,同時賠償金微精神損害撫慰金 2000 元。  作為中央級主流媒體的《科技日報》,怎麼就被推上了被告,還輸了官司呢?  故事還要從兩年前金微與華大基因的恩怨說起。
  • 解構與重構FF14中的生產採集職業
    事實上,FF14是把採集生產作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遊戲循環,也確實有不擅長戰鬥的玩家在FF14中成為生產大師,找到了自己在MMORPG裡的定位。這篇文章的主題並不是MMORPG給玩家的定位,而是拆解再重新組合FF14裡製作採集職業的要素,我將採集生產職業與戰鬥職業的對應,來讓整個過程看上去更有趣。標題所寫「解構」並不代表任何主義,單純提取字面意思。
  • 【科技日報】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科技日報】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2019-01-25 科技日報 趙漢斌 趙若蘋 【字體研究人員此次發現,在草莓箭毒蛙SCNA基因家族發生了核苷酸替換,研究表明某些胺基酸替換在抵抗神經毒性生物鹼的毒性中可能發揮著潛在的作用。他們還發現了第一個基因組測序毒蛙中的離子通道,並探討了它與皮膚對隔離毒素自耐受演化關係。
  • 技術異化與個人行為體的國際解構
    另一方面講,現實社會中,是否意味著「解密」都是合法的?個人隱私如果被竊取,無疑是違法的,即便因個人防範不夠,竊取也是不合法的。而國家也有其隱私,國家機密就是國家的隱私。是不是政府任何時候做出的任何決定,都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加以公開?若此,那也就不需要政府了,因為政府的決策與民眾所了解的信息是大致等同的,這就意味著世界成為大同,每個人都在關注、管理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