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1-01-15 人民網

林群在與學生交流。 資料照片

林群(右一)和吳文俊夫婦(右二、右三)合影。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個下午,身著深灰色夾克,頭戴白色帽子的林群緩緩向記者走來……因為前一陣子身體不適,他的身形比往日更顯瘦削。

「怎麼讓普通人學會微積分?就得用他熟悉的知識來講。」到了辦公室還沒坐穩當,林群便從表面斑駁的黑色挎包裡掏出一大摞資料,帶記者走進微積分的世界……

「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從1952年考入廈門大學數學系算起,林群已經在數學的海洋裡摸爬滾打了69年。數學,在普通人看來,晦澀難懂、推理複雜,林群卻說,「數學領域十分奇妙,你能從一行行公式和一串串數字中,找到樂趣與挑戰」。

讀高中時,林群的數學老師常常用一節課中一半的時間講公式定理,另一半時間講數學家的故事。牛頓、柯西、黎曼……這些數學家的故事,讓林群陷入了對數學的嚮往與著迷,「好老師,就是把書越講越薄,而不是越講越厚。」

「我對數學的熱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1956年,廈門大學畢業的林群走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大門,進入了泛函分析和計算數學的研究領域。

那時的數學所,聚集了華羅庚、關肇直、陳景潤、吳文俊等一批著名的數學家。林群師從關肇直。那時,關肇直工作繁忙,林群就在快下班時,到老師辦公室門口靜靜等候。「我曾經計算過,老先生從辦公室走回家,大約有20分鐘路程,和老先生這20分鐘的交流,讓我收穫很多。」剛接觸泛函分析,林群覺得十分抽象,他問關先生怎麼辦,關肇直回答得簡單利落:「你試著按照平面幾何的思路去想。」

「在科學家身邊,總能學到一些做學問的秘訣,這些秘訣書本上沒有,課堂上也沒有。」按照關老提示的思路,林群把泛函分析重新梳理了一遍,豁然開朗,「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就會化作下一次奮鬥的動力」

林群總說,自己所做的工作,與前輩相比不值一提,實際上,林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解決了不少實際應用的難題。

泛函分析中的相關算法,因為計算量大、操作難度大,一直以來都是數學界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老師關肇直的提示下,林群開始將有限元方法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那段時間,就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子裡面,桌面上擺著厚厚的稿紙,用掉的鋼筆墨水一瓶又一瓶,不分日夜、埋頭計算。」林群回憶,有時候沿著一種計算方法不斷前進,但是算到後來結果不對,這時候就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探索的過程,雖然艱辛、孤獨,但林群最終得出結果,其間也收穫了很多快樂。通過努力,林群最終找到了有限元的加速方法,即迭代伽遼金方法。同樣的計算量,普通算法需要8個小時,採用迭代伽遼金方法只需1個小時。這一算法被廣泛運用到核電站和堆石壩等項目的計算中,使計算速度大大提高。

剛解完一個難題,另一個又擺在林群面前:有限元解能否通過外推,提高計算精度?經過日夜攻堅,林群聯合四川大學呂濤、蘇州大學沈樹民,共同提出了有限元外推法,大幅提高了計算精度。「解100個未知數方程,計算量僅是不使用有限元外推法的百分之九。解1萬個未知數方程,計算量是不使用有限元外推法的萬分之九。」呂濤說,「有限元外推技術」198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這便是數學的魅力,剛翻過一座高峰,就會看到下一座;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就會化作下一次奮鬥的動力。」林群說,研究數學,有時候要試著「和自己較勁」,得出一種相對簡便的算法後,要再問問自己「能不能算得更快一些、更準一些,還有沒有別的算法」。

「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寫博客……林群年逾八旬,新潮的玩意兒卻樣樣精通。林群說,自己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把晦澀難懂的微積分,通過科普等生動形象的方式,講給更多中小學生聽。1993年,林群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此後,他一頭「扎」進了科普的世界裡。

「微積分向大眾宣傳,就得用大家懂的語言體系來做比喻。」林群說。上世紀90年代,林群隨團旅遊時參觀一棵古樹。導遊說,古樹年年都在長高,怎麼測量樹高?有人說把樹砍倒了量,有人說爬到樹上量。林群立刻想到了可由斜率求樹高,而不必砍樹或爬樹。這不就是微積分的基本公式嗎?回到房間,林群馬上將這個故事寫下來,並配上圖畫,在媒體上發表後,有好幾本教科書用了這幅畫。此後,林群就開始用圖配文的方式來講授數學知識。

1999年,得知天文學家王綬琯倡議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林群第一時間在倡議書上簽字。此後無論多忙,只要俱樂部有活動,他總會盡力騰出時間,趕來和孩子們見面。次數多了,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微積分爺爺」。「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林群總是這麼說。

「這麼大歲數了,搞科普沒有名也沒有利,幹嗎還堅持?」有人不解。「是不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有人誤解。林群不為所動:「雖然我做的是很普通的科普工作,但是我實在放不下……」

中科院成都計算所研究員張景中很是理解林群的堅持。早在1996年6月,張景中到北京參加會議。一天,他在吃早餐時恰好與林群同桌,「微積分的教學必須改革,要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它變得更容易理解,而不是讓人心生畏懼……」兩人越聊越投機,一南一北兩位數學家由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科普合作。近期他們正醞釀寫一本名叫《微積分新講》的教材,「這本書會出不同版本,供給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看。」張景中說,「我們平常都是通過郵件溝通,即便林群生病也沒有中斷。」

「他呀,除了數學,其他事都不上心。」說起老伴林群,妻子馮榮書很無奈:「整天坐在那兒寫寫畫畫,難得看一會兒電視,不大一會兒眼睛閉上了,但手還在腿上比劃不停……」

「一定要把孩子們的興趣搞起來。」林群說,「要做的事太多,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努力而已。」他希望,到90歲的時候,能讓微積分普及到中小學生和家長,普及到各行各業。

■記者手記

始於熱愛成于堅守

林群是溫和的:每當與孩子們在一起時,他總是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他又是堅定的:面對別人的不解甚至誤解,他執著地前行在科普的路上。讓初學者能理解和運用微積分,這是林群的初心與堅守。為了這個樸素的願望,他不斷探尋微積分的本源,不斷優化科普傳播方式,雖耄耋之年仍不斷創新、奮鬥不止。其心也誠,其志也堅,令人動容。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科學素質的提升關係每個人的成長,也關乎國家民族的未來。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同仁為科普事業的繁榮發展盡一份心力,共同創造新時代科學的春天。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林群:從事數學研究69年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施 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06 版)  人物小傳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
  • 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培育新品種,為我國小麥增產200億公斤,程順和——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程順和(左一)在新疆察看小麥長勢。資料照片上世紀90年代,程順和在麥田裡做研究。資料照片人物小傳 程順和:1939年9月出生,江蘇溧陽人,小麥育種專家。
  • 有些人一輩子都用不上函數、微積分等知識 學了是不是浪費了?
    有些人一輩子都用不上函數、微積分等知識 學了是不是浪費了?2019-11-14 17:09:06 來源:騰訊教育 "很多人一輩子都用不上函數
  •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資料照片人物小傳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資料照片核心閱讀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觀天測雨,在風雲變幻中找規律;他們追趕時間,在雨雪襲來前發出預警。洪水來勢洶洶,他們在氣象站為防汛救災提供一手訊息;颱風警報拉響,他們徹夜不眠,為沿海居民預報颱風信息——他們就是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團隊。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基於多年的積累,趙忠賢領銜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在隨後20多年裡通過堅持與努力,產出鐵基超導一大批研究成果:首先發現轉變溫度4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發現一系列轉變溫度在5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並創造55K的世界紀錄……  國際上,先後有5次10人因為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趙忠賢對此非常清醒和淡定,他說:「得什麼獎不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
  • 一部化繁為簡的微積分讀物
    到了19世紀,柯西和外爾斯特拉斯將微積分學建立在極限的理論之上,又有了戴德金和康託所建立的實數理論,使極限理論有了鞏固的基礎,這才把微積分學嚴密化了。但這時距牛頓、萊布尼茲他們已經過去200年了。 這就是數學!它抽象、嚴謹,在邏輯推理上無懈可擊。無怪西方人在談論某件事時會說:「It’s mathematics!」(這是數學!)
  • 【蒙地卡羅人物】陳美華:認真做好一件事,挺好!
    她說,   只要有顆向前的心,   自強就會如陽光般出現在路上;   她說,   即使腳踩淤泥,也要心向陽光;   她說,   能簡簡單單就好,就像阿甘一樣,   做一件事就需要專注如一,   她,就是勇敢愛人生的——陳美華
  • 牛頓和萊布尼茨爭了一輩子,頂級數學家有多厲害?
    萊布尼茨-名師出高徒你可能沒聽說過萊布尼茨,如果了解一下他的學生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萊布尼茨是伯努利的老師,伯努利是歐拉的老師,歐拉是拉格朗日的老師,拉格朗日是柯西的老師,柯西是高斯的老師,高斯是黎曼的老師
  • 助力青年審計人成長 審計「微積分」創新業務分享模式
    原標題:助力青年審計人成長 審計「微積分」創新業務分享模式 在審計署京津冀特派辦,「微積分」有著特殊的含義,這是該辦為青年審計人員搭建的一個學習成長平臺,其背後的寓意是:見微知著、積善成德、分享共建。
  • 楊紅櫻: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楊紅櫻: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2017 記錄□任夢瑩 本報記者 肖姍姍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是漫畫愛看漫畫,在楊紅櫻看來根本不是問題,她覺得在「閱讀」這件事上,家長應該放寬心:「要尊重孩子的閱讀個性,每個年齡階段不同性格的孩子喜歡讀的書、閱讀的形式都很不一樣。某個階段喜歡漫畫很正常,孩子也會慢慢長大,最重要的是在童年培養他們愛閱讀的習慣,畢竟對孩子而言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
  • 把魚釣明白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有些人一輩子都在糊塗釣魚
    對於釣魚,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些釣魚人總是在努力鑽研應對不同魚情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有些釣魚人卻總是認為釣魚很簡單,水裡魚多怎麼都能釣到,水裡沒魚怎麼釣都沒用。所以,衡量最終結果的唯一標準是有沒有把魚釣明白,當我們釣得多時要明白為什麼能釣這麼多,還有哪些細節做得不夠好,下次再遇到真麼好的魚情如何才能釣得更多。當我們漁獲慘澹時也必須清楚為什麼釣得不好,是天氣等客觀因素導致的,還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採用正確的應對方法,下一次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進。
  • 從「80後」變「90後」的袁隆平: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外媒曾這樣報導他:中國目前最值錢的人就是袁隆平,單他個人的品牌價值就達到數千億。他是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的這一生,從1964年起,一直在做一件事:研究雜交水稻
  • MIT Kleitman 教授:這是初學者該了解的微積分
    在機器學習的數學基礎中,概率論與線性代數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我們常忽略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微積分。似乎我們只要了解簡單的多元微分,那麼也就能學習機器學習了。但這只是一個錯覺,我們不論想要具體了解最優化方法,還是希望窺探反向傳播的法則,微積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 撼人心靈的微積分
    馮·諾依曼也說:「微積分是近代數學中最偉大的成就,對它的重要性無論作怎樣的估計都不會過分。」 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各國的科學作品又總是保留著各國的特點。俄羅斯或者蘇聯的微積分強調數學的嚴密性,法國強調抽象性,而英國則追求比較古典的、接近牛頓風格的數學。教育部推進雙語教學,以與國際接軌。在選材上,歐美教材具有很大的優勢。
  • 為什麼有的事一輩子都忘不掉?
    為什麼有的事一輩子都忘不掉?說起人的記憶,其實這是一個許多科學家都無法做出準確解釋的領域。就比如人類常常無法記住自己在三歲之前做過什麼事情,有一些事情明明是很想記住的但是卻很快忘記了,或者說有些痛苦的回憶卻停留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了。那麼這一次我們就要來了解更多關於人腦的知識了,人腦當中其實具有非常複雜的結構,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功能。
  • 層次高的人,絕不會做的一件事
    層次高的人,絕不會做的一件事  曾經看過一個笑話。  被問到的人回答:」我是麻省的。」  雖然是則玩笑,卻也令人深思。兩個都是不錯的名校畢業生,但是在他們的談話中,兩個人的格局和層次高下立現。  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做的一件事,就是炫耀。
  • 科學網—找到微積分中的「主角」
    「所以,你們說微積分有什麼用?有什麼意義呢?」林群笑道,「微積分的思想可以在哲學、文學、歷史等多個領域和角度找得到應用。」 「託爾斯泰用微積分寫《戰爭與和平》。」林群拋出了一個令在場師生都有些意外的陳述句。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在堅持做這五件事
    每個人一輩子都是幾十年,為什麼有的人就混出了名堂,有的人一輩子都是平庸甚至窮得叮噹響。說到底,還是「定力不夠」。真正成大器的人,都在堅持做以下這五件事,如果你也能夠堅持下去,也能改變人生命運。第一件事,堅持做人的標準,守住道德底線。
  • 89歲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真正厲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周潤發在電影《無雙》中說: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01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前兩天,一段視頻走紅網絡,獲贊數百萬。視頻的主人公不是網紅,不是明星,而是89歲的袁隆平,那個曾多次出現在教科書裡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