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清奇!清華團隊用冰做固態電解質,零下20℃傳導十幾種金屬離子!

2021-02-25 納米人


本文與以下公眾號聯合發布

奇物論

(ID:numan2018)

 


相比於液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由於更高的安全性、更大的能量密度和更長的使用壽命等優勢,已經成為鋰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十年來,科學界和工程界經過不懈努力,發展了一系列可以傳導各種離子的新材料。譬如可以傳導Li+和Na+的固態電解質(鈣鈦礦,LiBH4,硫化物基玻璃/陶瓷,鈉超級離子導體(NASICON)和石榴石等),可以傳導Cu+和Ag+的超離子型和玻璃狀電解質固態電解質(RbAg4I5和AgI·Ag2O·2B2O3)等等。

 

雖然進步顯著,但仍有諸多問題懸而未決:

1)首先的一個問題就在於,固態電解質中,離子在固體晶格內傳輸機制並不清晰。

2)其次,由於在較低溫度下,離子傳輸動力學較差,因此大多數已有的固體電解質只能在室溫或高溫下工作。

3)除此之外,目前還沒有一種固態電解質,可以同時傳導多種金屬離子。

 

有鑑於此,清華大學伍暉課題組報導了一種想法清奇的新策略,他們用冰做固態電解質,可以在零下低溫下傳導十幾種金屬離子!

 

研究團隊首先通過理論計算進行研究,採用了一種改進的NEB算法來計算擴散能壘。他們提出了Cu2+在冰晶格中的兩種擴散路徑,計算得到,兩種路徑的活化能分別為0.35 eV和0.44 eV,與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態電解質的0.32 eV相近。這一理論指導表明,金屬離子可以通過電場驅動,在冰晶中傳輸。

 

研究者人員通過超快速冷凍水溶液,開發了一系列新型低溫固態離子導電冰(ICI),在-20℃至-5℃溫度範圍內,冷凍含有不同陽離子的硫酸鹽(Li+,Na+,Mg2+,Al3+,K+,Mn2+,Fe2+,Co2+,Ni2+,Cu2+和Zn2+)得到的ICI離子電導率範圍為10-7 S cm-1的(Zn2+)~10-3 S cm-1(Li+)。此外,研究團隊還在-40.0℃和-15.0℃的溫度範圍內測試了一組基於硝酸鹽和氯化物的ICI,使用基於CuSO4的ICI,可以實現金屬的電化學沉積。

 

總體來說,ICI的高離子導電性使得其成為一種極有前途的固態電解質新材料體系,而通過簡單地冷凍鹽水溶液獲得功能性冰材料為固態電化學及其實際應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HuiWu, et al. Ice as Solid Electrolyte to Conduct Various Kinds of 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07832

電池學術QQ交流群:116212839

為加強科研合作,納米人為海內外科研人員專門開通了不限領域的交叉學科科研合作微信群,僅限教職人員或博士後加入,學生勿擾。加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inano2015,備註:姓名-單位-職稱(無備註請恕不通過,大牛可只報姓名),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高層次人才單獨建群,已有近百人。

編輯微信:inano2015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AEM:研製出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優異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固態電解質電池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目前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如圖1)使用的是有機液體電解質,儘管液體電解質能夠提供較高的離子電導率以及良好的界面接觸,但其不能安全地用於金屬鋰體系、鋰離子遷移數低、易洩漏、易揮發、易燃、安全性差等問題阻礙了鋰電池的進一步發展。而與液態電解質以及無機固態電解質相比,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柔順性、易於加工成膜、優異的界面接觸等優勢,同時也能很好地抑制鋰枝晶的問題,目前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研製出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日本開發出耐寒全固態電池用電解質
    正極和負極之間設置的電解質呈固態。普通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為液態,但接觸空氣後,存在起火風險。配備此類電池的純電動汽車發生事故後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開發出無需擔心起火、使用固態電解質的電池被認為成為需要。目前業界正在討論開發利用玻璃等無機物或者聚合物等有機材料的固態電解質。
  • 又薄又柔的固態電解質,讓全固態鋰電池飛起來!
    鋰離子電池是當今電池世界的霸主,隨著對能量密度越來越高的要求,採用金屬鋰負極成為大勢所趨,而金屬鋰負極進一步增加了電池安全風險。解決電池安全性能的重要任務,就這樣落到了全固態鋰電池的肩上。為了獲得與基於液體電解質的鋰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固體電解質需要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力學強度好、不可燃、化學穩定性等特性。
  • 大連化物所研製出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固態電解質LAGP與金屬鋰界面的反應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這不僅會導致金屬鋰負極的粉化,在金屬鋰過度生長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引起嚴重的安全問題。固態電解質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能夠阻擋金屬鋰枝晶的生長,為金屬鋰負極的應用帶來了希望。
  • 崔屹團隊: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不安全?防火、超輕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來了
    基於液態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由於有機溶劑電解質自身存在安全性隱患,促使了人們加快對固態電解質、離子液體、聚合物及其組合進行研究。開發與液體電解質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高離子導電性、超薄、輕質固體電解質成為研究的目標。   電化學鍍鋰、剝離過程中容易形成的鋰枝晶容易刺穿隔膜,導致電池短路,最終引發火 災和悲劇。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但是單一的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常受困於室溫下較低的離子電導率,不夠理想的電化學穩定性和較差界面兼容性等問題,導致所構築的固態電池體系在容量表達、循環穩定性以及複雜服役環境中的表現並不理想。
  • 固態鈉金屬電池新突破:大連化物所研製出新型電解質
    IT之家12月7日消息 中科院 11 月 30 日發布消息,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 「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可以用於高倍率、長壽命的納金屬固態電池。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光聚合策略製備出一種新型的高離子電導率聚合物,即乙氧基化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TPTA)基準固態電解質,並以此構建出高能量密度、高倍率、長循環固態鈉金屬電池。這種材料能夠有效抑制鈉枝晶的生長(枝晶會導致電池容量下降,甚至短路)。
  • 美國研究人員以溶液為基礎研發出固態電解質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比起易燃的有機電解液,固態無機電解質本身不易燃;而且,用鋰金屬代替石墨作為負極,可使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高達10倍)。因此,固態電池有望成為電動汽車的突破性技術。
  • 研究人員為鎂離子電池找到了一種高效的固態電解質
    不過最近,麻省理工博客裡實驗室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固態材料。它似乎是鎂離子的一種絕佳導體、有望用於打造更安全和高效的電池。 鋰電池被用於從手機到電動汽車等各個領域,雖然這種金屬材料服務得很好,但在效率和價格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 日本開發出耐寒全固態電池用電解質,零度以下地區有望用上電動車
    (觀察者網訊)日前,一日本研究小組宣布,開發出一種有機分子結晶,其容易在低溫下發揮作用,並可用作「全固態電池」電解質,使得冬季最低氣溫達到零度以下的寒冷地區使用電動汽車成為可能。據日經中文網11月23日報導,該研究小組是由日本靜岡大學講師守谷誠與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一杉太郎等人組成,開發出了由雙氟磺醯亞胺鋰(LiFSA)和丁二腈(SN)組成的名為「分子結晶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多體系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及高性能固態電池
    目前,全固態電池在全球範圍內都處於研發至中試的技術階段。圖1 多功能固態電解質應對高能金屬基電池複雜性帶來的挑戰含鍺(Ge)硫化物固體電解質(2011年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菅野了次教授發明)由於其獨特的三維網狀晶體結構,鋰離子可以沿C軸一維傳導,從而獲得高達10-2S cm-1的離子電導率,已經可以媲美甚至超過液體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但是單一的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常受困於室溫下較低的離子電導率,不夠理想的電化學穩定性和較差界面兼容性等問題,導致所構築的固態電池體系在容量表達、循環穩定性以及複雜服役環境中的表現並不理想。
  • 離子反應專題講解之電解質
    (這點很重要,不要搞混了)比如鹽酸,它能導電,但它是氯化氫氣體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所以不屬於電解質。HCl是電解質。(2)電解質導電須有外界條件:水溶液或熔融狀態。只要滿足在其中一種情況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就是電解質(能夠導電的原因是其在相應狀態下能夠電離出陰陽離子)。
  • 這樣的雜交固態電解質,可以抑制鋰枝晶|NSR
    但是,常規鋰氧氣電池使用的有機電解液熱安全性較差,且無法阻擋枝晶生長,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近年來,人們嘗試使用雜交固態電解質(HSE)來提高鋰氧氣電池的離子電導率。那麼,HSE能同時抑制枝晶嗎?什麼樣的HSE才具有優異的抑制枝晶的能力呢?
  • 日本開發出耐寒的全固態電池用電解質
    日經中文網23日早間消息,日本靜岡大學講師守谷誠與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一杉太郎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可用作「全固態電池」電解質的有機分子結晶。新開發的電解質在常溫下傳導率跟過去開發的分子結晶電解質的最高值相當,但在攝氏零下20度時,傳導率達到原來100倍。在寒冷地區也能順暢工作,因此可以期待成為純電動汽車用全固態電池的材料。
  • 設計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或鋰金屬電池的複合固態電解質
    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近期發表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副研究員,東南大學章煒副教授,復旦大學餘學斌教授等人撰寫的綜述文章,總結了複合固態電解質的材料類型、結構設計理念、界面表徵及其在全固態鋰電方面的應用。
  • 日本在室溫下合成陶瓷柔性片狀電解質 可加速鋰金屬電池上市
    研究人員將石榴石型陶瓷、聚合物粘合劑和一種離子液體混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種類固態片狀電解質。由於研究人員在室溫下進行合成,因而與現有在高溫下(> 1000°C)進行的工藝相比,該新方法的耗能大大降低。此外,該電解質能夠在很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是一種前景非常好的電解質,可用於電動汽車等設備的電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