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bí qi),又稱馬蹄,俗稱地慄。它皮薄肉嫩,水分充足,清甜無渣,爽脆可口,既可做蔬菜也可做水果,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還有鈣、磷、鐵、質、胡蘿蔔素等元素;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尚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據清代醫學專著《本草求真》記載,它「味甘性寒」,具有「破積攻堅、止血、止痢、解毒、發痘、清色醒酒」之功效。
小時候,荸薺是我們農村冬天裡一種難得的水果,俗稱「bijiu」。記得那時,一般每家每戶都會在田裡留出一兩分地種點荸薺。冬天水田乾涸了,荸薺果的杆子倒伏在田裡,農村的孩子便知道果子熟了。饞嘴的孩子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田裡摳,果子深藏在泥巴裡,摳出來不易。孩子們把果子在褲子上擦一下,就開吃,弄得滿身、滿嘴泥,回家搞不好要挨揍。
一般情況下,大人會挑個農閒的日子帶著孩子去田裡挖荸薺果。大人馱個鍬,小孩提溜個籃子在後面跟著。大人在前面挖,小孩跟在後面撿,撿好的果子放在籃子裡,提回來連籃子一起放進門口的池塘,來回用力地擺動,呵呵、洗洗,洗去泥巴的果子紅豔豔的,看著就是那麼誘人。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顆放進嘴裡,嘎嘣一咬,爽脆脆的,皮薄肉嫩,清甜無渣,那甜蜜的滋味順著喉嚨哧溜一下就滑到了胃裡,滋心潤肺地舒展開來……
我小時候吃果子最多的是在外婆家。外婆喜歡把果子洗乾淨,放在太陽下曬乾,曬乾後的果子有點像乾癟的棗子,表皮起皺便於撕掉,吃在嘴裡更甜。還可以保存得長久點,持續給孩子當零食。
果子也可以留一點放在田裡等到春天再挖。春天來了,把新鮮的果子跟大蒜莖幹一起煮,讓孩子們喝湯吃果子,據說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疾病。
果子吃得最多的一次,我至今還記得。那天在家玩彈子球,無意中吞下了一個彈子球,可把外婆嚇壞了,她讓我吃下許多果子,好讓彈子球排出來。
長大後,我才知道荸薺果子還有許多種吃法。特別是荸薺果子燒肉,讓我感到很新奇,超出了我的想像。也許是荸薺果子可以勾起童年的回憶,每次有飯局,我都要點個涼拌荸薺果子。此物可以解酒,亦可喚起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