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荸薺,拉丁名為Heleocharis plantagineiformis Tang et Wang,屬於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禾本目、莎草科的一種植物。
野荸薺,小穗圓柱狀,長1.5-4.5釐米,直徑4-5毫米,微綠色,頂端鈍,有多數花;在小穗基部多半有兩片、少有一片不育鱗片,各抱小穗基部一周,其餘鱗片全有花,緊密地復瓦狀排列,寬長圓形,頂端圓形,長5毫米,寬大大致相同,蒼白微綠色,有稠密的紅棕色細點,中脈一條,裡面此外面明顯;下位剛毛7-8條,較小堅果長,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扁雙凸狀,長2-2.5毫米,寬約1.7毫米,黃色,平滑,表面細胞呈四至六角形,頂端不縊縮;花柱基從寬的基部向上漸狹而呈二等邊三角形,扁,不為海綿質。
它產於中國福建和廣東。
其適宜生長在保水性能好、質地疏鬆、pH值中性、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中,據江蘇儀徵市的調查,以馬肝土、黃白土分布較多,野荸薺密度分別達到每平方米13.3株和16.8株;而持水性能較差的沙土則較少,野荸薺密度僅為每平方米5.8株;塊狀結構的黃泥土則無野荸薺發生。野荸薺適生於長期積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密度達到每平方米15.5株和4株;而在灌水條件差、經常脫水乾旱的稻田很少或無野荸薺發生。
直播稻播後苗前、移栽稻移栽活棵後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除草劑土壤封閉處理。對苄嘧磺隆產生抗性的田塊可用吡嘧磺隆。水稻生長期間發生野荸薺,可在秧苗4葉期至拔節前,野荸薺基本出齊、處於幼苗期時,用二甲四氯+滅草松或唑草酮噴霧防除,也可在田間建立水層後用二甲四氯拌土或拌肥料防除。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