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螢火一號搭俄順風車 還有三天時間搶救

2021-01-13 搜狐網

  「螢火一號」未能如約奔火星

  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搭俄探測器升空後未實現變軌 還有三天時間「搶救」

       本報訊 北京時間昨天凌晨4點16分,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之後星箭正常分離,將探測器和上面級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然而隨後不久,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宣布,「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及其所搭載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沒有按計劃實現變軌,未能如約奔赴火星,目前仍處於近地軌道。

  據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發布的消息,將「螢火一號」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羅斯「天頂-2SB」運載火箭。按計劃,火箭發射升空688秒後,「福布斯-土壤」探測器與「天頂-2SB」運載火箭的第二級脫離。安裝在「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上的主發動機將在此後啟動,並通過3次點火將兩個探測器送入飛往火星的軌道。全部飛行過程將歷時300天左右。到達火星後,「螢火一號」將與「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分道揚鑣,開始自主飛行,開展我國首次火星探測。

  俄塔社援引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的話說,「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目前仍然處於近地軌道,其主發動機一直沒有啟動,燃料箱也沒有與探測器脫離。波波夫金說,導致出現意外情況出現的原因顯然在探測器的控制系統。俄航天部門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

  據介紹,該探測火星計劃是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螢火一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攜帶等離子體探測包、磁強計、掩星接收機、光學成像儀等四種探測儀器。「螢火一號」原計劃2009年10月發射,後因俄方採集火星土壤樣品的取土器需改進,研製計劃推遲,發射隨之推遲至今年。

  目前,我國飛行最遠的太空飛行器是嫦娥二號,今年8月25日進入太陽與地球引力平衡點拉格朗日L2點。「螢火一號」的飛行距離大約是嫦娥二號的200倍,按計劃將穿越3.5億~4億公裡漫漫旅途向火星進發。

  「螢火」七問

  「借船出海」能節省時間資金

  1 「螢火一號」為何搭俄「順風車」?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螢火一號」工程應用首席科學家吳季此前表示,對於中國來說,在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深空測控網之前,借用俄羅斯的探測器一同飛往火星,並開展聯合探測,可將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的探測數據、深入開展對火星研究的時間提前。

  航天專家龐之浩也認為,我國作為探測火星的「新手」,「螢火一號」此番「借船出海」能節省資金、借鑑他國成熟經驗,獲得國外深空測控網的幫助。

  「沉睡」到達火星後獨立工作

  2 「螢火一號」探測火星一共分幾步?

  航天專家龐之浩說,按原計劃,「螢火一號」的飛行大致有環繞地球、地火巡航、環繞火星三個飛行階段。在到達火星之前,「螢火一號」將一直處於「沉睡」狀態,兩者通過電纜連接,「螢火一號」的能量由「福布斯-土壤」供給。

  按計劃,「螢火一號」隨俄羅斯火箭升空後,將由「福布斯-土壤」帶領,在距地面200公裡的圓形軌道飛行4小時,後變軌至距離地面1萬公裡的過渡軌道,繞大橢圓一圈,經26小時的無動力飛行後,主發動機點火,兩個探測器將徹底告別地球,進入地火軌道。

  「這是一條雙曲線軌道,飛行時間很長,大概需要300天。」龐之浩說,經歷10個月左右的聯合飛行後,兩個探測器將在火星引力作用下,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一起飛行3天後分離,「螢火一號」進入在軌測試和在軌運行階段,太陽能帆板展開,並開始進行獨立探測。

  如變成地球衛星將喪失作用

  3 「螢火一號」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龐之浩說,之前也有過火星探測器經調整後重新入軌並成功的案例,但這樣的案例很罕見。從目前的消息來看,「福布斯-土壤」探測器進入地火軌道失敗,嘗試幾次點火都不成功。以窗口期限、電池存量等考慮,它還有3天時間可以調整飛行狀態。目前應該出幾個方案,從可能性最大的方案開始實施。

  龐之浩說,如果不成,「螢火一號」就會跟著「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一起繞地飛行,變成地球衛星,但其功能全部按火星探測設計,「如果變成地球衛星,也就喪失了作用。」

  4 「螢火一號」

  中國志在探索 火星空間環境最大特色是什麼?

  從外表上看,「螢火一號」的顯著特點是「小」。吳季曾坦言,其在技術上最大的挑戰便是「小」,因受俄方發射重量的限制,「螢火一號」之輕,實屬罕見。載荷小、距離遠、任務重,「螢火」實為不易。

  從軌道上看,與其他探測器大都在火星近地面極地軌道飛行不同,「螢火一號」計劃沿近火點800公裡、遠火點80000公裡、軌道傾角正負5度的大橢圓軌道運行。龐之浩解釋說,這與它肩負的使命息息相關。

  此前的火星探測,主要圍繞火星上有沒有生命、有沒有水而展開,低軌道能更好地觀測火星全球。「螢火」此行,主要為空間探測、大氣探測而去,填補當前人類對火星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環境、太陽風等相互作用的了解空白。

  「這個軌道設計很新穎,能讓『螢火』在與地球、與『福布斯』之間發送信息時,信號的傳輸路徑都切入火星大氣層,這樣一來,就能試驗火星大氣環境對信號的幹擾。」龐之浩說。

  從地球奔赴火星「道阻且長」

  5 火星為何被稱為「太空飛行器的墳墓」?

  在人類探測火星的歷程中,有無數「殉道者」。據龐之浩介紹,目前全世界已累計發射41顆火星探測器,只有20顆成功,勝算不到一半。

  為何成功率如此之低?因這條路「道阻且長」。龐之浩說,此前失敗的火星探測器,大都沒能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或失去聯繫,或著陸失敗。「螢火一號」此番行程,也面臨眾多嚴峻考驗。

  首當其衝的,便是遠距離飛行,龐之浩介紹,地火軌道十分複雜,空間環境險惡,在這一過程中,探測器一方面因遠距離飛行,信號強烈衰減,不能隨時與地面保持聯繫,還隨時可能遭受「空間碎片」、「太陽風暴」等襲擊,旅途可謂荊棘遍布。

  即使成功抵達火星軌道,危險也遠未減少。因火星地表起伏大,磁場分布十分不均勻,給飛行帶來不穩定因素,需時時調整。更可怕的是,探測器必須經歷「長火影」考驗,即在火星軌道飛行期間,長時間處於陰影區,沒有光照,就沒有能量源和熱量源,溫度降至零下200度,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凍死」。此外,火星風大、沙塵暴大,如果著陸,還要謹防動力裝置被沙塵覆蓋後掩埋,否則將寸步難行。

  後年獨立發射火星探測衛星

  6 我國將於何時獨立探測火星?

  據介紹,我國火星探測計劃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實施火星環繞探測,並開展軟著陸技術驗證;第二步是實施火星軟著陸,開展火星就位探測;第三步是實施火星無人採樣返回。三步簡稱「繞」、「落」、「回」,「螢火一號」是第一步。

  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院士今年初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我國計劃於2013年,獨立發射首顆火星探測衛星。

  「我國下一次探測火星將是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測,但也會同時邀請國際合作夥伴參與,共同為人類探測太陽系作出貢獻。」吳季說。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此前表示,「中國目前已完全具備獨立探測火星的能力,利用自主研發的測控系統,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沒有任何問題」。

  中國需建自己的深空探測網

  7 火星之旅我們還需做哪些努力?

  龐之浩介紹,獨立探測火星,運載火箭首先需達到一定的運載能力,即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每秒,方能讓衛星掙脫地球束縛,奔向地外行星。

  探月衛星只需達到10.9公裡每秒即可,相比之下,發射嫦娥二號的火箭,還需進一步加速。對此吳季曾表示,我國目前火箭已有足夠的運載能力。

  此外,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深空探測網,而這是探測火星之必需,因為在太空飛行器遠距離飛行中,信號捕獲與控制尤為重要。龐之浩解釋,就火星探測來說,因信號存在幾十分鐘的延遲,大大增加了飛行控制的難度。距離遠、信號弱,就需要能力更強、範圍更廣的測控站,捕獲飛行器發自遙遠太空的信號,得知其運行狀況,及時作出調整。「螢火一號」如果工作,數據的上傳下達都離不開俄羅斯、歐空局地面站的幫助,但合起來也只能下載5%至10%的數據量。據介紹,我國預計明年建成國內深空探測網部分,2016年建成國外部分,屆時將用於支持我國將來的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任務。

  本版稿件綜合本報記者 商西 新華社報導

  延伸閱讀:俄羅斯探測器變軌失敗詳情公布 兩次點火沒成功

相關焦點

  • 我國「螢火一號」2011年發射
    我國「螢火一號」2011年發射原定今年秋季升天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由於種種非技術原因,不得不將升天時間推至2011年。在近日舉行的上海第24期院士專家講壇上,剛從俄羅斯回國的該探測器副總設計師、上海航天局研究員陳昌亞表示:「2011年,『螢火一號』將與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福布斯』相互配合,對火星電離層開展全球首次掩星探測。」 下次發射為何要等兩年?據介紹,這是由發射窗口決定的。
  • 「螢火一號」臺前幕後
    原因是,「沒有足夠時間對所有組件進行最終測試」,「基本上,它可以發射,多多少少還是準備好的。但(俄羅斯)科學院要求再次檢查。」澤列內說。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佩爾米諾夫此後表示,俄方專家希望能夠進一步掌握火衛一表面特性,以便更精確地設計用於收集土壤的設備。此外,俄方也無法保證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與地面聯繫百分之百穩定,因此需要對其各部件進行進一步測試。
  • 專家: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發射推遲與性能無關
    圖片說明:「螢火一號」副總設計師陳昌亞研究員,為市民解讀火星探測的奧秘    東方網記者王銘澤10月29日報導:原計劃今年秋季發射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因多種緣故將發射日期改為儘管今年留下遺憾,但「螢火一號」技術上已經「萬事俱備」。今天下午,由上海院士中心、上海市宇航學會、盧灣區教育局共同主辦的第24期院士專家講壇,邀請了剛從莫斯科歸來的「螢火一號」副總設計師陳昌亞研究員,為市民解讀火星探測的奧秘。
  • 「螢火一號」:不能忘記的「探火」歷史
    雖說是2009年10月發射,但是俄方要求我們要提前6個月將探測器運到莫斯科開展測試,給我們留下的研製時間只有不到三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研製一顆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又是全世界最小的火星探測器,其技術難度和挑戰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中國航天人在困難面前從來沒有低過頭,我們突破了超高靈敏度應答機、長火影帶來的超低溫環境等多個關鍵技術,終於在2009年4月將正樣探測器運抵了莫斯科。
  • 設計師揭秘中國火星計劃 「螢火一號」10月升空
    我國僅花了23個月就完成了一般5年才能完成的研製任務,如果發射成功,「螢火一號」將在火星首次發回來自中國的問候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金微發自北京 「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取其諧音,命名為『螢火一號』。」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從絕望到充滿希望,挑戰火星探測的地獄難度
    一、「螢火一號」,「借腹生子」的絕望螢火一號,是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火星在古代被我們稱為『熒惑』,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取其諧音,命名為「螢火一號」。自主研發的「螢火一號」探測器長、寬各約75釐米,高60釐米。兩側太陽帆板展開近8米,質量約115公斤,設計壽命2年。然而,由於當時我們並沒有合適的大推力運載火箭,只能「借腹生子」。因為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技術,確實稱得上國際一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美國還要強。
  • 「螢火一號」: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丨Calling太空
    我們國家的自主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已成功發射,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回想起十幾年前我們提出、研製和發射「螢火一號」的一些往事,這些經驗和教訓也許可以為我國正在從事火星探測的同事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 未按計劃變軌
    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同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於北京時間9日4時16分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搭乘俄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據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發布的消息,將「螢火一號」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羅斯「天頂-2SB」運載火箭。
  • 天問一號是什麼水平?當年螢火一號搭俄羅斯順風車,不料搞砸了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的消息席捲全球。大家都沉浸在我們成功向火星進軍的喜悅中。卻也不免為他擔憂。還記得2011年的那天,當中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發射成功時,我們也是向今天一樣的歡呼雀躍。可最終它卻未能按起初設置改變軌道而導致宣告失敗。並且因此而延緩了之後的發展研究。在當時失敗之後,中方宣稱,因為軌道的原因,中國可能兩年內不會再有新的計劃。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成行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一部分,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在此計劃前,2011年國家航天局與歐洲、俄羅斯合作發射的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螢火一號原計劃是為了參與中國國家航天局、歐洲宇航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等國合作的探測火星計劃,以此計劃為藍本中方可附帶一顆小型衛星,於是加速開發出迷你探測機螢火一號,原預計於2009年順便搭載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2012年10月注入火星軌道,進行環繞火星的探測任務。
  • 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失敗內幕——靠人不如靠己
    我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被命名為「螢火一號」,取自我國古代對火星的稱呼「熒惑」之諧音。對此,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失望的說道:「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沉重的深夜,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找到這個太空飛行器。終於確定了它的位置,並且查明,其發動裝置沒有工作,兩次點火都沒有成功。」
  • 我國有望2013年自主火星探測 螢火一號探路
    明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先乘俄羅斯火箭上天「探路」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模擬圖  早報訊 中國深空探測的目光已投向距離地球更遠的星體——火星,昨日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的主題為「火星探測」的第三屆中國空間技術論壇透露,目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以
  • 求人不如靠己,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
    在面對質疑和批評,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螢火一號圖:螢火一號和火星的模擬圖2年時間從無到有,任務十分艱巨,科研人員和時間賽跑。&34;探測器副總設計師、上海航天局研究員陳昌亞回憶道:&34;螢火一號&34;是的,我們航天人敢於&34;,&34;。
  • 俄火星探測未能如期變軌 載有中國螢火一號
    俄媒體9日援引俄聯邦航天署消息說,搭載有中國「螢火一號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二次交會對接關節點
    專家詳解二次交會對接三大關節點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田兆運、趙薇、謝波)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二次交會對接有哪些關節點?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解讀(北京飛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此時,組合體運行以天宮一號控制為主,神舟八號處於停靠狀態,組合體的姿態調整由天宮一號來控制進行。因此,這次太空轉身,天宮/神八組合體沒有啟動軌控發動機,而是依靠陀螺動量輪的控制完成,目的是儘可能減少對軌道的擾動。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相聚時難別亦難 且看太空「相別離」——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新華社上海11月13日電(記者張建松)「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攜手遨遊太空已近兩周,14日它們將迎來第一次太空分離、第二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
  • 揭秘「天問一號」!攜帶13種科學儀器上火星 專家:運行僅約90天
    攜帶13種科學儀器上火星 專家:運行僅約90天一個長徵5火箭將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射天文1號在7月底或8月初。有人猜測,發射時間定於7月23日,即發射窗口的開啟。星期五早上,將「長徵5號」及其寶貴的有效載荷垂直運輸到該中心的發射區大約需要兩個小時。
  • 火星探測失敗率極高 螢火一號火星之旅存3難關
    「螢火一號」相當於一個普通的電視機大小記者昨晚對此採訪了紫金山天文臺專家。  火星為什麼被稱為「太空飛行器的墓地」?  因為火星上條件太惡劣,探測大多以「悲劇」收尾  地球和火星間的浩瀚空間一直都是太空飛行器的夢魘,仿佛這裡有一個人們看不見的「惡魔」,它吞噬著太空飛船,然後將飛船的殘骸「吐」到寒冷而黑暗的空間。
  • 現場直擊「天問一號」發射:中國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險
    7月23日12點41分,文昌當地溫度31攝氏度,微風,從立項至今已經四年,「天問一號」等到了它的出場時機。由於現場觀看並沒有像電視上那種準確的倒計時系統,幾公裡外沙灘上觀看火箭發射的人們雖然頂著烈日但一點都不敢鬆懈,離預訂的時間還有不到10分鐘的時候,不少人就早早舉起了手機,生怕錯過點火那一瞬間。「前方朋友發來消息,還有五分鐘!」
  • 中國還有必要探索火星嗎?
    在向火星發射的45個探測器中,其中有一個中國人設計製造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對於它我們曾經寄予厚望,但很可惜失敗了!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原因,而是它搭載的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福布斯-土壤"號探測器在地球與火星轉移軌道時候變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