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提到蝦皮,總是會批評它高鹽
事實上並非所有蝦皮都高鹽
今天就來嘮叨這個小知識點
再分享一下提高鈣吸收的蝦皮吃法
▲第1款:鈉含量236毫克/100克
▲第2款:鈉含量2890毫克/100克
▲第3款:鈉含量5490毫克/100克
不都說蝦皮鹽含量很高嗎?
中國食物成分表中,蝦皮的鈉含量,都高達5057.7毫克/100克。
為啥第1款蝦皮的鈉含量這麼低?只有第3款的4.3%,而且比普通青蝦的鈉含量(277.1毫克/100克)還低
理由很簡單,採用了淡幹的加工工藝
像第二款蝦皮也標註了「淡幹」二字
鈉含量卻高達2890毫克/100克
為啥會這樣?
詳細嘮叨兩句蝦皮的加工工藝,大家就明白了
蝦皮的加工工藝大體是:清洗,加水煮熟,再曬乾。
煮的時候用鹽水煮就是鹹幹工藝,用海水和淡水煮就是淡幹工藝[1]
所以淡幹工藝中,海水煮的要比淡水煮的鹽含量高
第二款蝦皮如果和標註的一致,就是淡幹的,那肯定就是海水煮淡幹的。
可見蝦皮鹹不鹹,看標註的工藝不靠譜,另外看配料表也不靠譜。
第1款配料表裡有鹽,鹽含量卻低;第2款配料表裡沒鹽,鹽含量卻高。
所以鈉含量就看營養成分表
另外鈉乘以2.5就是對應的鹽含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鹽<6克
第1款吃50克(約兩拳頭,如圖),攝入的鹽也不過0.3克。
蝦皮鈣含量超高,高達991毫克/100克
這個鈣含量是牛奶、老豆腐、菠菜的9.3倍、9.4倍、15倍
可是因為大部分蝦皮太鹹,吃的量少,所以大家科普時一直都講「蝦皮不補鈣」或「蝦皮補鈣不靠譜」。
其實,選擇鈉含量低的淡幹蝦皮,就可以多吃點兒。
比如第1款蝦皮吃25克(1個拳頭大小的量),鈉攝入量不過0.15克,卻能攝入248毫克鈣。
雖然沒有牛奶中的鈣吸收利用率高,但也是一個不錯的補充。
平時大家吃蝦皮都是直接做湯或入菜,如果將其翻炒烘乾打成粉,再調餡兒做水餃、包子,或者入菜入湯,鈣的吸收率又會提升些;而且替代部分鹽,還能提鮮,大家不妨試試。
最好買帶包裝的蝦皮,這樣可以選離生產日期近的,直接看到鈉含量是多少。
如果買散裝的,就得通過看色澤、聞氣味選新鮮的。[2]
新鮮的蝦皮:眼睛突出,身體呈肉白色,表面有琥珀光澤,尾部半透明,也有蝦皮呈淡紅色或淡黃色的自然色澤。(圖1)
不新鮮的蝦皮:呈深紅色、深黃色或深灰色。(圖2)
冷凍儲存過久的蝦皮,會因為水分析出乾耗而乾癟泛白。(圖3)
另外新鮮的蝦皮有鹹鮮味,不新鮮的蝦皮會有刺激性的氨臭異味。
越是鹽含量低的蝦皮,常溫下儲存越容易壞。
有研究[3]顯示,室溫25度和37度下,蝦皮儲存12天時,產生的生物胺的量分別高達99.19毫克/千克和130.69毫克/千克。
而生物胺是合成致癌物亞硝胺的前體物質。
所以蝦皮不要常溫下儲存,建議密封好直接冷凍。
今日互動:知道你買的蝦皮含有多少鈉不?你家蝦皮又怎麼吃呀?
參考文獻:
[1] 張國慶. 蝦皮的加工及食用[J]. 農產品加工, 2011(06):29.
[2] 劉娜. 半乾熟制蝦皮貯藏過程中品質變化分析與微生態解析[D]. 2015.
[3] 蘇來金 -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2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