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邁入新年的最後一個星期,綠會工作人員接到《南華早報》記者來電,就中國土豬品種多樣性下降原因、土豬品種多樣性下降與非洲豬瘟關係等問題,對中國綠髮會周晉峰秘書長進行採訪。以下是周晉峰秘書長回復,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圖片來源:綠會)
南華早報:中國本土豬種生物多樣化下降原因是什麼?周晉峰秘書長:中國本土豬種多樣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落後」。這個「落後」是以生態文明視角來評價,現在人們所處的工業文明時代,豬產業有幾大特點:品種優化、單一;快速、規模;市場以消費者口味為導向。
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對效率的追求、資本的注入,導致某些適合高效生產的品種或物種大受青睞、大行其道。相反,其他的小眾品種就算逐個走向滅絕,社會關注也很少。為什麼規模市場成本低?因為所謂的優化品種長得快,對豬種而言,要瘦肉多,以博得更多市場消費者喜歡。這些現象都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極點所致。另外,大規模工業生產對原先一家一戶的養殖方式同樣產生了巨大衝擊,須知散戶養殖是保護豬種多樣性的最佳方法之一。但後來散戶養殖也趨於工業化,統一種豬、飼料、疫病防疫等等,扼殺了本土豬種多樣性發展。
以蘋果為例。紅富士口感、外形很好,國光、元帥等蘋果雖有不足,但現在我們知道不同的品種可以提供不同營養、微量元素等,口感最甜、體型最大、樣子漂亮的蘋果並不都是最好的。本土豬情況和蘋果類似,其品種多樣性銳減的根源就在這裡。
另外,從歷史因素和基礎科學層面來講,1994年前,中國本土豬約佔我國90%市場份額,此後則被飼養周期短、成本低、瘦肉率高的洋商品豬大規模擠壓。2007年,土豬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1994年是一重要分水嶺,我國對土豬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重視程度不足,也未從科學研究上展現本土豬種獨特優勢,所以在與洋豬的抗衡中,我國本土豬節節後退。
南華早報:土豬多樣性下降與非洲豬瘟關係怎樣?豬瘟是否會降低國內土豬多樣性?周晉峰秘書長:不存在必然關係,但任何一種流行病對相關的工業化物種都極其致命。工業化品種的基因、性能、特症、抗病具有單一性,只要某病毒、細菌等適合感染這一物種,疫情就會迅速傳播,從而導致該種群出現滅頂之災。以人的感冒為例,如果一個辦公室中所有人員基因一致,只要任何一人感冒,其餘人必將緊隨其後患病。但人的基因多樣性導致病菌傳播困難,感染能力大大下降。莊稼亦是這樣,非洲豬瘟亦然。「狂牛症」就是工業文明下規模化養殖、遺傳多樣性下降引起的又一典型問題。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曾宗永指出,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高的區域,疾病發生率和病情嚴重性低;反之,生物多樣性低的地方疾病發生率和病情嚴重性高。同一個地區,生物多樣性銳減喪失後,疾病發生率和病情嚴重性迅速升高。總體來說,疾病發生率和生物多樣性存在明顯關係。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對病毒、細菌、傳染病等耐受情況不同,生物多樣性對於阻斷疫病傳播、減少危害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是我國支柱產業,但是現代科學育種方式,為保證高產,品種、生產方式高度一致,短期看對生存溫飽、經濟發展具有好處,但從長遠角度考慮,糧食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保存和發展我國農業生物多樣性,對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價值無可替代。
南華早報:本地豬種增加,是否可以更好防範(或者免疫)非洲豬瘟?周晉峰秘書長:是的,本地品種越多,對於防範外來疫病入侵的效果越好。本地品種的保護和保存有兩個現實意義和一個長遠意義。
一是提供多樣性產品,營養健康價值豐富,對消費者的益處巨大。我們現在知道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食物成分對人類有益,但是食物中奧秘甚多,由於科技水平有限,現在人類對健康、營養、基因突變等因素之間的關係並未完全理清。但基因多樣性對我們認知、保護、發展諸多物種的有益潛在價值是巨大助力,比如蕎麥中有一獨特品種--金蕎麥,對於某種癌症有很好治療效果。
二總結以往科研結論,本土豬在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方面遠遠強于洋種豬。徐樹法在《我國地方豬種的優良特性》一文中提到,我國豬種較國外豬種,具有繁殖力強、肉質優良、抗應激和適應性強、耐近交等眾多優勢。以內江豬為例,2011年,外種豬防疫費用標準為200元/頭,而內江豬防疫費則用30元/頭。
三是從長遠來講,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未來世界環境變化挑戰的堅實基礎。古代五穀雜糧和現代有較大不同,這和物種進化及衰變有關。如果現在的農產品不具備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當未來氣候問題、環境變化來臨,我們就失去了諸多可能性和選項的多樣性,有選擇權極其重要。目前社會上認可的優質品種或物種,並不一定能應對未來挑戰。隨著科學發展、人類需求變化,我們必須存儲保護生物多樣性,無可替代。因此有意識推動保存土豬多樣性至關重要。
南華早報:非洲豬瘟的流行對我國豬養殖有什麼教訓?周晉峰秘書長:本次非洲豬瘟爆發還未掌握全面、準確的資料。但毫無疑問,我們應系統總結分析疫病來源、傳播途徑、控制阻斷、後期處理四個方面情況。同時希望有關部門著重關注,高效率大力度處理,公開數據,幫助相關專家、社會公眾參與。一是解決非洲豬瘟問題,二是以此為例,作為未來疫病防範的參考模板。
周晉峰:從非洲豬瘟談生態文明,也談生物多樣性
https://mp.weixin.qq.com/s/iz_zTMe0IjaYbOYSLGe9Ow
msn轉發報導:
China's pigs are vanishing as consumers go the whole hog for leaner pork
https://www.msn.com/zh-hk/news/other/chinas-pigs-are-vanishing-as-consumers-go-the-whole-hog-for-leaner-pork/ar-BBT9dOR
參考文獻:1.曾宗永. 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與疾病[J]. 綠葉, 2011(9):95-100.
2.徐樹法, 敖文利. 我國地方種豬的優良特性[J]. 科技傳播, 2010(7).
本文由採訪錄音整理,未經本人核實。
整理/Talina 審/Linda、飛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