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足以引發一場華山論劍。化學界的口水戰可能不至於那麼激烈。光憑一張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就可坐擁「門神」地位。
2019月2月迎來了化學元素周期表的150歲生日,也是俄國化學家的185歲誕辰。
聯合國將2019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並評價道:「元素周期表是科學史上最卓著的發現之一,刻畫出的不僅是化學的本質,也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本質。」
門捷列夫於1897年
元素周期表給世間留下了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比如門捷列夫將當時所知的63種元素寫在卡片上,日夜「玩牌」悟道;比如門捷列夫寤寐思服,終於夢見所有元素一一落在相應的位置,組成一張表格;比如法國化學家德布瓦博德蘭在1875年發現了門捷列夫在周期表中預言的鎵元素,只是密度並不符合。門捷列夫去信要求他重新提純,而後測量果如原先的預言。
門捷列夫的第一版元素周期表
不過,「門神」之所以成為「門神」,僅僅玩轉化學是不夠的。門捷列夫在72年的人生中(1834年-1907年),撰寫了500多篇著作,涵蓋化學、物理、地球物理、工業技術、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跨界程度堪比其祖國的疆土。
如果要歸納門捷列夫的成功法門,最恰當的可能是一句中文俗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德國留學時,門捷列夫不滿足於導師實驗室的儀器精度,一介窮學生自掏腰包在家中搭建器材,並設計出了門捷列夫比重瓶等新裝備;
從德國「海歸」後,門捷列夫窮困潦倒,身兼多份私教,同時在4個月內寫成了俄國歷史上第一部《有機化學》手冊,暢銷一時;
甚至,門捷列夫之所以歸納出元素周期表,也是因為需要教授並不熟悉的無機化學課程,他決定自己編寫一本新的系統性教材,亦即後來的傳世名著《化學原理》。
無怪乎「門神」能跨界大殺四方。無論是早年際遇還是國家命運,他一生頗多坎坷,但可謂鞠躬盡瘁,遇山開山,逢水搭橋,行至腦力窮處,坐看大千世界。
能源
在門捷列夫的時代,石油的主要用途仍是照明和民用燃料,尚未上升到「工業血液」的地位。他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參與了俄羅斯近代石油工業的發展。
1861年,28歲的門捷列夫兼職校對德文版《技術百科全書》的翻譯工作,由此萌生出對工業的興趣。他在次年幫助俄國富翁科科雷夫改進了高加索一家煉油廠的工藝,大大提高產量。
1876年,包括石油行業在內的俄國經濟出現危機。門捷列夫被政府聘為顧問,兩度考察巴庫的煉油廠,提出了利用重油的新方法。他留下了名言:「石油不是燃料。直接燒石油,就像在廚房爐灶裡燒支票一樣。」
在門捷列夫的幫助下,俄國建立了第一座從重質油大規模煉製潤滑油的工廠,不久,石油潤滑油開始全方位取代動植物油脂。
去完高加索,他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考察,詳盡調研了最新工藝和油稅制度,總結成《論北美賓夕法尼亞與高加索的石油工業》一文。
俄國政府採納了門捷列夫的建議,取消煤油和石油消費稅的建議,建設輸油管道,停止從美國進口煤油。國內石油行業漸漸復甦。
1888年,門捷列夫三度前往頓涅茨克考察煤礦和工廠,提議出臺新的信貸和租賃政策、優惠的運輸稅、為工廠免稅10年。
門捷列夫也在理論上做出了貢獻,猜測石油是由鐵碳化合物和水在地下深處高壓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突破了有機物和無機物的界限。
酒精
1861年,由於編寫了百科全書中的《酒精度量學》一章,門捷列夫還被財政部聘為酒精技術委員會的專家,徵求精確測量乙醇溶液濃度的新方法和新裝置,以改革酒稅。他用幾次立方蒸餾得到了極純的乙醇,詳盡研究了溶液體積和密度隨溫度和水乙醇比的變化,提煉出精準而複雜的公式作為工業標準。
除了薪水,門捷列夫還有意外的收穫。他一直以來都對液體和溶液的基本物化性質很感興趣。在研究酒精的過程中,他可以從精準繪製的圖像中讀出清晰的化合物組分,即乙醇與水分子的摩爾比。
這後來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題目:《論酒精和水的化合物》。再加上門捷列夫在死前擔任的職位是俄國計量所所長,許多人便附會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門捷列夫規定伏特加的「黃金比例」是38度,後來為計稅方便而改成40度。
其實,門捷列夫在博士論文中討論的酒精濃度超過70%,未有一句提及伏特加。他擔任計量所所長期間的主要貢獻是統一度量衡,引入了國際公制。
貿易
每逢危急存亡之秋,門捷列夫的身影總是十分活躍。俄土戰爭(1877-1878年)後,俄國經濟瀕臨破產。1882年,一場專門的工業和貿易大會在莫斯科舉行,號召商界獻計獻策。
門捷列夫在會上一人做了7場演講,涵蓋鑄鐵、石油、燃料、鹽、煤、皮革、亞麻、棉花、紙張、羊毛、絲綢、機械化等國民經濟核心議題。
1889年,門捷列夫成為貿易和製造業委員會的成員。他一開始只參與制定硫磺等化學品的關稅,但他很快意識到,關稅是一個整體性問題。門捷列夫試圖在一種框架內安排所有可能的關稅,寫成了700頁巨著《用關稅解釋俄國工業的發展》,提倡貿易保護主義,大受業內好評。這個框架被稱為「門捷列夫關稅體系」,直接導致了1893年至1894年俄國與歐洲的貿易戰,強有力地刺激了俄國國內的工業化進程。
農業、教育、藝術
當然,門捷列夫不僅是敏銳的觀察者和高產的寫手,他對 「副業」往往傾注了諸多實踐和心血。
門捷列夫關注農業。剛在聖彼得堡大學獲得穩定教職,他便在附近的鄉村購置新屋,自建實驗室和試驗田。他欣賞李比希的現代農業化學理念,鼓勵使用磷肥和其他礦物肥料。在其後兩年間,試驗田的土壤質量和農作物產量確實提高了。
事實上,1869年元素周期表正式在俄羅斯化學學會上首發時,門捷列夫本人是缺席的。當時他正在考察奶酪發酵業,委託他人在發布會上代為演講。
門捷列夫關注教育。1871年,他參與開設了第一批接收女生的課程,並親自講課。此外,他發表了關於高中改革的文章,以期將其納入終身教育軌制。
門捷列夫關注藝術。1871年至1873年,他為一批著名畫家開設了有關顏料和顏色的化學講座,並加入攝影師俱樂部,助力俄羅斯藝術的傳播。
門捷列夫第二任妻子波波娃
1877年,門捷列夫對19歲的美術生波波娃一見鍾情,頂著教會的壓力離婚再娶。
門捷列夫甚至有製作行李箱的愛好,其中的獨家秘方是一種特製膠水。傳說他一次在聖彼得堡當地的市場採購材料,旁邊一位顧客詢問店主這位先生是誰,店主答道:「你不知道嗎?他是個很有名的做行李箱的師傅,門捷列夫。」
以太
當然,勇往直前的「門神」也不是沒走進過死胡同,那就是「以太」。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死胡同,許多偉大的西方科學家都曾到此一遊。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認為除了「水、火、氣、土」四行之外,天空的最上層還有一種最基本的元素以太。17世紀的笛卡爾則認為物體之間的力是通過以太傳遞的。
門捷列夫版的元素周期表依據原子的質量而排列,隨著質量增加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門捷列夫由此相信這一規律的根基是一種質量極小但不為零的元素,很可能和傳遞萬有引力的以太是同一個東西。
門捷列夫(最左)1895年9月於艾菲爾鐵塔
為此,他向軍事部申請大量經費,購置最好的氣泵,以研究極端高壓下的氣體彈性。在實驗過程中,他再次發揮自己動手的精神,發明了門捷列夫差示氣壓計等新裝備,以實現超高精密度的測量。這一研究檢驗了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並推廣為現行的版本pV = nRT。
在同一時期,許多人把以太附會為靈媒,坊間流傳著許多「神跡」,即人可以通過精神力量隔空移物,包括巴甫洛夫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曾把靈媒當作嚴肅的課題研究。1875年,門捷列夫通過在桌面下安置靈敏的壓力計來檢驗神跡,最終證明都只是一些詭計。
1876年,門捷列夫終於承認以太這條路走不通,叫停了項目,招致贊助商的不滿。
飛行
不過,追尋以太的過程並非全無收穫,除了理想氣體狀態方程,門捷列夫點燃了對氣象學和航空的熱情,後來擴展到流體力學甚至船舶製造學。
他認為這些不同的領域背後有著同一個核心問題:阻力。1882年,他在《論液體和空氣飛行阻力》中總結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1887年,53歲的門捷列夫坐著自己參與設計建造的氣球,一個人上升到3000米高空。在那裡他沒有找到以太,但見證了一次日全食。
門捷列夫的空中之旅
也正是在這一年,門捷列夫發表了《水溶液密度的研究》,通過分析233種化合物的溶液在不同溫度下的密度與濃度,他在連續的曲線上找到極端點,來證明水合物的形成。在前言裡,門捷列夫用這本書來紀念自己的母親:
「這項研究是她最小的兒子獻上的思念。她以身作則,以愛糾錯,並用生命中最後一點力氣把他帶離西伯利亞,獻給科學。
她臨終時說道:不要耽於幻想,不要紙上談兵,要耐心地追求神聖和科學的真理。她懂得言辭何其詭辯,所知何其淺薄,要用科學而非暴力,愛心輔以信心,消除一切迷信、不實和謬誤,代之以尚待發現的真相、未來發展的自由、普世的福利,以及內在的幸福。德米特裡·門捷列夫謹遵她的遺言。」
門捷列夫母親瑪利亞的畫像
退休後的門捷列夫在海軍部的委託下開始研製無煙火藥。1892年,他通過改良硝化纖維成功發明「焦珂羅酊」,建議以此全面替代俄國現有的火藥。然而,由於成本問題和一些利益糾葛,該方案被軍方棄之不用。
不過,門捷列夫參與的另一個海軍項目——世界上第一艘極地破冰船Yermak號,倒是在1898年成功下海。
世界上第一艘極地破冰船Yermak號
1906年,門捷列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提名。由於一部分評委認為「難以評價元素周期表在理論上由誰發現」,門捷列夫以一票之差輸給了製備出單質氟的法國化學家莫瓦桑。
此時,門捷列夫與剛輸掉日俄戰爭的帝國一樣垂垂老矣。
次年,門捷列夫病逝於聖彼得堡,享年72歲。第101號元素「鍆」,把俄國化學家的名字永遠刻在了元素周期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