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標誌是以人類生存能力的不斷降低為代價

2020-10-03 一夫之

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標誌,就是人類生存能力的不斷退失,直至生存不能。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標誌,就是人類不斷尋求到更高級的依賴,直至無法獨立生存。

人類生存能力最強大的時期是「有巢氏」時代,摘一些野果就能生存下來;到了後面的穴居時期,面臨著地面各種野獸的威脅,生存能力就有所下降。相對而言茹毛飲血時期的人類階段,生存能力是最強大的階段。

進入文明時期,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生存能力是不斷下降的。奴隸制、封建制的社會分工,表示人類已經不能獨立生存,要依賴他人的分工協作才能生存。

進入工業科技時代,人類表面上能夠徵服世界,其實生存能力已經江河日下。如果網絡系統崩潰、如果電力系統故障、如果交通系統癱瘓、如果……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類,立時生活不再、生存不能,只有死路一條。

科技不是萬能的,科技帶來多少利就會帶來多少害,人類將再「科技」的溫柔下最終被科技滅絕。

相關焦點

  • 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從1800—2000 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生命的延伸也將是必然,當人類平均壽命達到300 時,那將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可以講,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而人類也因此,先後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
  • 重磅〡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一作為人類文明開創者的婦女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類的存在,人類出現後,理性就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得以發展,而人的生產勞動能力也在理性指導下不斷得以提升,由此,作為人類理性指導下的勞動成果也不斷得以累積,於是人類文明因素也就在此過程中不斷得以生成,並體現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 《2001太空漫遊》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畫面一轉,鏡頭來到了百萬年後的太空,這個時候的人類已經進入了太空時代,有足夠的能力開始進行宇宙的探索,石碑又忽然在月球上出現了,隨後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方式研究它,卻發現石碑不但堅不可摧而且表面極為平滑,長寬高是以1:4:9的黃金分割比例製造的,明顯不是自然產物,必是高等文明所為。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 人類文明可能不是地球唯一文明,地球文明在不斷循環,人類結局或...
    5000年前產生人類文明,就這樣人類使用了幾百萬年打基礎,最終再利用5000年時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那就是人類文明,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30億年前,並最終在5億年前迎來生命大爆發,史稱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寒武紀大爆發的出現為地球誕生豐富多彩的生命打下基礎,考古學家為什麼會得出這種結論呢?
  • 如果人工智慧科學和基因技術不斷進步,人類還有未來嗎?
    後來就開始擔心文明,甚至是擔心人類,人類還有未來嗎?在技術時代,文明和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挑戰。」某種意義上,《人類還有未來嗎》是一本憂思之作,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社會的危機想像不足和應對不足的一種憂慮之情。科普作家郝景芳說,自己的寫作來源也有一些是跟何懷宏類似的,也會有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或者是前景展望。
  •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日在北京開幕   萬物並秀時節,交流互鑑盛會。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
  • 鄭永年: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
    鄭永年(右)接受記者採訪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哲):東南亞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5日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後對記者表示,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回不去的37度,科學家確認:人類體溫不斷降低。人類正不斷進化
    度之間產生波動,如果按照平均值來看,人類的平均體溫應該為36.8度。當他們首次開始研究時,Tsimane成年人的平均值為37攝氏度,這個數值跟兩個世紀前在歐洲測得的溫度如出一轍。然而,過去了十餘年年,該測量值下降至36.5℃(女性為36.53℃,男性為36.57℃),平均每年迅速下降0.03℃。
  • 人類文明進化論 - 1.人不是動物
    它是人類思想的結晶,也是人類實踐的結果;它蘊含了人類所有的知識,也代表了人類的能力。  因為這些人類文明遺產連綿不斷的代代流傳,因為每一代人通過思想和實踐,對人類文明遺產的學習,對人類文明遺產的創新和創造,成就了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不斷增強,成就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過程就是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
  • 宇宙像程序一樣在運行,人類則在不斷揭秘這個程序!
    儘管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非常渺小的,但作為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智慧生物人類也在不斷的揭秘宇宙間的運行規律。茫茫宇宙就像提前設定好的程序在運行,IF某個星球上出現了液態水、空氣、光等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這個星球就會出現生命體,否則就不會出現生命形態,而能夠出現智慧生物的概率基本上就相當於一個完善的程序出現了BUG,畢竟想要湊齊進化高級生物的條件實在是太難了。
  • 論生物演化和文明進步的需要與目的
    在生命世界的存在度和穩定性是以數量極限為前提條件的。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生物具有求生存與發展的本能意志,這是自然賦予的不可更改的屬性,一切意義都是以存在為前提的。有了求存的本能和根本目的,才有了不斷增加數量的需要,有了拓展生存活動範圍的需要。在人類社會尚未出現之前,生物拓展更大範圍的生存活動領域的根本方式就是演化。
  • 思想之光照亮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路
    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有力推動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 不斷發現的"第二地球",對現階段的人類來說有什麼意義?
    2015年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通過凌日觀察法,在獅子座方向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天文學界將其編號為k2-18b,位於111光年外的它正在繞一顆紅矮星公轉,軌道周期為33天。對於人類來說,一個星球擁有液態水就擁有了生存的基礎,然而2017年關於該行星的兩篇論文,一篇認為它是一個和地球類似的行星
  • 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人類文明發展水平越高,對於能源的消耗也就越多,所以能源的充足供給是文明發展的先決條件 所以,人們習慣於以能源的獲取能力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等級的標準。基於這一點,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則是傳說中的戴森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目前人類關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還處於發展階段,同時人類也未能達到第一宇宙文明的標準。 那麼,到底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呢?
  • 回應「時代之問」 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
    不同文明之間,是衝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中國倡導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共同發展的平臺,旨在繼承和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更好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彰顯了中國促進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 何謂文明?如何認識:親社會性、人類理性與文明本質
    三、人類文明的形成過程和標誌關於對文明形成標誌的理解,歷來有多種提法:有人以文字或語言作為人類文明出現的標誌,因為文字或語言改變了人類的思維結構;有人把使用工具作為人類文明出現的標誌,理由是,工具改變了人類勞動的方式;也有人以私有制為文明出現的標誌,理由是,私有制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係以及相應的社會關係。
  • 全球化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途徑和手段
    20世紀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面展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相互依存,全球因此注入了活力,人類文明進步加入了催化劑,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世界全球化趨勢在過去30年裡是持續增長的,經濟文化得以不斷擴大,以中美兩國舉例來看。
  • 《三體》中歌者文明擁有毀滅太陽系的能力,為什麼卻害怕人類?
    人們之所以不停地翻閱,是因為《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的代表作,還因為《三體》中提到的三種文明。其實,蘇聯著名宇宙學家卡達爾舍夫曾經將宇宙中的文明分為三個級別,這個三個級別是根據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劃分的,但是當時卡達爾舍夫並沒有對這三個級別的文明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劉慈欣在《三體》中也提到了三種文明,並分別將它們定義為三體文明、歌者文明和歸零者文明。在《三體》中,這三種文明比人類文明還高級。
  • 人類能源發展史——新能源不斷產生,能源危機有所緩解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認識和徵服自然的歷史。在能源的利用史上,就其劃時代性革命轉折而言,主要大致經歷了薪柴、煤炭、石油三個能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