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輿情第065期 邵逸夫辭世 邵氏精神何去何從-文化產業頻道-中國...

2020-11-29 中國經濟網

 

  六叔是誰?六叔在香港,名叫邵逸夫。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表示,邵逸夫成立的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每年出產數十部電影,對行業的貢獻好大,而且電影都以中國文化為主題,能夠給一些在當時未能返回內地的海外華人觀眾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卓伯棠認為,邵逸夫在1980年擔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後,亦以同樣的方法令全世界的華人看到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節目,又指若然沒有邵逸夫,香港的電影及電視業都會失色不少。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在影視帝國大業終成之際,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高達100萬美金,因而也被稱為「東方的諾貝爾獎」。到2005年,邵逸夫對內地的捐贈累計達33億港元。中國內地遍地都是的名叫逸夫樓的建築大都是由他捐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他幾乎年年捐出過億元,到今天,他合共同捐出三十幾個億,他常對人施恩,比如當年幫助顧嘉輝(著名的香港作曲家及編曲家)留學美國,不但做了他的擔保人,還照顧他香港家人的生活,一個月給五百塊讓他安心讀書,但做公司卻極為小氣,幾乎到了錙銖必究的地步,從邵氏時代到TVB時代,他手下的藝人從來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資,低到讓人笑話,他也不管,因為他算得精,你們拿著低工資好賴混個臉熟,那不是也有了登臺做秀拍廣告的機會啦。"那不是錢麼! "TVB的主管這麼對人說。

 

  旗下明星無數,他縱橫香港娛樂圈三十餘年,電影王國邵氏不用說,後來成立TVB,更成壟斷,這個電視臺差不多影響了絕大多數香港人四十年的生活,事業如此成功,最大的原因是什麼?也許來源於這個男人無限狂熱的工作熱情。

 

  有人曾經問六叔,生命中什麼最重要?他答工作。第二重要呢?還是工作。

 

  小編有話說:六叔將香港電影業帶入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他的辭世會不會對香港電影發展帶來影響呢?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稱,內地電影事業在過去10年發展非常快,內地和香港合拍電影越來越多,香港本地電影市場反而不如以前。現在的香港電影在發掘新的發展模式,相信離開了邵逸夫的香港電影業會在今後的開掘出屬於自己的一條發展道路。

相關焦點

  • 地方文化產業輿情周報(第27期)
    在秋季大拍剛剛結束,各大拍賣行都在忙於為明年春拍做徵集,而恰好也趕上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市場淡季,保利拍賣結緣藝術地產,利用大家到三亞度假的空檔期,主動尋找新的客戶群體和市場機遇,「新春時期的海南島將聚集大量的消費人群,保利也正是看準了這些潛在的客戶,把冬季的主場地從北京轉移到三亞,意在利用三亞這一旅遊勝地的地理優勢,擴大潛在藏家,進行品牌的推廣和挖掘。」
  • 2018邵逸夫獎全球發布,邵氏新主席陳偉文現身
    5月14日,2018年度邵逸夫獎新聞發布會在「東方好萊塢」香港舉行,邵氏新主席陳偉文低調現身,邵逸夫基金會董事蔡梅芝女士、李潔儀女士、Mr Jerry Rajakulendran、特別顧問翁以登博士,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理事程伯中教授、理事陳偉儀教授,以及全球學界代表
  • 【小木蟲脫單】第065期
    以下內容系投稿人授權【小木蟲脫單】發布嚴禁以任何形式侵權,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小提示在後臺回復相應期數,如本期:065。收到後臺回復點擊進入065期,即可了解065期小哥哥,小姐姐的相關資料和聯繫方式。剛推送時回復可能不及時,請多回復幾次或間隔幾分鐘後再回復!
  • 紀念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
    今天是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 邵氏王國的「秘密」:引日本人才,興香港電影
    實際上,《楊貴妃》這部影片只不過是日本攝影師西本正正式加盟邵氏的第一部作品,卻立刻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而他以及後來陸續引進邵氏的一批日本影人,更是對整個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產業帶來了非常深遠的變革與影響。至於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推手,自然就是當時邵氏的掌舵者邵逸夫。
  • 周建平博士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演講 宣講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梁鑫報導:電視節目如何利用現有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出具有傳媒特色的文化產業名片?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周建平博士的演講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故事承載思想,理論聯繫實際來激發興趣,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案例解剖,多方面探討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實質和精髓要義。
  • 全球矚目的第十五屆邵逸夫獎頒授典禮在香港舉行
    香港當地時間9月26日晚,國際著名科學大獎、有著「東方諾貝爾獎」美譽的第十五屆邵逸夫獎頒授典禮在中國香港隆重舉行。國際三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每個獎項120萬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受邀出席典禮並為獲獎者頒獎。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鬥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由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一字之別,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再創輝煌的從容自覺,盈注其間。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人工智慧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將何去何從?
    如何藉助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技術體系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科技創新水平,建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中國獨有的創新體系與文化自信是當下亟須思考的重要理論與現實命題。 從現有研究成果看,雲計算、大數據應用、算法創新、生成式對抗網絡(GAN)、物聯網的崛起與智能製造的革新推動了AI時代的加速到來。
  •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授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數學教授路易.卡法雷 (Luis A Caffarelli)。Luis A Caffarelli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五屆邵逸夫獎獲獎名單。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邵逸夫獎」自2004年起每年頒獎一次,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和120萬美元獎金。據悉,「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於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宣告成立,並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基金會辦事處設在香港。根據章程,「邵逸夫獎基金會」(設在香港)由董事會、理事會、評審會和秘書處四個部分組成。評審會負責選出得獎人;其下設3個獎項委員會,各設一名首席評審和4位評審,負責候選人的提名及評選工作。
  • 建立專業化輿情管理戰略 促進旅遊產業創新發展
    人民網電  11月16日,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旅遊專業委員會、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共同主辦的「拓視野·破格局·展未來」首屆中國旅遊輿情研討(香山)峰會在北京香山隆重開幕。
  • 特別策劃|大亨小事:邵逸夫的20段軼聞掌故
    作為一代大亨,邵逸夫給公眾留下來的「遺產」不僅僅是遍布中國各大院校的「逸夫樓」,還有一段段傳奇。在人人都在稱頌他的豐功偉績的時候,我們選擇了以下20個小掌故,也許看過這些之後,你才會感到真正結識了這位傳說中的人物。  No.1 名字的故事——其實,「逸夫」只是他的別號  邵逸夫原名叫「邵仁楞」。
  • 【中國科學報】科技+文化=?
    明確團隊定位  「對於現代文化產業的經濟模式,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主流趨勢。」
  • 2021年度《甘肅藍皮書》成果發布 涉及經濟社會輿情文化等多領域
    中國甘肅網1月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今天上午,2021年度《甘肅藍皮書》成果發布會在蘭州舉行。此次公開發布的2021年度《甘肅藍皮書》系列成果共有10部,涉及經濟、社會、輿情、縣域和農村發展、文化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商貿流通、文化旅遊業發展等多個領域。
  • 「海大文化小客廳」第10期:《行遠東方紅》
    「海大文化小客廳」第10期:《行遠東方紅》 2020-03-02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發揮旅遊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優勢,能夠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方式,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繁榮。中華春節符號秘書長劉祥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文化日益成為支配旅遊活動的精神支柱和旅遊經濟的重要引領,中華春節符號多年來一直用自身的文化品牌與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與文化活動,促進與旅遊的密切結合,走出了一條文化品牌加旅遊的新路子,受到了地方和社會的稱讚。
  • 「東方諾貝爾獎」——邵逸夫獎是怎樣誕生的
    中國的莫言和屠呦呦也位列其中。可能大家會和鹿鳴老師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諾獎頒發了一百多年,獎金還沒花完?因為你們只了解諾貝爾發明了炸藥,不了解諾貝爾的另一面——如果在他在世的時候,就有福布斯排行榜的話,他一定名列前茅。
  • 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全新打造文化系列微紀錄片《我們的傳承》
    2018年12月21日,由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全新打造的文化系列微紀錄片《我們的傳承》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紫檀博物館舉行。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