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老師家長一定要看 | 關注
民小編說
語文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學科之一,從咿呀學語、識字認字起,語文就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為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以致大家有時會忽視它的存在。上周我們刊發了溫儒敏教授在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上的報告(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權威答疑 | 關注)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今天我們繼續為您分享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審、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顧之川先生關於語文學習的認識,仍然非常具有啟發性,推薦給老師和家長。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老師也好、教研員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語文教育、關心語文教育。為什麼要學語文呢?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幾個話題。
01
為什麼要學語文
北大的陸儉明教授曾經告訴我,有一次北京一個中學請他去做講座,一個校長告訴他:我們發動全校的老師來討論一個話題。討論什麼話題呢——「如何提高我們學校的高考成績」,校長就給老師們出這麼一個題目。結果討論來討論去,最後物理老師、數學老師提出:應該給語文增加課時。為什麼呢?他們說:我們數學佔分最多的題目也是這樣,往往是學生閱讀能力太差,就是抓不住其中的要點,不知道怎麼答,在這個題目上失分太多,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上不去。
從個人來說,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他所有的學習能力、實踐素養,甚至是習慣、興趣、事業等等,無不是從讀書開始的,而讀書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所以,小學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養成習慣、提高素養的起步階段,小學語文具有為人生奠基的作用。
從社會來說,小學是教育的源頭,而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勞動者的任務,為社會健康發展和良性運作提供人力資源,決定著未來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和精神面貌。
學生為什麼上學要先學一門語文課呢?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種工具。語文基礎紮實、語文水平高,不僅有利於學習別的項目,也能提高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精神品質。
那麼語文是一門什麼課呢?我們可以從課程標準來看。目前正在使用的2011版課標,對語文課是這麼定位的: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
第一是祖國,也就是說漢語不僅是漢族的母語,還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學好中國文。
第二是語言文字,學語言是語文課的首要任務。這些年來在知識界和理論界,很多老師對人文性、工具性這個問題有困惑,其實從課標的這個定義來看,學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
第三是綜合性,雖然學語言是主要的任務,但是關乎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和文學有關,和文化有關,和思維訓練也有關係。
第四是實踐性,也就是說,學好語文主要靠實踐。什麼意思呢?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不是靠老師一篇一篇課文分析出來的,而主要靠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
語文是什麼?
語文是工具,運用於人們的交際交流、學習發展,同時語文也是橋梁,溝通古今中外文化,傳承精神血脈。語文還是個載體,承載著公民的人文素養,提供審美體驗。
語文是基礎,語文基礎打不好,數理化肯定也學不好。所以,語文聽說讀寫是基本功,重點是讀寫。學生在家庭裡會時刻進行口語練習,除了口語還有一些需要訓練的要素,重點是閱讀和寫作。
語文是載體,從文學文化的薰陶來說,語文溝通古今、溝通中外,裡面有對秦磚漢瓦的嚮往、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對《紅樓夢》的痴情、對《西遊記》的迷戀,語文裡有大江東去的氣勢、有怒髮衝冠的激情、有大漠孤煙的雄渾、有小橋流水的婉約,還有我們現在對外「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道之行,語言為先。因為它是載體,從語言來說,「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都是語文課的內容。語文能讓我們與精英對話、與先賢對話。
02
學語文有什麼用
學語文有什麼用?剛才說漢語言文字重點學語言,但是它是事實、是情感、是思想,表現的是勇氣、是人品、是境界。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先是國外支援中國,後來是中國支援國外抗疫。從援助物資的標語可以看出語文學習的重要,有的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有的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有的寫「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有的只能寫「武漢不哭,武漢加油」。在網上還有「熱烈歡送援漢醫療隊勝利凱旋」標語的圖片,他不知道凱旋本身就是勝利,不勝利怎麼凱旋啊。
鍾南山是今年的抗疫英雄、功勳人物,他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特別講到語文,他說:「我經過了至少七十幾年的學習,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學好基本功,只有具備了最基本的知識以後,你才能夠往上走。學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學好語文,這樣才懂得如何對事情進行分析總結。」
北大自主招生有一年面試的題目是「母語和外語學習關係」。母語對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有關嗎?一個母語很差的人他學外語能夠精通嗎?學語文也就是學做人,對於個人來說,語文學習關係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作為一個國家來說,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係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
我曾經看到過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課本,叫《新國文》。有這麼一課挺有意思:學生入校,先生問:「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飛禽走獸,飢知食,渴知飲,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其奇異者,能為人言。唯不讀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與禽獸何異?」
那個時候還是文言文的課文。學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學做人,國家把教育的根本任務定位在「立德樹人」,閱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中尋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表現人生。
03
怎樣學好語文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我把它歸納為這樣四個方面:
上好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書要仔仔細細地讀,作業、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這幾句話曾經寫在新課改以前的《語文教學大綱》裡面。
寫字。現在的課標對小學寫字的要求:能夠獨立識字,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字體端正,有良好的書寫習慣,能體會漢字的優美。初中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字左右,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高考要求卷面整潔,不寫錯別字。
閱讀。閱讀有默讀、速讀、精讀、略讀、瀏覽,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過渡,這是中小學生學語文的一個基本目的。課標的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儘可能多練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也是一個傳統的做法。
識記。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積累離不開識記,識記是最基本的能力。高考考試大綱是講識別和記憶,背誦是訓練識記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寫作的基本途徑。高考有五個能力層級,第一個能力層級就是識記,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
練習。聽說訓練要精於思想、富於情感,包括發言、提問、討論、研究、辯論以及綜合實踐活動。
寫作。寫作實際上考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有人說:「要想知道一個人頭腦裡是不是有貨,讓他寫十句話就夠了,從這十句話的內容、行文流暢程度、邏輯、主謂賓結構、斷句的方式,甚至『的、地、得』的使用和標點符號,別人馬上就能知道這人到底有幾斤幾兩。」葉老有個說法:作文就是用筆來說話,所以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說空話。
多讀課外書
呂叔湘先生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曾經擔任全國小語會的會長、全國中語會的會長。他說:「要大量閱讀,有精讀、有略讀,二者的界限也不必劃得太清。一學期讀它80萬到100萬字不為多,這裡面當然包括語文課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70%得之於課外閱讀。」
所以這一輪新課改強調學生閱讀,讓學生在課本內學習之外,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現在語文水平高的學生,要問他怎麼學的?多半回答:「主要不是從課堂學來的,而是靠課外閱讀。」
聽說讀寫並重
閱讀和寫作是重點,中考高考都要考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新高考增加了一個綜合能力測試,有面試環節,面試就是考口語表達,有的孩子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一到這樣的場合就表達不出來。語言文字必須隨時學習、隨時運用,漸漸成為生活當中的習慣,才能夠溝通。
寫作是基本技能,寫一個什麼樣的主題、如何布局謀篇、如何選詞用句,最後寫成一篇清晰有效的表達信息的文章。哈佛大學所有的學生都有一門寫作必修課,清華大學也把寫作與溝通列為必修課。在目前的考試機制下,這也是一個拉分大項,一篇作文少則拉開一二十分,多則拉開二三十分。
注重社會實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下一步2035年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到2035年的時候正是青壯年時期,他們能否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我們國家能不能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靠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
社會生活實踐形式多樣,不一定都要帶著孩子去打掃衛生,也包括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有些學校搞文學社團、演講辯論、戲劇表演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實踐活動。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正是這個道理。
04
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
從老師的角度看,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我把它歸納為三點:第一,研究兒童特點。第二,培養學習興趣。第三,養成良好習慣。
研究兒童特點
葉聖陶先生有一篇文章《如果我當教師》,他說:「我如果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
兒童和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精力旺盛,頭腦靈活,反應非常快,具有超強的模仿力、理解力、聯想力、想像力和學習能力。兒童學東西快,好習慣、好品格的養成也相對容易,但是一旦染上壞毛病,雖然也可能是改過自新、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糾正起來相對比較麻煩,也會增加兒童成長的社會成本。
培養學習興趣
在識字關過了之後,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一個首要任務,因為語文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學科,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每一篇優秀的課文都對他們有強烈的吸引力。中小學生讀書也並不是越簡單越好,而是越詳細、歷史情節越多越好。
我的建議是對小孩子要少一點條條框框,因為他們模仿成人、觀察社會、認識世界多數來自於文學藝術,來自於繪本、漫畫,來自於小說、戲劇,來自於感觸、感染和感悟。作文教學要鼓勵孩子,先不管立意高不高、中心突出不突出,先寫起來再說,寫著寫著他就會了。所以少一些清規戒律、少一點條條框框,不要怕他們寫不好。正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樣,可能上去就摔下來了,只要願意練習就可以,關鍵是要讓他敢於嘗試。
還有,中小學生一般不喜歡聽大道理,不喜歡說教。所以對小孩子要以鼓勵為主,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求知慾強、富有理想,在他們看來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認為最主要的習慣是這四種習慣:享受閱讀的習慣,善於思考的習慣,樂於表達的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一,享受閱讀的習慣。葉老說:「我當然要教小朋友識字讀書,可是我不把教識字、教讀書認作終極的目的。我要從這方面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我決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經一樣,把各科課文齊聲合唱。這樣唱的時候,完全失掉語言之自然,只成為發聲部分的機械運動,與理解和感受很少關係。既與理解和感受很少關係,那麼,隨口唱熟一些文句,又有什麼意思?」
愛讀比讀什麼更重要。讀書如同穿衣吃飯一樣,因人而異,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化書單,有些孩子喜歡網絡小說也沒有關係。
對於語文這個學科來說,分數高的人素養不一定高,但有較高語文素養的學生分數一定不會差,因為他有著足夠的積累去揮灑任何一張語文試卷。無論對於學生的未來還是學校的未來,素養教育永遠比單純的分數訓練要可靠得多。
第二,善於思考的習慣。生在當代,好學生不再是把已有的知識爛熟於心的學生,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敢於質疑,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生。尤其是探究精神的培養,不能局限於標準答案。只要意思答對即可,只要自圓其說就可以。
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對於學生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是不可以問的。不懂就問不是可恥的事情,提問也不是愛出風頭,不懂就問,正說明他有求知慾、有好奇心。所以,高明的老師一定是鼓勵學生多提問,哪怕自己回答不了。最可怕的是一些老師說你不該問、你不準問、你提的問題很可笑,這樣孩子提問的積極性肯定會受到打擊。
第三,樂於表達的習慣。每個孩子都有表達的欲望,教師要善於幫助學生養成樂於表達、善於表達的習慣。寫作的樂趣全在於寫作過程的積累,寫比寫得完美更重要,只有寫他才會寫。除了作文以外,日記、筆記、隨語、漫畫都是寫作。
誰需要寫?有人說:「我不想當作家,也不想當記者,我也不想將來學文科。」每一個人都需要,正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運動,但不一定當運動員一樣。凡是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寫不出怎麼辦?不要把作文當作特殊的事情,要寫就寫,跟要說就說一樣,自己有想法,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告訴別人。寫不出的時候不要硬寫,否則就像在無話可說的時候勉強說幾句,也沒什麼意思。寫作沒有捷徑或者秘密,全在於多讀多練、熟能生巧。當然有些技巧性的東西,需要老師們點撥,主要還是表達和實踐。
第四,自主學習的習慣。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語文我做主。主動地學習,要讓學生明白他學習是為自己的明天而學,不是為老師學、也不是為家長學習。所以,要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本領和習慣,能夠自主閱讀、自主寫作、自主選擇,愛讀什麼就讀什麼,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要學得太死,也不要太功利。初中語文教材裡面的名著導讀往往不是指一本,關鍵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掌握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的習慣。
新時代的語文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培養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讓他們具有遠大的理想、寬闊的知識面、敏銳的觀察力和較強的創新能力。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怎樣讓中小學生學語文。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