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覺到現在孩子教育與我那個年代不同,是因為學校安排了一個21天閱讀打卡的活動。每天父母要陪著孩子閱讀,堅持二十一天,每天堅持發親子共讀的視頻。瞬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語文為王」的說法!
這讓我想起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他認為語文很重要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現在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以後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
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他可是一個堂堂的數學家,但他卻說:我從小打好了語文的基礎,這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方便。可見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直言:「孩子語文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這句話並不誇張!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從教30年,始終是從孩子的立場出發,以「語文立人」為導向,對孩子進行教育。竇桂梅教授對於孩子的語文教育有獨特的見解。她認為語文是母語,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母語。
而且一個人語言的涵養,從某種意義上可以代表他的文化素養,所以學好語文,已經不僅僅是提高成績的問題,還有關於文化素養。竇桂梅在如何學好語文方面,提出了2個重點,建議家長要抓住!
一、閱讀習慣的培養
竇桂梅校長一直主張,打造「書香校園」,她認為想要孩子學好語文,那就要從多讀書、讀好書這一點出發。經典的文學作品,可以給孩子做人的根,在書中孩子也能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
竇桂梅校長談到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她提到了「暗示」這個詞,真能夠讓孩子對書產生親近感。她拒了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的故事,他小時候討厭上學,但因為康娜太太每天都讀書給孩子聽,讓達爾從此愛上了書籍。
竇桂梅校長給出的建議是家長大聲給孩子朗讀經典的、有故事情節且有深度的文學作品。每次大學用10-15分鐘。我個人使用過這一招,真的很有效,在我家孩子上小學前5歲左右,我開始培養他閱讀習慣,因為他此時進入閱讀敏感期,他們會樂於聽你讀書。
我給他讀的是《魔法拼音·名家經典》系列的故事書,之所以選擇這套書,是因為其中集合了8位兒童文學界的名家經典作品。裡面包含任溶溶的《能聽懂人話的貓》、張秋生的《小巴掌童話》、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管家琪《從小在開始》、湯素蘭的《笨狼的故事》、王一梅的《第十二隻枯葉蝶》、湯湯的《別去五釐米》之外。
可以說這些作家幾乎佔據了兒童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在經典和深度上都沒得挑。以童話故事為主體專門針對4-6歲孩子的親子閱讀和7-8歲孩子的自主閱讀,全書是全拼、彩圖、大字、中篇的設計,迎合這個年齡段的閱讀習慣,非常棒!
二、圍繞三個「一」
竇桂梅校長談到自己的這些年的語文教育,一直圍繞這三個「一」的理念: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從這三個「一」出發,來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竇校長堅持讓孩子寫出好字,有好口才,甚至細化到每個年級的教學。
這三點我們家庭教育也可以勝任,我們可以要求孩子每日堅持練字,鍛鍊口才。但一談到如何寫好文章,很多家長也慌了。竇桂梅校長強調一篇文章有主題、素材、結構、語言4個要素,想要讓孩子寫出好文章,就從這4個要素去鍛鍊。
家長要知道如今已經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時代了,請把語文重視起來,請把母語重視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