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逢雨即黑」到「河景後花園」,徐匯治理河道汙染這麼做~

2020-12-05 澎湃新聞

愛祖國 愛水務 愛海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上海城鄉中小河道已於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但沒黑臭不等於沒汙染,更何況黑臭問題還會反覆,所以「碧水保衛戰」並未止步,新階段治水工作再啟程,徐匯區採用了多種舉措治理河道汙染問題。

雨汙混接是最大障礙

過去,家住欽州路的張老伯對小區旁的蒲匯塘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河面寬闊,沿著散步心情舒暢,恨的是河道水質不穩定,一遇到下雨天或上遊泵站放江,河水便容易黑臭。

今年的蒲匯塘倒有點讓老張刮目相看:徐匯區河長辦的數據顯示,該河道今年前10個月有8個月的水質穩定在Ⅴ類及以上水平。

以判斷水質主要指標之一的氨氮來說,2018年蒲匯塘的氨氮平均濃度為3.71毫克/升,想夠到Ⅴ類水相關水準(氨氮濃度不超過2毫克/升)都夠嗆;今年11月,這一指標卻已優化至0.94毫克/升,甚至達到了Ⅲ類水的相關水準(氨氮濃度不超過1毫克/升)。

在徐匯區建管委有關領導看來,過去造成蒲匯塘黑臭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總結概況為「一差兩重三多」:上遊來水差;底泥汙染重、雨汙混接汙染重;排口多、泵站多、違建多。通過前幾輪治理,大多黑臭癥結已經在2018年前解決,但雨汙混接汙染重、泵站多這「一重一多」兩個頑疾,仍在持續威脅著蒲匯塘水質。

尤其是泵站問題,作為徐匯區最大的內河之一,蒲匯塘沿線有五大泵站放江排口,可謂「逢雨即黑」,一遇強降水,排水管道中的沉積汙泥、垃圾便衝入河中。

表面看是泵站放江導致了蒲匯塘水質的不穩定,但根子上還是泵站上遊「雨汙混接」惹的禍:汙水通過雨水管道進入雨水泵站,進而直接排入水體。

「附加動作」消除居民擔憂

在排水源頭,把雨水和汙水分開不就好了?雨汙混接問題看似很好解決,實則不然,主要原因在於工程涉及面廣、混接改造資金難落實等。

對於蒲匯塘沿線454個雨汙混接點的改造,徐匯區也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

在欽州路785弄,老舊的牆麵粉刷一新、樓道內的扶手重新換了一遍……當居民沉浸在社區煥然一新的喜悅中時,雨汙混接改造工程隨之而來,施工方承諾完工後將小區路面也翻新一下,重新畫好停車位,這些溫馨的「附加動作」消除了居民對施工工期長、擾民等問題的擔憂。

小區改造後的雨水井

今年11月初,隨著工程的告一段落,每天四五十噸的生活汙水不再從小區排入蒲匯塘,欽州路785弄的居民得到了一個更大的實惠:除了個別大雨天市政泵站放江以外,蒲匯塘大多時間都不再黑臭,居民多了一個可以閒庭信步的河景「後花園」,有人甚至在河裡釣到了鯽魚、鯉魚,開心地在街坊鄰居微信群裡曬起了照片。

改造泵站實現精準控汙

上遊的雨汙混排汙染源可以通過截汙納管等工程逐步阻斷,但客觀上,要阻止所有混排現象,尚需時日;一些新出現的雨汙混排問題,是動態發展的,還需要監管部門不斷排摸去發現,進而根除。所以作為雨汙混排汙染源與河道之間的「防線」,老舊泵站的改造仍有相當大的必要。

最理想的方式,還是在源頭阻斷雨汙混接現象,否則泵站再如何改造,也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上遊雨汙混排汙染源得不到根治,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改造方式,是在有必要的雨水排水系統裡加一套去汙設施,將雨汙混排水「淨化」到類似雨水的程度。

但既有的老舊泵站,尤其是在中心城區的,大多屬於「螺獅殼裡做道場」,改造的一大難點就是沒有空間去添置汙染處置設施。

地上沒有空間,就向空中借。

在龍華泵站放江口,一種全新的「空中生態廊道」配套系統已經投入試點。放江口外隔離區內的放江尾水被水泵不斷抽送至空中的生態廊道,由上而下,通過生態廊道內複合人工溼地的層層過濾,去除部分汙染物,大幅減少對河道水質的衝擊。

同時,花葉美人蕉、梭魚草、西伯利亞鳶尾及旱傘草等開花植物組成的河上架空溼地,還成為了一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

即使一點空間也擠不出,老舊泵站依然有改造的可能。

徐匯區的康健排水系統通過科技賦能,讓管道內的底泥清掏從過去的相對盲目變成了有的放矢。

管理部門在該系統沿線的近百個點位加裝了汙染物監測設備,可通過實時監測到的甲烷濃度,來推測管道內的底泥量是否達到需要清掏的程度,通過精準高效的作業,減少管道內的汙染物堆積,進而減少對河道的汙染。

這些監測設備還能夠監控氨氮、總磷、pH值等水汙染指標,讓管理部門主動幹預、控制泵站放江汙染有了依據。據悉,該項技術還是首次在上海的排水系統中應用。

來源:上觀新聞、上海徐匯

↓↓↓可能你還想看↓↓↓

原標題:《從「逢雨即黑」到「河景後花園」,徐匯治理河道汙染這麼做~》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對治理和恢復嚴重受損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點對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的策略進行研究,為城市汙染河道汙染治理提供參考。
  • 治理2.3公裡河道花了1880萬元 可惜還是有點髒
    2.3公裡河道是否需要這麼多治理經費?這條河的治理工程包括了哪些內容?治理的效果究竟如何?昨天,本報記者前往蒼南進行採訪。  網友:河道治理寸水寸金太天價  網友所反映的項目為蒼南縣新建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位於蒼南縣靈溪鎮和縣城新區,流經新建村、東倉村、官塘村、上江村四個行政村。
  • 城市黑臭河道快速處理技術研究
    1.城市河道有機汙染的快速削減技術研究從物理、化學、生物法三個方面分析,物理法中可有效去除水體黑臭的方法分別有人工曝氣、底泥疏浚等;化學法強化混凝去除水中有機汙染物質;生物法包括微生物強化技術、生物膜法等。1.1 物理法物理法常用於早期治理,汙染源單一、水量多的河道,可在河道內原位處理。
  • 居民自製環保酵素能治河道黑臭?專家:先搞清楚黑臭成因
    原標題:居民自製的「環保酵素」能包治河道黑臭?專家闢謠:先搞清楚黑臭成因!  近日,網上流傳一則消息,稱普通居民自己動手製作的「環保酵素」可治理一些水域的黑臭問題。這種「環保酵素」按照1份黑糖、3份廚餘垃圾、10份水的比例製作,經過3個月發酵,成為一種棕色液體,有柑橘般的刺鼻氣味。
  • 黑臭水體治理「大考」:有地方宣稱已解決,但遇雨就原形畢露
    「黑臭水體問題的背後是環境基礎設施不合格的問題,有的地方已經宣傳(黑臭水體)問題解決了,但下了一場雨就原形畢露。」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黑臭水體整治工作要強調標本兼治,立戒「形式主義」,「南方多雨的地方,必須走雨汙分流這條路,老老實實做好控源截汙。」
  • 繁昌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區住建局副局長陳黃梅介紹,2018年12月份我區啟動了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總治理面積約12萬平方米,對水系沿線的11個小區及江夏明珠廣場的雨汙水管網進行了溯源排查、截汙納管等整治工作,同時對龍亭路雨水泵站、衛星塘生態系統提升,進行了改造,水質及周邊環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治理效果顯著。
  •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之汙染源控制技術案例分享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指導思想,緊密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成效顯著。為更好地總結各地先進經驗,借鑑有益做法,進一步紮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規院水務與工程院聯合各地住房城鄉建設及相關部門,展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案例分享。從本期開始,陸續推出黑臭水體整治關鍵技術案例分享,主要包括汙染源控制技術、管網普查及修復技術、水系溝通及活水循環技術、斷頭浜及暗涵整治技術和生態修復技術等。
  • 家門口的河道變清了 原來杭州用了這三招
    浙江在線8月11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孫晶晶)生態治理,是不少河道由黑臭變美常做的「手術」。生態治理有十八般武藝,招數用對了,「見招拆招」的效果才最好。  今年,杭州拱墅區河道治理首次採用「片區」這個理念,對康橋、祥符西、上塘南等三個片區11條河道進行整體生態治理,工程預計8月中旬全面完工。
  • 張志祥到雙水城區督導檢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
    11月30日,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張志祥到雙水城區督導檢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抓好抓實抓細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打贏城市黑臭水體攻堅戰。
  • 5年治水岸綠景美 一座水韻花園流淌在金陵城南
    能夠堅持近5年,得益於黑臭的紅花河得到治理,變得水清岸綠。5年治水造福百姓,這是秦淮區水系流域花園的一個縮影。俯瞰秦淮,河網密布,湖塘錯落有致,如同綠寶石散發出美麗光芒。月牙湖、清水塘堪稱全國水環境治理的範本,紅花河、外秦淮河副支、西玉帶河等曾經的黑臭河,已華麗變身為居民家門口的水韻花園……秦淮因水得名、因水而興,共有河道、湖泊41處及小微水體32個,水環境提升一直作為全區「1號工程」來強力推進,2017年全面消除黑臭,2018年完成雨汙分流,2019年水質穩定達標。水環境治理是一個動態過程,長治久清的背後,是秦淮區努力讓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
  • 黑臭水體治理關鍵技術之水系溝通及活水循環技術案例分享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指導思想,緊密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成效顯著。為更好地總結各地先進經驗,借鑑有益做法,進一步紮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規院水務與工程院聯合各地住房城鄉建設及相關部門,展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案例分享。
  • 技術交流|關於分流制地區初期雨水汙染治理設計的幾點思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及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成為國家層面重點關注和投入的一個領域,水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外部汙染和內源汙染兩大方面,外部汙染主要包括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初期雨水和沿河垃圾汙染等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消除城市河道、湖塘黑臭水體、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對保障城市人居健康、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一、關於「黑臭水體」1、黑臭水體「黑」與「臭」的來歷:水溫適宜、水流緩慢和營養鹽豐富是城市河道、湖塘的顯著特點。
  • 「技術分享」超氧納米氣泡黑臭水體治理技術
    試驗水體體積:5.625m; 靜置;2、水體中溶解氧自然衰減實驗:(三)、超氧納米氣泡設備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的優勢總結黑臭水體的成因是嚴重缺氧,快速增氧是治理黑臭水體的根本辦法。快速高效: 增氧效率高,快速消除黑臭。
  • 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
    一、中小河道治理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中小河道治理的進行,需要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繼續按照固定的措施、標準來完成,並不能得到良好的成果,而且造成的負面損失非常嚴重[1]。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和當下的工作標準,認為中小河道治理的問題,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小河道治理的初期階段,對於自身工作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很多方案都是按照固定的經驗來執行,雖然整體上能夠達到按部就班的效果,但是對於中小河道治理的全面創新,以及各項工作的開展,都沒有辦法做出科學的轉變,以至於中小河道治理的一些漏洞持續性積累,造成的潛在性損失非常突出,構成的各類安全隱患和汙染問題,根本無法在短期內快速的解決
  • 我市「十三五」狠抓煤塵汙染治理——儲煤不見煤,颳風無黑塵
    改善生態環境 增進民生福祉初冬時節,記者在位於榆林城區的榆陽橋上看到,榆陽河道中一個個汙水檢查井有序分布,在護坡綠色植被的映襯下,這條曾經汙水橫流的河道,成為了一條景觀河。「以前,河道裡又髒又臭,對周圍的環境和群眾日常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到了夏天更是讓人苦不堪言。」
  • 河道湖泊泥斑上浮原因和生物治理
    泥斑上浮原因:汙染河道有機物等過多負荷重,導致水體大量耗氧,水體中下層溶解氧嚴重缺氧,底泥和水流界面處於厭氧環境,厭氧微生物發生反應,產生氨氣、硫化氫和甲烷等氣體,附著在底泥表層中,氣體氣泡密度小,隨著產生的量較多時,在浮力作用下將底泥表層物質撕裂,隨氣泡起上浮,在上浮過程中氣泡由於氣壓作用破裂,最終在水面形成了一塊一塊的灰黑泥斑,泥斑上浮的根源在於底泥內部產生了氣泡,大墾氣泡越積越多
  • 南通海門一二級河道"一河一檔" 治理有序推進
    河水清了,漂浮物少了,河道正在變美。這是廣大市民對近一段時間河道環境的普遍印象。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得益於「河長制」工作的全面推行。「河長制」即各級黨政領導擔任「河長」,主要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水汙染治理和水環境整治。
  • 滇池面源汙染治理案例
    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總指揮的滇池治理指揮部,下設三個部門,統籌全市涉滇的各部門工作,統一發布任務、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監督,使三年攻堅有了組織保障。2)制定並明確滇池保護治理「雙目標責任制」;明確水質提升和汙染負荷削減「雙目標」,同時形成分區域、分階段的考核目標。逐一明確各河道水質目標和各行政區汙染負荷削減目標,提高目標考核的可操作性。
  • 央視:全國大多數河道都已進入劣五類水狀態
    本周,人們發現這樣的問題並不僅僅停留在內蒙古奈曼旗,全國大多數城市的河道都已進入劣五類水的狀態,不要說喝,連當工業用水的資格都幾乎沒有了。面對這樣的水危機,除去媒體、社會關注,最該做的是什麼?《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治理汙染,法,才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