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祖國 愛水務 愛海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上海城鄉中小河道已於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但沒黑臭不等於沒汙染,更何況黑臭問題還會反覆,所以「碧水保衛戰」並未止步,新階段治水工作再啟程,徐匯區採用了多種舉措治理河道汙染問題。
雨汙混接是最大障礙
過去,家住欽州路的張老伯對小區旁的蒲匯塘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河面寬闊,沿著散步心情舒暢,恨的是河道水質不穩定,一遇到下雨天或上遊泵站放江,河水便容易黑臭。
今年的蒲匯塘倒有點讓老張刮目相看:徐匯區河長辦的數據顯示,該河道今年前10個月有8個月的水質穩定在Ⅴ類及以上水平。
以判斷水質主要指標之一的氨氮來說,2018年蒲匯塘的氨氮平均濃度為3.71毫克/升,想夠到Ⅴ類水相關水準(氨氮濃度不超過2毫克/升)都夠嗆;今年11月,這一指標卻已優化至0.94毫克/升,甚至達到了Ⅲ類水的相關水準(氨氮濃度不超過1毫克/升)。
在徐匯區建管委有關領導看來,過去造成蒲匯塘黑臭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總結概況為「一差兩重三多」:上遊來水差;底泥汙染重、雨汙混接汙染重;排口多、泵站多、違建多。通過前幾輪治理,大多黑臭癥結已經在2018年前解決,但雨汙混接汙染重、泵站多這「一重一多」兩個頑疾,仍在持續威脅著蒲匯塘水質。
尤其是泵站問題,作為徐匯區最大的內河之一,蒲匯塘沿線有五大泵站放江排口,可謂「逢雨即黑」,一遇強降水,排水管道中的沉積汙泥、垃圾便衝入河中。
表面看是泵站放江導致了蒲匯塘水質的不穩定,但根子上還是泵站上遊「雨汙混接」惹的禍:汙水通過雨水管道進入雨水泵站,進而直接排入水體。
「附加動作」消除居民擔憂
在排水源頭,把雨水和汙水分開不就好了?雨汙混接問題看似很好解決,實則不然,主要原因在於工程涉及面廣、混接改造資金難落實等。
對於蒲匯塘沿線454個雨汙混接點的改造,徐匯區也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
在欽州路785弄,老舊的牆麵粉刷一新、樓道內的扶手重新換了一遍……當居民沉浸在社區煥然一新的喜悅中時,雨汙混接改造工程隨之而來,施工方承諾完工後將小區路面也翻新一下,重新畫好停車位,這些溫馨的「附加動作」消除了居民對施工工期長、擾民等問題的擔憂。
小區改造後的雨水井
今年11月初,隨著工程的告一段落,每天四五十噸的生活汙水不再從小區排入蒲匯塘,欽州路785弄的居民得到了一個更大的實惠:除了個別大雨天市政泵站放江以外,蒲匯塘大多時間都不再黑臭,居民多了一個可以閒庭信步的河景「後花園」,有人甚至在河裡釣到了鯽魚、鯉魚,開心地在街坊鄰居微信群裡曬起了照片。
改造泵站實現精準控汙
上遊的雨汙混排汙染源可以通過截汙納管等工程逐步阻斷,但客觀上,要阻止所有混排現象,尚需時日;一些新出現的雨汙混排問題,是動態發展的,還需要監管部門不斷排摸去發現,進而根除。所以作為雨汙混排汙染源與河道之間的「防線」,老舊泵站的改造仍有相當大的必要。
最理想的方式,還是在源頭阻斷雨汙混接現象,否則泵站再如何改造,也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上遊雨汙混排汙染源得不到根治,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改造方式,是在有必要的雨水排水系統裡加一套去汙設施,將雨汙混排水「淨化」到類似雨水的程度。
但既有的老舊泵站,尤其是在中心城區的,大多屬於「螺獅殼裡做道場」,改造的一大難點就是沒有空間去添置汙染處置設施。
地上沒有空間,就向空中借。
在龍華泵站放江口,一種全新的「空中生態廊道」配套系統已經投入試點。放江口外隔離區內的放江尾水被水泵不斷抽送至空中的生態廊道,由上而下,通過生態廊道內複合人工溼地的層層過濾,去除部分汙染物,大幅減少對河道水質的衝擊。
同時,花葉美人蕉、梭魚草、西伯利亞鳶尾及旱傘草等開花植物組成的河上架空溼地,還成為了一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
即使一點空間也擠不出,老舊泵站依然有改造的可能。
徐匯區的康健排水系統通過科技賦能,讓管道內的底泥清掏從過去的相對盲目變成了有的放矢。
管理部門在該系統沿線的近百個點位加裝了汙染物監測設備,可通過實時監測到的甲烷濃度,來推測管道內的底泥量是否達到需要清掏的程度,通過精準高效的作業,減少管道內的汙染物堆積,進而減少對河道的汙染。
這些監測設備還能夠監控氨氮、總磷、pH值等水汙染指標,讓管理部門主動幹預、控制泵站放江汙染有了依據。據悉,該項技術還是首次在上海的排水系統中應用。
來源:上觀新聞、上海徐匯
↓↓↓可能你還想看↓↓↓
原標題:《從「逢雨即黑」到「河景後花園」,徐匯治理河道汙染這麼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