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國家文化的承載者和載體就是一個個熟悉的漢字。我國最早的漢字由圖騰演化而來,後來慢慢形成甲骨文,再到後來又有銘文等等。到了中國近代,漢字再次被統一書寫方式,現在我們學習的漢字都是經過重新校訂的。
為什麼說漢字是文化的載體呢?因為理解漢字要根據這個漢字產生的年代和文化故事才行,漢字組成的詞語和成語都有一定的來源和最初的故事。這一點和世界上其他語言和文字有很大不同,其他國家大多是有單詞拼湊成句子,而我國許多漢字都是由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和意像來指導的。
也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漢字有多種用法和多重表達方式,而一些有文化的人能夠把漢字玩出花來,主要也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漢字的來歷,所以無論他們怎麼組合都不會給人違和感。
在漢字中,單個的字有可能代表一個詞,一個句子或者是一個名詞。而在生活中我們最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前人墓碑上的漢字,因為祭祖在中國文化中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他能讓我們找到來處和歸途。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都是啥意思?別搞錯了,會鬧笑話。
中國傳統是自上而下的,所以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有有文化的人。首先來說說考妣這兩個字。
考妣這兩個字在古代漢語裡原本指的是「父親和母親」的意思,在《爾雅·釋親》中有記載,「父曰考,母曰妣。」而用在墓碑上,就表示「已經去世的父母雙親的意思。」
故、先、顯,故表示「故去」的意思,是對去世之人的諱稱,古人在語言表達上十分講究,認為直接稱「死」或者「亡「是很不尊重的說法。先指的是已經去世的人,先比故有更高的崇敬之情。而顯原本是顯示、顯赫的意思,用在墓碑上意思代表「聲名遠揚」,這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溢美之詞和高度評價。
在墓碑上,先和顯這兩個字時不能亂用的,先一般用來形容已故父母,一般不能用來形容別人,而顯則只能用來讚揚那些生前有很大功績和名望的人,也不能隨意使用。這五個常見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含義,如果關鍵時刻搞不懂,指不定就會鬧出什麼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