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稱敬稱都是怎麼來的?千萬別用錯了鬧笑話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我們在稱呼和語言習慣上,往往傾向于謙遜的稱呼自己,而對對方的稱呼上,往往是儘可能的尊重和有禮。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的稱謂系統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系,也就是所謂的謙稱和敬稱兩種。一般來說,謙稱是對於自己以及自己的親屬使用的,而敬稱則是對於對方,以及對方的親屬使用的。如果在社交之中,用錯了謙稱和敬稱,那是非常失禮,也會惹人笑話的事情。
比如說稱呼對方的親屬,往往會用令字作為開頭,令堂,令愛,令公子。分別指的是對方的母親,對方的女兒和對方的兒子。在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令」的意思就是「你」的意思。但是,在許多明清通俗小說之中,都會用到你令尊、你令郎之類的說法。可見,「令」並不是「你」的意思。事實上在古代,曾經有妃子獲得的封號便是令字,據解釋,這個字是美好的意思。
這是對於對方親屬的尊稱,而對於對方的稱呼就更多更複雜了。像是一般如果關係比較親近的,會在相處之後互相告知年齡,然後以年齡的長幼排出兄弟來。自此以後,就可以兄長、賢弟互相稱呼。而如果彼此之間的關係不足以稱兄道弟,那麼往往會以官職等作為敬稱。除此之外,常見的尊稱則有如下幾個。
最常見的一個,也是獨有的尊稱,是對皇上的稱呼。在中國古代,處處都要標榜出等級制度的嚴苛,處處都要顯示出皇帝的特別才行。比如對皇帝的稱呼上,一般要稱其為陛下。為什麼要這樣稱呼皇帝呢?這是因為古代皇帝的寶座下面有幾個臺階,這部分臺階被稱之為丹陛。在中國古代,當臣子要向皇帝進言的時候,往往要由侍奉在丹陛下面的侍從,將自己的文書等交給皇帝。因此在書面上將皇帝稱為陛下。
同理產生的幾個敬稱,還包括殿下、閣下的。意思是說自己不敢直接與對方交往,書信公文要交由對方宮殿之下,樓閣之下,侍奉的從者。除此之外對於尊者的稱呼,還包括足下。這個足下的意思則是說,自己與對方交談的時候,不敢抬頭直視對方的臉,而只敢低頭望著對方的腳下,因此稱呼對方為足下。與之相同的還有座下、幾下等。
不過,很多時候,一個詞究竟算不算是敬稱,還是要看當時的語境、語氣,以及當時的風俗習慣的。很多詞的詞義在時代的變化中也會發生演變,而很多詞則是在某一個時期會被賦予負面的意義。比如在宋朝的時候,足下這個稱呼就一度被賦予負面的意義。四庫全書的學林中,對於稱呼的演變,有這樣的記載。稱從漢晉開始,地位處於較低狀態的人稱呼地位較高的人為足下而當時的風氣則是自視甚高,而侮辱別人的人稱對方為足下,而稱地位尊崇的人圍坐下幾下席下閣下等。
但事實上,在宋代的筆記中,也有多次稱對方為足下的信件紀錄,這其中往往是不包含侮辱意味的稱呼。由此可見,這些記錄也不能全然相信,有可能只是當時幾年或幾十年的風氣,也有可能只是某個地區的習慣和風氣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憑藉信件來斷定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詞語含義的演變,古已有之。有可能只是書寫信件的人沒有這樣的習慣,或者再放到書面上的時候才會將之作為敬稱也說不定。不知各位看官對此有什麼看法,不妨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