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中,我們經常用到的敬稱是「您」。「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都捧在手心了還不尊敬嗎?沒錯!這樣非常尊敬。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古代人將一個敬稱玩出了18種花樣。皇帝一家人,將軍一家人,平頭老百姓一家人,每一種身份都對應著一種敬稱。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如何用對敬稱。
我們先說一說皇帝的一家人:
陛下、天子、殿下、東宮、中宮
我知道你肯定會說,我那麼多電視劇白看了嗎?我不知道這些嗎?小編,你這樣瞎忽悠我,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你這麼可愛,筆者怎麼捨得忽悠你,自然是要講你不知道的東西。
比如「陛下」這個敬稱的來源!陛下本來是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而臣子是站在臺階之下向皇帝啟奏事情,所以最開始「陛下」是指這群站在臺階之下的臣子,後來就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天子」這是因為皇帝們自命不凡認為「我就是上天派來管你們的人,所以我是上天的兒子。」。「殿下」則和「陛下」是一個道理,這裡要科普的是從三國開始,皇太后,皇后也稱為殿下。像《琅琊榜》中的「長公主殿下」是師出有名的。
「東宮和中宮」則是以太子和皇后住的宮殿引申而來,住所在古代往往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象徵。《慶餘年》中的長公主就是因為觸犯皇帝逆鱗而被慶帝趕往封地。自此,身份和地位大不如從前。
麾下、亞父、執事、閣下、左右
說完了皇帝的一家人,我們再來說那些為皇帝鞍前馬後,不辭辛勞的一群人。這群人自然值得尊敬。對他們的敬稱又有哪些呢?
徵戰沙場的將軍們得到的尊稱是「麾下」,而這一詞來源於古代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他是將帥指揮權力的象徵。所以用它來指代將軍。除了將軍之外,古代帝王將自己尊敬的賢臣還要稱一聲「亞父」,意思就是僅次於父親的人,這個在《鴻門宴》中我們就能看到。「執事」是管事兒的人,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管家,是敬稱,但翻譯之後還是「您」。
還有一個詞,我們現在經常用來調侃對方——「閣下」。閣下呢,也是一種尊稱,意為「您」。就像我們現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也許會調侃一句「閣下是何方人士?」。
再來說「左右」,左右就是天天在皇帝身邊伺候的那群寵兒。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這裡的左右就指皇帝身邊的近臣。
在這裡我穿插一句在古代老師也是很受尊敬的,一般被尊稱為「夫子」。
老、父、丈人、膝下
再來看一看古代對老年人的尊稱。「老」這個尊稱在現代依然在用。一個姓劉的老師調侃自己「在我年輕的時候,大家叫我小劉,老了大家就會叫我老劉,如果我幹出了一番成就,大家就會尊稱我一句劉老」,所以像劉老、張老這些也是對老年人的一種尊稱。
「父」這個字在這裡讀三聲,這是周代用來加在字後面區分性別的,但是後來慢慢就演變成了對老年人的尊稱。特別要注意,與現在不同的是「丈人」這個詞在古代也是指對老年人的尊稱,並不是嶽父的意思。在古代用「泰山」這個詞來指嶽父。
「膝下」是古代兒女對於父母的敬稱,像「承歡膝下」這個詞就是講侍奉父母。講到父母,這裡再說兩個比較冷門的詞——「先考,先妣」。大家一定要注意了,這兩個詞雖然也是指父親和母親,但是絕對不可以隨便說!只有對去世的父親才能說「先考」或者「先君子」,對去世了的母親才能說「先妣」。千萬不要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就出去隨便忽悠人,結果還把自己父母搭了進去!
令尊、令堂、令愛、令郎
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除了搞好自己家,還要搞好別人家。
走親訪友的時候,正是古代人拉攏關係的時候,這就牽扯到說話的藝術性。如何「誇讚對方的孩子」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在古代呢,大家習慣在稱呼前加一個「令」字,以表誇讚。別人家的父母用「令尊,令堂」。別人的兒女用「令郎,令愛/令媛」。別人家的女婿用「令坦」等等。總之你記住「令」就是尊稱。
先生、卿、子、公、吾子
終於說完了繁雜的大家庭,終於可以見到親愛的朋友們了。對朋友同輩的人,古代人一般這樣稱呼「先生,卿,子,公」還有一個比較親熱的詞——「吾子」,譯為「您」。
就怕你在文言文翻譯處搞出一個神翻譯,「吾子」翻譯成「我的兒」。這個老讓我恍惚,西遊記中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的奶奶叼著煙瓶,一邊不停的說「我的兒,慢點慢點!」
好了,今天的敬稱就這麼多,什麼?聽說你要感謝我?天吶,愛卿快快請起!筆者擔待不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