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南嶺山脈中部的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鱷蜥的重要棲息地。這種第四紀冰川末期殘留在華南地區的古老爬行動物,見證了劍齒虎、猛獁象等物種的滅絕,奇蹟般留存到今天。
鱷蜥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僅分布在我國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北部。我國成立了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鱷蜥保護和繁育放歸。
鱷蜥母子
鱷蜥體長一般不超過40釐米,尾長超過體長一半。鱷蜥的身體和腦袋像蜥蜴,尾巴卻與鱷魚相似,因而被稱為鱷蜥。
鱷蜥是變溫動物,活動具有季節性。每年10月左右,氣溫低於18℃時,鱷蜥就會逐漸減少活動直至冬眠;次年2月左右,氣溫回升到14℃-18℃時,鱷蜥從冬眠中甦醒,偶爾會覓食;每天18℃以上的氣溫持續5個小時以上,鱷蜥的活動就比較活躍。
「現在正好是鱷蜥冬眠的季節,鱷蜥冬眠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水流石縫中,另一種是在砂窩中。」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鱷蜥屬於卵胎生,即在母體內以卵的形式存在,並在母體內孵化,產出來後是會自由活動的幼仔。每年四五月,鱷蜥開始交配,到了11月,母蜥懷著孕開始冬眠,次年2月出現18℃以上的天氣時,母鱷蜥即開始產仔。3-5月是鱷蜥產仔和交配的高峰期。
雌雄對視
高大的闊葉林,清澈的溪水,溪溝兩側藤條、灌木叢生,地表植被潮溼陰涼,透光度在20%左右,有流水的積水窩附近,是鱷蜥最喜歡居住的地方。鱷蜥的食物以蚯蚓、昆蟲為主,兼食青蛙、蜘蛛、螃蟹等小型動物。這樣的環境為鱷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以靜制動是鱷蜥捕食和避敵的一大法寶,裝死、斷尾是最主要的逃脫手段,鱷蜥還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學會了變色。每到一處新環境,經過兩三個月,鱷蜥的顏色和周圍的環境漸漸融合,很難被發現。
2004年,我國野外鱷蜥種群數量僅有約200隻。經過多年細緻保護和繁育放歸,我國現存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約1200隻,其中羅坑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約700隻,佔我國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的一半以上。
鱷蜥生境
2007年,羅坑保護區建立了鱷蜥研究基地,開展鱷蜥人工繁育與放歸的科學研究。到2020年底,基地已經成功繁育鱷蜥515隻,並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將人工飼養的部分鱷蜥放歸到野外,共放歸鱷蜥150隻。目前,人工飼養的鱷蜥仍有216隻。
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完整的中低山地貌,保存完好的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這裡山地地層古老,氣候溫溼,海拔高差大,具有多樣的地貌和氣候類型,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本文圖片由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來源:廣東省林業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