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蜥:爬行動物中的「大熊貓」

2021-01-14 瀟湘晨報

地處南嶺山脈中部的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鱷蜥的重要棲息地。這種第四紀冰川末期殘留在華南地區的古老爬行動物,見證了劍齒虎、猛獁象等物種的滅絕,奇蹟般留存到今天。

鱷蜥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僅分布在我國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北部。我國成立了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鱷蜥保護和繁育放歸。

鱷蜥母子

鱷蜥體長一般不超過40釐米,尾長超過體長一半。鱷蜥的身體和腦袋像蜥蜴,尾巴卻與鱷魚相似,因而被稱為鱷蜥。

鱷蜥是變溫動物,活動具有季節性。每年10月左右,氣溫低於18℃時,鱷蜥就會逐漸減少活動直至冬眠;次年2月左右,氣溫回升到14℃-18℃時,鱷蜥從冬眠中甦醒,偶爾會覓食;每天18℃以上的氣溫持續5個小時以上,鱷蜥的活動就比較活躍。

「現在正好是鱷蜥冬眠的季節,鱷蜥冬眠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水流石縫中,另一種是在砂窩中。」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鱷蜥屬於卵胎生,即在母體內以卵的形式存在,並在母體內孵化,產出來後是會自由活動的幼仔。每年四五月,鱷蜥開始交配,到了11月,母蜥懷著孕開始冬眠,次年2月出現18℃以上的天氣時,母鱷蜥即開始產仔。3-5月是鱷蜥產仔和交配的高峰期。

雌雄對視

高大的闊葉林,清澈的溪水,溪溝兩側藤條、灌木叢生,地表植被潮溼陰涼,透光度在20%左右,有流水的積水窩附近,是鱷蜥最喜歡居住的地方。鱷蜥的食物以蚯蚓、昆蟲為主,兼食青蛙、蜘蛛、螃蟹等小型動物。這樣的環境為鱷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以靜制動是鱷蜥捕食和避敵的一大法寶,裝死、斷尾是最主要的逃脫手段,鱷蜥還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學會了變色。每到一處新環境,經過兩三個月,鱷蜥的顏色和周圍的環境漸漸融合,很難被發現。

2004年,我國野外鱷蜥種群數量僅有約200隻。經過多年細緻保護和繁育放歸,我國現存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約1200隻,其中羅坑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約700隻,佔我國鱷蜥野生種群數量的一半以上。

鱷蜥生境

2007年,羅坑保護區建立了鱷蜥研究基地,開展鱷蜥人工繁育與放歸的科學研究。到2020年底,基地已經成功繁育鱷蜥515隻,並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將人工飼養的部分鱷蜥放歸到野外,共放歸鱷蜥150隻。目前,人工飼養的鱷蜥仍有216隻。

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完整的中低山地貌,保存完好的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這裡山地地層古老,氣候溫溼,海拔高差大,具有多樣的地貌和氣候類型,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本文圖片由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來源:廣東省林業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 超級貪睡的「迷你鱷魚」——瑤山鱷蜥
    我國特有的動物有許多,例如耳熟能詳的大熊貓,帶有迷幻色彩的四不像,古老活化石揚子鱷以及瀕臨滅絕的白鰭豚等等,下面介紹的便是一種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瑤山蜥鱷。瑤山鱷蜥這個名字看起來就很有特點,首次瑤山指的便是瑤山鱷蜥的分布地點,廣西大瑤山地區是首次發現瑤山鱷蜥的地方,也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瑤山鱷蜥的僅有分布地,但事實並非如此,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人們開始在廣西東部山地發現了瑤山鱷蜥,這也是人們第一次在廣西大瑤山以外的地方發現瑤山鱷蜥,等到21世紀時,人們又在廣東北部的韶關市一處保護區中發現了瑤山鱷蜥的身影,待到2008年時,人們又在廣東茂名地區發現了瑤山鱷蜥
  • 鱷蜥屬的多樣表型,其實是大自然選育的結果!
    近日,來自捷克的爬行動物管理員#@Vojtěch Víta分享了幾張在野外拍攝的鱷蜥照片
  • 韶關發現中國最珍貴的「活化石」――鱷蜥(圖)
    觀自然國寶鱷蜥現身圖片說明:「活化石」鱷蜥  本報訊華南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黎振昌、肖智等人,近日在韶關市曲江縣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時,發現了中國最珍貴「活化石」———鱷蜥。  這次調查由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組織。
  • 兩棲爬行動物:它們也該被拯救—新聞—科學網
    兩棲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從水體到陸地演化過程中的過渡類群。 4.08億年前至3.62億年前的泥盆紀,有一種魚率先爬上了陸地,它們首先進化成了兩棲動物,而後又變成了真正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爬行類。爬行類中的一支進化成了哺乳動物,才有了今天的人類。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古代兩棲爬行動物,人類還只是茫茫大海裡的一條魚。
  • 廣西大瑤山現爬行界大熊貓,頭像蜥蜴尾似鱷,超貪睡一睡就是半年
    01爬行界的「大熊貓」:頭部似蜥蜴,尾部像揚子鱷其實,嚮導眼中的木睡魚,專有名字叫瑤山鱷蜥,生活在大瑤山的村民一般叫它木睡魚。它們身體的前半部分與普通的蜥蜴沒啥差別,但是後驅與尾巴看起來特別像鱷魚,所以取名鱷蜥。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它們依然屬於有鱗目、蜥蜴亞目,與鱷魚其實是沒啥關係。
  • 貴州一座動物園火了,門票只要5元,還有一對大熊貓
    貴陽黔靈山公園,被譽為「黔南第一山」,到底有什麼看頭呢,下面帶大家先看一下這個公園的一大特色,大熊貓館。國寶熊貓自古以來都是稀奇珍貴動物,在中國不是所有動物園都能「請」的動大熊貓的,而貴陽就有4隻,2隻在貴陽黔靈山公園內,還有2隻在貴州野生動物園內。
  • 科學網—地震中的大熊貓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將是大家想起的第一種動物。 大熊貓經常被印在兒時作業本的封面上,那時的本子都是單色印刷,非紅即綠,所以我初見的大熊貓不是黑白的,而是紅色、綠色的。大熊貓不僅顏色單調,作為孑遺生物(relict),食譜更狹窄到只依靠有限的幾種竹子,其中主要是箭竹 (Fargesia)。
  • 爬行動物中的活化石--喙頭蜥(Sphenodon punctatus)
    喙頭蜥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它是三疊紀初期喙頭類殘留下來的唯一代表,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的分類非常複雜,恐龍可以說是遠古爬行動物的祖先,而我們現代所說的爬行動物其實只有龜類與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瞼(即瞬膜),能水平地閉合。
  • 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1986年,在秦嶺南麓洋縣發現的大熊貓小種化石表明,秦嶺大熊貓有著悠久的歷史,秦嶺南坡是大熊貓的故鄉。1960年,北京師範大學的鄭光美在秦嶺南坡發現大熊貓標本,經實地考察後,於1964年公開報導了秦嶺大熊貓的存在。秦嶺大熊貓已被科學界公認是大熊貓的新亞種。
  • 爬行動物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2、爬行動物的皮膚爬行動物的皮膚與哺乳動物不同,哺乳動物往往具有較厚的皮革狀真皮層,但爬行動物的皮膚通常薄而脆弱,故才更需要鱗片的保護。2、在大多數生態系統中,同時作為捕食者和獵物的爬行動物也是食物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消滅了很多損害農業的害蟲,減緩了攜帶疾病的齧齒動物的繁殖速率,還被作為其他動物品種的食物來源,保持食物鏈的平衡(儘管在食物不充足的時候,也能見到它們捕食家禽)。
  • 「鳥中大熊貓」黑鸛再次現身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片區
    黑鸛再次現身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片區。 周勇 攝中新網西安12月23日電 (阿琳娜 楊柳)記者23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片區華陽管護站近日發現2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分別是1隻成鳥和1隻亞成鳥。這是陝西長青第二次發現黑鸛。
  • 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態度與偏見
    恐懼和厭惡在Ekman和Cordaro老師的一項研究中(《Intersection of Disgust and Fear: Normative and Pathological Views》),總結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7個基本情感--即憤怒、恐懼、驚訝、悲傷、厭惡、蔑視和幸福。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去年2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數量增長了16.8%。  IUCN在其官網上發布的消息中如此表述: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
  • 鱗甲有靈-什麼是爬行動物?
    首先,兩棲類在發育上具有一段完全生活在水中並用鰓呼吸的幼體期,經變態後改為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兼以皮膚呼吸;爬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則不具有變態現象。其次,兩棲類的皮膚柔軟且具有豐富腺體,表面多溼潤;而爬行動物體表被以角質鱗片或骨板,表面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