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和厭惡
在Ekman和Cordaro老師的一項研究中(《Intersection of Disgust and Fear: Normative and Pathological Views》),總結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7個基本情感--即憤怒、恐懼、驚訝、悲傷、厭惡、蔑視和幸福。儘管這些情感互不相干,還被描述為對於重要的生活情境的自動回應,但這七大基本情感也曾協助人類祖先得以生存至今。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恐懼和厭惡這兩種情感,是人類處於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自然而然觸發的生物適應;而且,恐懼和厭惡也與焦慮症有關,包括特定動物誘發的恐懼症:
①當人們面對危險的境地,在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下,恐懼的情感易被觸發,從而啟用特定而快速的防禦行為機制,我們會根據恐懼的程度選擇到底是選擇逃跑還是繼續戰鬥。
②據Rozin和Fallon(《Psychology. From oral to moral》)以及Josh、Bunmi和Jeffrey(《Disgust, Fear, and the Anxiety Disorders: A Critical Review》)的設想,厭惡是源自人類對於味道嘗起來很糟的食物的一種拒絕防禦機制,這些食物之所以風味變差,很可能是因為有毒、變質,或者腐壞。
審美之偏好
有時候,動物也能夠刺激人類產生積極的情緒,吸引人們使用藝術或者審美的眼光去欣賞動物們的優雅與美麗;甚至,連動物滑稽的樣貌及搞笑的舉動也可能變成它們的閃光點。
在動物園內,有科研人員做過此類的研究項目--關於動物的顏值與遊客的遊覽偏好,這些研究旨在協助動物園引入適合遊客審美的動物品種。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喜愛程度,可以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因素。也就是說人類普遍具有保護美麗、可愛的物種的意願,即是說,當大家都覺得某種動物很美麗時,就更願意為了保護它們而做出貢獻。
之後,又有科研人員對鸚鵡、蛇類和龜類做了相同的實驗,實驗結果也基本大同小異,人們果然還是以顏值來決定審美的偏好。這項研究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當日後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開展時,可以美麗的物種作為標誌性物種來新建保護區,而那些沒有被評為美麗動物的瀕危物種,則只能依靠一系列的後續活動來逐漸提升大家對它們的興趣了。
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情感等級
研究人員挑選了18-88歲的來自捷克的測試者若干,在填寫問卷之前,每個測試者都需要遞交一份簡短的私人信息表(包括年齡、性別與受教育程度等)。接著,須完成關於人類對不同爬行動物的情感等級的「七李克特量表」,分別記錄下測試者對於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的恐懼、厭惡或美麗這三種情感的等級差異。
P.S.:多數測試者僅完成了其中一種情感測試的表格,但也有少部分人接受了所有三種情感的測試,不過,這些測試者每完成一項測試的間隔時間均長達數月之久,故基本可認定其單次測試結果是獨立而客觀的。
測試結果:
①所有的測試者對於爬行動物的美麗特質使人類產生的情感等級的評估結果均具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測試者群體對於哪些爬行動物更美麗這件事,是達成了共識的。
②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職業及以上三者的交互作用對於恐懼和厭惡的情感等級並無影響,性別和年齡對於美麗的情感等級的影響很小(來自中國的蠟皮蜥算是一個例外,因為年齡較大的測試者普遍認為該物種比較美麗,另,多數老年人認為中美洲河龜和黃頭側頸龜的美麗等級相同)。
③經過對恐怖與厭惡情感等級的數據總結分析,爬行動物很明顯被分為兩大組--蛇、蛇蜥、蠕蟲蜥等無腿爬行動物和其他蜥蜴、龜類等其他爬行動物;本項測試結果表明與其他爬行類相比,無腿爬行類顯然引起了更強的恐懼感與厭惡感。
④進行爬行動物的評估時,幾乎都會分化成上述兩個群體,但對於恐怖的情感等級的評估結果出現了少許特例情況--
鱷魚雖然屬於有腿的爬行動物,但相對於其他蜥蜴品種而言恐懼等級可謂是非常之高;鱷龜和科莫多龍也由於粗曠的外形與巨大的體型(鱷龜尖銳的喙部更增加了恐怖氣氛,可見人類對於尖銳物體的感知存在較多偏見),而同樣引發較高的恐懼感;另,具有蛇形形態的爬行類中,蠕蟲蜥和蛇蜥雖然很像蛇類,卻依然沒有那麼令人恐懼,只是因外形易使人們聯想起蟲類,而被人認為最令人厭惡的品種。
⑤最令人驚訝的是,在所有爬行動物中,龜類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最美麗的物種,這也可能是龜類能夠成為受到全球廣泛歡迎的寵物的原因之一。
⑥在非蛇類的爬行動物之中,恐懼感和美麗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負相關的關係,兩者不會並存;可是蛇類則屬於極其特殊的存在,在不少測試者的眼中,它們既是美麗的,也有點令人厭惡,同時更是危險而令人恐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