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態度與偏見

2021-01-19 靈龜之家論壇官方平臺

恐懼和厭惡


在Ekman和Cordaro老師的一項研究中(《Intersection of Disgust and Fear: Normative and Pathological Views》),總結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7個基本情感--即憤怒、恐懼、驚訝、悲傷、厭惡、蔑視和幸福。儘管這些情感互不相干,還被描述為對於重要的生活情境的自動回應,但這七大基本情感也曾協助人類祖先得以生存至今。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恐懼和厭惡這兩種情感,是人類處於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自然而然觸發的生物適應;而且,恐懼和厭惡也與焦慮症有關,包括特定動物誘發的恐懼症:


①當人們面對危險的境地,在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下,恐懼的情感易被觸發,從而啟用特定而快速的防禦行為機制,我們會根據恐懼的程度選擇到底是選擇逃跑還是繼續戰鬥。


②據Rozin和Fallon(《Psychology. From oral to moral》)以及Josh、Bunmi和Jeffrey(《Disgust, Fear, and the Anxiety Disorders: A Critical Review》)的設想,厭惡是源自人類對於味道嘗起來很糟的食物的一種拒絕防禦機制,這些食物之所以風味變差,很可能是因為有毒、變質,或者腐壞。

審美之偏好


有時候,動物也能夠刺激人類產生積極的情緒,吸引人們使用藝術或者審美的眼光去欣賞動物們的優雅與美麗;甚至,連動物滑稽的樣貌及搞笑的舉動也可能變成它們的閃光點。


在動物園內,有科研人員做過此類的研究項目--關於動物的顏值與遊客的遊覽偏好,這些研究旨在協助動物園引入適合遊客審美的動物品種。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喜愛程度,可以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因素。也就是說人類普遍具有保護美麗、可愛的物種的意願,即是說,當大家都覺得某種動物很美麗時,就更願意為了保護它們而做出貢獻。


之後,又有科研人員對鸚鵡、蛇類和龜類做了相同的實驗,實驗結果也基本大同小異,人們果然還是以顏值來決定審美的偏好。這項研究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當日後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開展時,可以美麗的物種作為標誌性物種來新建保護區,而那些沒有被評為美麗動物的瀕危物種,則只能依靠一系列的後續活動來逐漸提升大家對它們的興趣了。

人類對爬行動物的情感等級


研究人員挑選了18-88歲的來自捷克的測試者若干,在填寫問卷之前,每個測試者都需要遞交一份簡短的私人信息表(包括年齡、性別與受教育程度等)。接著,須完成關於人類對不同爬行動物的情感等級的「七李克特量表」,分別記錄下測試者對於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的恐懼、厭惡或美麗這三種情感的等級差異。


P.S.:多數測試者僅完成了其中一種情感測試的表格,但也有少部分人接受了所有三種情感的測試,不過,這些測試者每完成一項測試的間隔時間均長達數月之久,故基本可認定其單次測試結果是獨立而客觀的。

測試結果:


①所有的測試者對於爬行動物的美麗特質使人類產生的情感等級的評估結果均具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測試者群體對於哪些爬行動物更美麗這件事,是達成了共識的。


②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職業及以上三者的交互作用對於恐懼和厭惡的情感等級並無影響,性別和年齡對於美麗的情感等級的影響很小(來自中國的蠟皮蜥算是一個例外,因為年齡較大的測試者普遍認為該物種比較美麗,另,多數老年人認為中美洲河龜和黃頭側頸龜的美麗等級相同)。


③經過對恐怖與厭惡情感等級的數據總結分析,爬行動物很明顯被分為兩大組--蛇、蛇蜥、蠕蟲蜥等無腿爬行動物和其他蜥蜴、龜類等其他爬行動物;本項測試結果表明與其他爬行類相比,無腿爬行類顯然引起了更強的恐懼感與厭惡感。


④進行爬行動物的評估時,幾乎都會分化成上述兩個群體,但對於恐怖的情感等級的評估結果出現了少許特例情況--

鱷魚雖然屬於有腿的爬行動物,但相對於其他蜥蜴品種而言恐懼等級可謂是非常之高;鱷龜和科莫多龍也由於粗曠的外形與巨大的體型(鱷龜尖銳的喙部更增加了恐怖氣氛,可見人類對於尖銳物體的感知存在較多偏見),而同樣引發較高的恐懼感;另,具有蛇形形態的爬行類中,蠕蟲蜥和蛇蜥雖然很像蛇類,卻依然沒有那麼令人恐懼,只是因外形易使人們聯想起蟲類,而被人認為最令人厭惡的品種。


⑤最令人驚訝的是,在所有爬行動物中,龜類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最美麗的物種,這也可能是龜類能夠成為受到全球廣泛歡迎的寵物的原因之一。


⑥在非蛇類的爬行動物之中,恐懼感和美麗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負相關的關係,兩者不會並存;可是蛇類則屬於極其特殊的存在,在不少測試者的眼中,它們既是美麗的,也有點令人厭惡,同時更是危險而令人恐懼的。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們為什麼無法消除偏見?因為它是態度的一部分
    你是否曾經清醒的覺察過自己的偏見?大部分人很難清醒地覺察自己的偏見,因為人們在對事物產生某種態度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情緒影響。無論是愉悅的情緒還是痛苦的情緒,都不可避免地使認知判斷偏離了客觀事實。對於同樣一個人,他身邊的朋友對他會有不同的評價。為什麼同一個人,會產生不同的評價呢?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
  • 人類文明發展與 [爬行動物] 不可分割的秘密!
    ▲點擊選購精選好物說到人們寵愛的動物,一般都是貓、狗、兔子之類。
  • 算法習得並強化了人類偏見嗎?如何測量、分析算法中的偏見
    引言大數據時代算法對我們個體的生活有著愈來愈重要的影響,從簡歷篩選、貸款申請再到刑事司法系統,算法都在不斷幫助人類做出決策。例如隨著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一系列算法的出現,人們發現本應毫無偏見的計算機也習得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偏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不同性別用戶發布的圖片內容不同,導致視覺語義標註中也存在性別偏見,如在廚房中的人物總是被識別為女性。對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發現算法不僅準確複製了訓練數據中的性別偏見,甚至還在下遊應用任務中放大了偏差(Zhao et al., 2017)。
  • 阿爾法腦電波:能測出你腦中的偏見
    是人都有好惡,但關於它什麼程度算是「偏見」或「歧視」,這個問題是主觀的。如果你更喜歡某種外表的人,這是否意味著你對不同外表的另一種人有偏見?答案可能是「是」。這涉及到一個「隱性偏見」的概念。有理論認為,人們存在內隱態度(隱性偏見),這來源於人們過去經驗的痕跡,雖然不能被個體意識到或自我報告,但仍會對個體的某些行為產生潛在影響。
  • 爬行動物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爬行動物VS其他動物1、爬行動物的鱗片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的身上都覆蓋著鱗片,鱗片的結構類似於人類的指甲,是由一種堅硬的物質甲蛋白形成。2、爬行動物的皮膚爬行動物的皮膚與哺乳動物不同,哺乳動物往往具有較厚的皮革狀真皮層,但爬行動物的皮膚通常薄而脆弱,故才更需要鱗片的保護。
  • Science新研究證明人工智慧也能學會偏見
    選自Science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晏奇至少從口號上來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人人平等」,但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離這一目標還相去甚遠,部分原因是因為世界並不是平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頭腦裡都還存在著偏見。現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機器已經開始具備了學習能力,那麼它們在學習各種技能的同時也會學會人類的偏見嗎?
  • 《瘋狂動物城》:偏見無處不在,瘋狂的背後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這也是源自對弱者的偏見與歧視。動物城14人失蹤成為懸而未決的大案,其中也有著關於偏見和歧視的成分。沒有人會去懷疑食草動物有作案的嫌疑。在動物們的既定觀念中,食草動物甚至連犯罪的能力都沒有,這也是偏見與歧視。
  • 為什麼人類沒有第三隻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呢!
    為什麼人類沒有第三隻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呢!其實這種種現象都和人類的第三隻眼睛——松果體有關係。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上來看,無論是運動系統、循環系統還是神經系統,都是結構越來越複雜、功能越來越強大這麼一個套路。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等等一系列,本質上就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而這種刻板印象會給女性帶來負面作用。無論對刻板印象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刻板印象都是一種與類別相關聯的、誇大的信念。其作用是為我們處理該類別下的行為作出解釋(合理化)。
  • 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圖源:《自然·神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為人知。
  • 怎樣消除機器人的「偏見」?先從消除人的偏見做起
    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最初也是因為偏見的逐漸積累,形成了長期的結構性差異。虛擬助手性別採用女性,符合這種差異。偏見 ( bias ) ,更具體來說,聊天機器人等對話式 AI 的偏見問題,是西南偏南大會本場論壇的切入點。除了性別之外,在虛擬語音助手和聊天機器人身上所能夠找到的偏見,還有許多的種類。比如種族歧視、基於政治立場的偏見等等。
  • 馬對騎手的「性別偏見」
    或是,他們是否有對騎手的性別偏見?更喜歡男騎手或女騎手?如果有,這種偏見是從哪裡來的?研究員調查採訪了很多馬行為學家,經驗豐富的騎手和普通馬主,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得到很多關於馬的天性和人類天性的啟示。對騎手的性別偏見的一個潛在原因是該性別的騎手曾經虐待過這匹馬,尤其是在馬較小的時候。
  • 兩棲爬行動物:它們也該被拯救—新聞—科學網
    兩棲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從水體到陸地演化過程中的過渡類群。 4.08億年前至3.62億年前的泥盆紀,有一種魚率先爬上了陸地,它們首先進化成了兩棲動物,而後又變成了真正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爬行類。爬行類中的一支進化成了哺乳動物,才有了今天的人類。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古代兩棲爬行動物,人類還只是茫茫大海裡的一條魚。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烏龜是兩棲動物還是爬行動物,這個得知道
    爬行動物還是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由石炭紀末期的古代兩棲類進化而來,心臟有兩心房兩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體溫不恆定,是真正適應陸棲生活的變溫脊椎動物,並由此產生出恆溫的鳥類和哺乳類。爬行類不僅在成體結構上進一步適應陸地生活,其繁殖也脫離了水的束縛,與鳥類、哺乳類共稱為羊膜動物。從進化的角度來說,爬行動物應該是比兩棲動物更加聰明或演化程度更高是嗎?
  • 偏見的謀殺:你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在所著的《偏見的本質》一書中如此定義「偏見」:「對屬於某群體的個體持有一種厭惡或敵對的態度,僅僅因為他屬於該群體,就被推定具有人們歸於該群體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偏見是有比較級的。
  • 從魔法世界裡的「泥巴種」說起:歧視性稱呼背後的偏見心理學解讀
    除了族裔、宗教等領域的偏見,性別、工作、身份、膚色、外貌等任何特徵,都有可能成為偏見的觸發點。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偏見往往是「隱形」的,或是「禮貌的偏見」,會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預先判斷,有時又被稱為「範疇化」,是指人類出於本能,對經驗世界進行概括性的泛化、概念和分類,用於指導我們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從現實角度來說,由於我們每天所面臨的大小事項繁雜,提前進行粗略分類是很有必要的,這也符合「最少努力原則」。
  • 如何對待不完美研究|從圖靈獎得主「捲入」罵戰看AI「偏見」
    李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編者按當我們還在談論人類的刻板印象時偏見究竟是如何影響AI的?公眾應如何對待不完美的研究?消除偏見最終是否可以實現?《中國科學報》特別邀請了業界多位專家就此進行了討論。躲不過的偏見《中國科學報》:AI偏見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在你們看來,究竟什麼是AI偏見?AI偏見有哪些表現形式?
  • 根深蒂固的偏見
    為什麼人會那麼固執己見,甚至不惜刻意無視反面證據,而是極盡所能地去收集所有可用的證據,去證實自己的偏見,其執著常常超乎想像。近兩年那些被打敗的傳武大師們,為自己找理由時真是發揮了驚人的想像力。去年的雷雷大師被打得鼻青臉腫是怕內力傷了對手,所以沒敢發功。今年的馬大師說自己已經把拳頭「放」到對方臉上了,按規矩對手已經輸了,因為對方不懂規矩,才導致自己30秒內三次被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