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鄧輝團隊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

2020-05-15 南方科技大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鄧輝研究團隊在機械製造領域頂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基於電化學各向同性刻蝕輪廓包絡原理的金屬材料普適性拋光加工技術。

南科大鄧輝團隊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

拋光是一種常見的表面加工技術,主要目的是降低表面粗糙度、去除損傷層,最終獲得光滑且無損傷的高質量表面。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費用品還是製造技術高度集成的半導體晶片,拋光加工都是保證表面質量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近年來,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具有複雜外形和內腔的金屬零件的拋光一直是工業界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傳統的諸如化學機械拋光、雷射拋光以及磁流變拋光,都存在「刀具幹涉」問題。如何在不破壞金屬零件的面形精度的前提下,高效率獲得納米級光滑表面,是目前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南科大鄧輝團隊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

圖1. 各向同性刻蝕輪廓包絡拋光原理圖

受單點金剛石超精密車削加工的刀尖軌跡包絡原理啟發,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各向同性刻蝕輪廓包絡原理的拋光技術(圖1):在拋光液的鈍化作用下,金屬表面生成一層鈍化膜;在電場的作用下,鈍化膜的薄弱位置優先發生擊穿放電;通過阿倫尼烏斯公式優化相關參數,擊穿位點可實現密度可控的各向同性刻蝕反應;隨著各向同性刻蝕的進行,刻蝕坑不斷擴展並相互融合完成包絡;最終原始粗糙表面被超光滑表面取代。

南科大鄧輝團隊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

圖2. 拋光過程的建模分析

根據上述拋光原理,課題組對拋光過程中材料表面的形貌變化以及粗糙度變化進行了建模分析,其結果如圖2所示。拋光開始階段,由於刻蝕坑的形成,表面粗糙度逐漸增加;隨著拋光的進行,表面刻蝕位點互相融合取代了原始粗糙表面,表面粗糙度迅速降低;最後,初始表面被完全取代,轉變為超光滑表面。從該模型可知,基於提出的包絡拋光原理,理論上可獲得亞納米級超光滑表面。

南科大鄧輝團隊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

圖3. 鈦的刻蝕輪廓包絡拋光過程的輪廓與形貌演變

以鈦(TA2)的超精密拋光為例(圖3),課題組通過對電解液和擊穿電壓等參數的優化,實現了材料表面的各向同性刻蝕。拋光所形成的刻蝕坑呈現規則的半球形,密度可控,內表面具有納米級粗糙度(Sa=1.13nm)。研究結果表明,此方法對TA2可實現15.1m/min的高效率去除,在拋光3分鐘後表面粗糙度Sa從64.1nm迅速降低到1.23nm,高效率獲得了納米級表面。

南科大鄧輝團隊在金屬材料超精密加工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

圖4. 各種金屬材料的拋光效果圖

同時,研究團隊也將這一拋光技術應用到了其他典型金屬材料,如鎳磷合金、鎳鈦合金、304不鏽鋼、6063鋁合金、Inconel718合金等。如圖4所示,拋光後的樣品表面都具備了鏡面效果,也都獲得了納米級表面粗糙度。這一結果表明:研究團隊提出的各向同性刻蝕輪廓包絡拋光技術可作為一種普適性拋光加工手段應用於常見金屬材料,具有顯著的工業應用價值。

鄧輝介紹,此項研究所提出的刻蝕輪廓包絡拋光技術避免了使用傳統拋光工藝所不可或缺的剛性工具,因此該技術不存在「刀具幹涉」問題,可以加工具有複雜外形和內腔結構的金屬零件,加工效率高且加工後表面無殘餘應力。此外,由該技術的加工原理可知,這一技術適用於絕大部分的金屬材料,具有較強的通用性。未來,這一技術有望在航空航天和汽車零部件等領域投入應用,也可解決3D列印金屬零件的後處理難題。

鄧輝課題組2019級博士生易蓉為文章第一作者,鄧輝為文章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為通訊單位。該研究獲得了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國際合作項目和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ijmachtools.2020.103517

相關焦點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南科大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Anharmonic Lattice Dynamics in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 南科大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南科大景志成團隊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副教授景志成團隊及合作者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上在線發表。碳是構成地球生物和化學能源的基本元素,亦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 南科大付成龍團隊在人體運動增強機器人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簡稱「機械系」)教授付成龍研究團隊在人體運動增強機器人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ASME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南科大俞大鵬團隊發表狄拉克半金屬超導電性調控研究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團隊與北京大學、荷蘭特文特大學等合作,在狄拉克半金屬-超導體異質結量子調控方面取得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以《通過增大狄拉克半金屬約瑟夫森結的幾何尺寸將電子輸運維數降到拓撲鉸鏈態》(「Reducing Electronic Transport Dimension to Topological Hinge States by Increasing
  • 南科大權澤衛課題組在《先進材料》發表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權澤衛課題組在新型納米合金材料領域取得最新進展,該成果以「Novel Bi-Doped Amorphous SnOx Nanoshell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to Formate at Low Overpotentials」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新材料在線 發表於 2021-01-14 14:12:09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202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金屬負熱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精密光學儀器、航空航天、低溫工程、微電子器件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對材料的尺寸熱穩定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童鵬課題組在金屬負熱膨脹(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科大葛錡團隊合作在液晶彈性體3D列印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副教授葛錡研究團隊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教授Christopher M. Yakacki團隊合作在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發表研究成果,通過數字光處理技術實現液晶彈性體3D列印,用於超輕三維吸能結構的快速成型。
  • 南科大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 南科大孫小衛、王愷課題組聯合在鈣鈦礦顯示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簡稱「電子系」)講席教授孫小衛課題組聯合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顯示領域取得了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先進光學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南科大鄧永紅團隊在下一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應對策略獲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鄧永紅團隊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中面臨的鋰枝晶關鍵問題,在新型鋰金屬負極集流體開發和鋰負極人工SEI膜研究的應對策略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研究成果在材料類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 Materials)發表。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香港城市大學在液態金屬力學超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電影中液態金屬機器人是邪惡的化身,在實際應用中,液態金屬卻大有裨益,特別是在小尺度一些精密的應用上,如神經纖維修復和微型機器人。然而直接暴露的液態金屬不易操作,且容易腐蝕其他金屬,應用不當會帶來不良後果,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納米製造實驗室」的科研團隊正在嘗試在微觀尺度上「駕馭」液態金屬,使得其為未來精密應用,特別是金屬力學超材料帶來更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