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的文化源遠流長,它的變化發展貫穿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

2020-12-08 騰訊網

在中國傳統婚禮上,並沒有交換戒指這一儀式,但隨著西式婚禮在中國的普及,人們逐漸在婚禮上見識了交換戒指的儀式,自然而然地認為戒指是西方舶來品。其實,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戒指了,只是含義與現在稍有不同。

戒指最早出現於原始社會,被普遍稱為指環,是利用一些骨質或石質的東西打磨而成。由於最初人們在打獵時會使用弓箭,有時拉弓會傷到手指,帶上這種指環後便可以起到保護手指的作用。一個實用性的指環如何發展為現在表達愛情的信物呢?這便要從"戒"這個字說起了。

在古代,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按照規定,嬪妃在侍奉皇帝之前都要向女官登記,女官會給嬪妃發兩種指環,一種是金指環,另一種是銀指環。嬪妃們平時會帶銀指環,即將要侍奉皇帝的時候戴在左手上,侍奉完則戴在右手上。如果嬪妃因懷孕或者月事來臨不能侍奉皇帝,此時就要戴上金指環,女官依此了解嬪妃的狀態,便不會安排她侍寢。這個時候的戒指便有了"戒"的意思,亦是告訴嬪妃應該戒色,所以此時只有女子佩戴戒指。

在秦漢以前,戒指被稱為"約指"或者"驅環",具有兩種含義:一是約束之意,即古代宮廷對皇帝的約束;二是信約、婚約、定情等意思。在魏晉繁欽的《定情詩》中寫道: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這裡的約指便是指戒指,用銀子做成,以表達愛意。戒指在唐朝稱為"指環",在明朝才有今天"戒指"的稱謂。明朝的王圻在《三才圖會》中說道:"後漢孫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即今之戒指也。"文中的"漢"指漢代,說明在漢代戒指就發展成為一種獎賞,不只有女子佩戴。而"戒指"這一叫法就從明朝開始了。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少數民族的影響,戒指和婚姻產生了關係。《胡俗傳》中記載:始結婚姻,相然許者,便下金同心指環。"胡"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在其婚禮習俗中需將金戒指作為聘禮,此時的戒指便有同心環的意思,意味著夫妻同心一體,幸福吉祥,跟現代的意思很相近。

隨著時代的發展,戒指不再只是愛情的象徵,它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古裝劇中,江湖門派或者王公貴族通常在食指上戴一枚象徵權利的指環,見指環如見其人。戴在拇指上的戒指叫"扳指",滿族八旗子弟在弱冠(古代指男子滿20歲,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之前都要在本旗弓房練習拉弓,拉弓時佩戴扳指可保護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對扳指十分重視。後來戒指演變成一種時髦的配飾品,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富商巨賈都喜歡佩戴。戒指也含有警戒之意,刻上戒菸戒酒戒色的字樣送給他人,寓意勸人戒菸戒酒戒色。也有人在戒指上刻自己的名字或者愛人的名字,象徵永結同心。

關於戒指來源的說法有四種,第一是野蠻說:即古代搶婚演變來的結果,指古代男子從別的部落搶來女子,會給她戴上枷鎖,防止跑掉。經過演變,枷鎖變成了婚戒,表示已經有另一半。第二是崇拜說:古代崇拜太陽,人們將玉石製成環狀,象徵太陽神,給人以溫暖,也象徵永恆的信念和真理。結婚時新郎戴金戒指,象徵太陽;新娘戴銀戒指,象徵皎潔的月亮。第三是統治者需要隨身帶著印章和權杖之類象徵身份地位的物品,人們覺得麻煩便用圓環代替。第四是上文介紹的禁忌說,是古代妃子佩戴以示戒色的標誌。

發展至今,戒指的佩戴方式也有了許多講究。戴在食指上表示想結婚(未婚),戴在中指表示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經訂婚或結婚,戴在小指上則表示單身或者不婚主義。不知哪位大神發明了"清熱解毒"的簡單記憶法:戒指分別戴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代表青(年)、熱(戀)、結(婚)、獨(身)。

戒指雖美,可不要隨意佩戴哦。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綜述:怎麼概述華夏五千年文明史?
    華夏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計算,中國合計約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歷史最久遠、文明最連貫的國家。那麼我們該如何概括和劃分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呢?陽光舊事錄通過綜合整理,劃分了如下四段歷史時期。
  • 從滿天星鬥到月朗星稀,上下五千年成了國人心中神聖的負擔
    國人對「上下五千年」似乎有一種執念,不證明華夏文明超過五千年誓不罷休,不承認一切認為華夏文明晚於西方的觀點。1、上下五千年的說法從何而來?上下五千年,「上下」是古今的意思,上下五千年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有說法來自義大利的一個傳教士衛匡國),但無論何時出現,其計算方法則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從三皇五帝算起。如果以黃帝紀年為準,黃帝元年為公元前2698年,那麼今年,公元2019年便是黃帝4716年。
  •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給大家列舉幾個歷史冷知識,看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名人軼事數不勝數,有些事情婦孺皆知,而有些事情則鮮有人知。今天小編給大家列舉幾個歷史冷知識,看你知道其中的幾個?簾聽政朝代最多的皇后是東晉褚蒜子。隋煬帝是歷史上相貌最出眾的皇帝。傳說中,隋煬帝是個大帥哥,史書中只是寥寥數筆帶過。《隋書煬帝傳》「美資儀,少聰慧」。還有就是,大兵壓境,大敵當前之際,隋煬帝曾多次攬鏡自視,嘆道:」吾之大好頭顱誰可取之「,想想看,那該是擁有多麼精緻出眾的面貌,才會如此自戀呢?大家都知道古埃及人把法老做成木乃伊,以求屍身不腐,獲得永生。
  • 中國上下五千年跳不出的「五大歷史定律」,更是人生的定律
    在人類千萬年的歷史中,人類總結出了許多的定律。這些定律宏觀可至宇宙,微觀可至蟻獸,同時,也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中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如太陽的東升西落一般,這些定律都是「自然」早已寫好的。這些定律的發展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例如西方世界的著名十大定律,其中令人耳熟能詳的有「墨菲定律」,「馬太效應」,「水桶定律」等等。它們在經濟,人文社會等各個方面,以及各行各業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到定律不得不提起哲學。世界各地的哲學受到歷史與文化的影響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中國的古典哲學在歷史上的建樹也讓人耳熟能詳。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核心所在
    東西方文化有很多共通之處,東方的先哲們觀察到了一種事物,沒有氣味,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但這種事物卻真實的存在於界之中,影響著世界之中所有事物的發展演化,古人將其稱之為「道」,現代的人們將其稱之為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人們對「道」進行研究,並逐漸總結出了可以獲得最優結果的「道」即「道德」。
  • 用氣候變化視角來「讀」上下五千年,結果讓人震驚了!
    那麼如果用氣候變化的視角來看五千年中華文明是怎樣的呢?▼◤河南省文化遺址分布圖@李開封等/2015注釋:裴李崗文化距今8500-7000年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前。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計算的?
    喜歡歷史的讀者,總會在歷史書中看到「公元前」、「公元後」的說法。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歷史書中所謂的「公元前」究竟是什麼意思?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究竟又是怎樣計算的?由於不清楚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這次將為大家科普這兩個歷史中常用名詞的真正含義。
  • 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一期 遠古時代
    老菸斗希望藉此節目,穿越五千年的悠悠華夏,沿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歷史脈絡,聆聽歷史的聲音,真實的再現一部慷慨激昂的歷史長歌,走進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還原一個個精彩的瞬間,感受那些塵封的故事和故事背後的人情百味。
  • 北京猿人:上下五千年,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之一
    北京猿人:上下五千年,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之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歷了近百年內憂外患的中國社會積貧積弱,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現了第一顆猿人頭骨,當時所有人立刻意識到了它意義非凡,甚至在場的攝影師激動到連發現者的頭部都沒有拍到。
  • 日本課本上為何寫中國只有70年歷史?卻稱自己歷史有幾千年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以來都是被世界人民普遍承認的。然而,在日本的課本上,他們居然赤裸裸地寫道,中國只有短短七十年的歷史!話說,另外的幾千年去哪兒了?日本人這樣寫,真的是忽視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嗎?還是說他們就喜歡篡改跟中國有關的歷史?原來,這與日本人的「特殊」的計算方式脫不了干係。
  • 中國人浪漫起來,能跨越五千年的時空
    在我看來,表白送花、求婚戴戒指、外國人的各種儀式和文化,更多是屬於情調、儀式感,很難歸為「浪漫」。在我心中,真正的「浪漫」是一種情懷,這種情懷富有詩意,充滿幻想,對未來飽含期待和追求。中國的神話傳說,正在一樣接一樣地走進中國人的現實,古人流傳的故事指引著後人自強不息,用科技跨越千年和古人把酒言歡,這才是真正的神話!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是這樣變化的
    一張《中國五千年氣溫變化曲線》圖,原來這個圖是在 1972年《考古學報》第1期上,83歲高齡的科學家竺可楨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的圖的基礎上重新繪製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做出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並開創了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歷史氣候研究中重量級的開山之作,在歷史氣候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學術意義。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杭州8月19日電 題: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記者馮源  引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國考古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創新
  • 珠子裡的故事和寓意,發展歷史,源遠流長
    佩戴串珠飾品,既美觀又有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受到人們的喜愛,並且成為一種文化時尚現象。其實,珠子裡的故事多多,她的起源和歷史,源遠流長。萬物皆有靈犀,我們了解一下珠子的發展歷史,有助於對串珠飾品的審美和佩戴。
  •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遠古神話
    中國華夏五千年歷史,最早追溯到遠古時期;遠古時期:遠古時代指的是距21世紀3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關於人類產生各國說法不一。究竟人類如何產生進化而來,無法考究。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考古學發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奧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人類從猿人進化而來,最早追溯到猿人群居一起生活,簡稱「原始人群」。
  • 一枚「鞋印」,推翻中華五千年歷史?專家:這塊化石有上億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在史書上記載的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也是根據近代的考古推測,但是在後來不斷有超過五千以前的遺蹟發現,這些證據在一步步的推翻中國只有五千年的這個歷史理論
  •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應接地氣:用"歷史"豐富國寶內涵
    但是必須看到,一直以來文化發展都呈現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相伴相生的規律。就像摩爾定律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永遠是快節奏、爆炸的信息,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能夠慢下來,多一些品味、感悟。隨著社會公眾理性的逐步增強,更多的人會去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深層次的養分,喧囂終會歸於平靜,像《國寶檔案》這樣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欄目的價值將獲得受眾更多的認可。
  • 中國最大歷史人物雕像,被當地人看作「保護神」,傳聞可以鎮颱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坎坷歷史更是讓我們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我國傑出的歷史人物眾多,他們通常在各自的領域裡有著突出的貢獻,後人通常為了紀念他們,都會建造關於英雄的雕像。我國廈門就有一座最大的中國歷史人物雕像,就是鼓浪嶼東部上面的鄭成功雕像。
  • 中國人類用火最早的遺蹟,元謀人?NO它在山西鮮為人知
    我們都知道中華上下歷史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處處有文化發源地、名勝古蹟、遺址…處於黃河流域的山西也不例外處處是文化發源地。有它的大院文化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汾河文化、關隘文化…還有不可缺少的人類文明發源地西侯度遺址、陶寺遺址、丁村遺址。
  • 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大陸漂移學說,蔡倫造紙
    大家好,我是張西玲,今天給大家說說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魏格納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發表了他的著作《大陸與海洋的起源》。在書中,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在書中指出:在大約3億年前,全球的大陸是一個整體,在它的周圍是遼闊的海洋。這個原始的大陸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太陽、月亮的引力以及其它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幾塊,漂移開來,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這種狀態,現在還在緩慢地發展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