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婚禮上,並沒有交換戒指這一儀式,但隨著西式婚禮在中國的普及,人們逐漸在婚禮上見識了交換戒指的儀式,自然而然地認為戒指是西方舶來品。其實,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戒指了,只是含義與現在稍有不同。
戒指最早出現於原始社會,被普遍稱為指環,是利用一些骨質或石質的東西打磨而成。由於最初人們在打獵時會使用弓箭,有時拉弓會傷到手指,帶上這種指環後便可以起到保護手指的作用。一個實用性的指環如何發展為現在表達愛情的信物呢?這便要從"戒"這個字說起了。
在古代,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按照規定,嬪妃在侍奉皇帝之前都要向女官登記,女官會給嬪妃發兩種指環,一種是金指環,另一種是銀指環。嬪妃們平時會帶銀指環,即將要侍奉皇帝的時候戴在左手上,侍奉完則戴在右手上。如果嬪妃因懷孕或者月事來臨不能侍奉皇帝,此時就要戴上金指環,女官依此了解嬪妃的狀態,便不會安排她侍寢。這個時候的戒指便有了"戒"的意思,亦是告訴嬪妃應該戒色,所以此時只有女子佩戴戒指。
在秦漢以前,戒指被稱為"約指"或者"驅環",具有兩種含義:一是約束之意,即古代宮廷對皇帝的約束;二是信約、婚約、定情等意思。在魏晉繁欽的《定情詩》中寫道: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這裡的約指便是指戒指,用銀子做成,以表達愛意。戒指在唐朝稱為"指環",在明朝才有今天"戒指"的稱謂。明朝的王圻在《三才圖會》中說道:"後漢孫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即今之戒指也。"文中的"漢"指漢代,說明在漢代戒指就發展成為一種獎賞,不只有女子佩戴。而"戒指"這一叫法就從明朝開始了。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少數民族的影響,戒指和婚姻產生了關係。《胡俗傳》中記載:始結婚姻,相然許者,便下金同心指環。"胡"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在其婚禮習俗中需將金戒指作為聘禮,此時的戒指便有同心環的意思,意味著夫妻同心一體,幸福吉祥,跟現代的意思很相近。
隨著時代的發展,戒指不再只是愛情的象徵,它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古裝劇中,江湖門派或者王公貴族通常在食指上戴一枚象徵權利的指環,見指環如見其人。戴在拇指上的戒指叫"扳指",滿族八旗子弟在弱冠(古代指男子滿20歲,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之前都要在本旗弓房練習拉弓,拉弓時佩戴扳指可保護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對扳指十分重視。後來戒指演變成一種時髦的配飾品,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富商巨賈都喜歡佩戴。戒指也含有警戒之意,刻上戒菸戒酒戒色的字樣送給他人,寓意勸人戒菸戒酒戒色。也有人在戒指上刻自己的名字或者愛人的名字,象徵永結同心。
關於戒指來源的說法有四種,第一是野蠻說:即古代搶婚演變來的結果,指古代男子從別的部落搶來女子,會給她戴上枷鎖,防止跑掉。經過演變,枷鎖變成了婚戒,表示已經有另一半。第二是崇拜說:古代崇拜太陽,人們將玉石製成環狀,象徵太陽神,給人以溫暖,也象徵永恆的信念和真理。結婚時新郎戴金戒指,象徵太陽;新娘戴銀戒指,象徵皎潔的月亮。第三是統治者需要隨身帶著印章和權杖之類象徵身份地位的物品,人們覺得麻煩便用圓環代替。第四是上文介紹的禁忌說,是古代妃子佩戴以示戒色的標誌。
發展至今,戒指的佩戴方式也有了許多講究。戴在食指上表示想結婚(未婚),戴在中指表示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經訂婚或結婚,戴在小指上則表示單身或者不婚主義。不知哪位大神發明了"清熱解毒"的簡單記憶法:戒指分別戴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代表青(年)、熱(戀)、結(婚)、獨(身)。
戒指雖美,可不要隨意佩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