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成亞洲最大風洞群 助研殲10宇宙飛船(圖)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殲十」在1.2米×1.2米風洞做試驗

   新型飛機、神舟飛船、高速列車等在研製過程中都離不開風洞的「千錘百鍊」。風洞,是一種產生人造氣流的管道,用於研究空氣流經物體所產生的氣動效應。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坐落著亞洲最大規模的風洞群。在這裡,記者有幸了解到我國的風洞事業,更有幸接觸到為我國風洞事業默默奉獻的氣動人。

   引領未來航空航天科技

   「十二五」以來,中心累計風洞運行20萬餘次,試驗成果直接服務於數十個重點裝備型號。目前,數十座風洞正同時運行,100餘項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在這裡全面鋪開,數十個關鍵氣動難題已取得歷史性突破......

   作為某新型飛機氣動關鍵技術研究與型號試驗任務的主要承研單位,中心承擔了絕大多數風洞試驗任務,為飛機選型和首次飛行試驗成功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我國某型火箭彈研製中,中心經過多輪設計和優化,設計出全面滿足總體指標要求的氣動布局方案,被總體單位採用。

   中心還在我國未來大飛機降噪、飛機防除冰等關鍵技術上進行試驗與數據挖掘,將不斷引領我國航空航天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一個國家的空氣動力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航空航天實力,影響著國民經濟建設水平。」空氣動力學家張涵信院士說。「目前,我國空氣動力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與最先進國家相比肩。」

   風雷精神

   「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聽著讓人振奮,可一路走來,並非易事。

   1960年代,中心初建風洞時,我國面臨的是與世界先進國家半個世紀的差距。沒有外援,沒有資料,有的只是科研工作者的堅韌毅力與聰明才智。那時的風洞設備都是要建在大山裡,許多科技人員白天和工程兵、民工一起開山破石,晚上在油燈下搞設計。他們邊摸索邊實踐,愈挫愈勇,攻下了一道道難關,自主建起了一座座風洞。

   「無私奉獻、不懈攀登」是那時氣動人的精神面貌。而這種精神面貌,也成為一代代氣動人傳承至今的「風雷精神」。

   「在事業與個人、事業與家庭面前,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往往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事業。他們深知,自己所做的事情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 中心副主任範召林這樣說。

   74歲的空氣動力專家劉政崇,如今已是滿頭銀髮。為了填補我國在結冰風洞領域的技術空白,他經常在風洞裡一站就是一上午。為了一個噴嘴設計,他甚至跑到生產廠家待了大半年。

   結冰風洞主任設計師肖斌,患有糖尿病,可他一天打三次胰島素,不肯離開戰鬥一線。

   「風雷精神」不只是口號,它是一種力量,滲透在每位風洞人的骨子裡,流淌在他們的血液裡。風洞人們擰成一股繩,火力全開,瞄準國家最迫切的戰略需求,向一座座科學高峰發起進攻。

  

  8米×6米風洞試驗段

   求賢若渴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接連上馬的各種重點型號,對風洞試驗的需求越來越重。

   「如此多的需求和如此重的任務,中心該如何應對?」記者有些擔心。

   「關鍵得靠人!」範召林不假思索的說。「目前我們的硬體設施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但對人才的需求永無止境。」

   幾年來,中心先後聘任11位首席專家,遴選28名科技領軍人才和35名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

   為補充新鮮血液,中心求賢若渴,僅去年一年就招收名牌大學博士生18名。

   剛來中心不久的魏東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為動員他來,70多歲的空氣動力專家樂嘉陵院士與他促膝長談,為其展示中心的科研能力和創業平臺,讓他堅定了留下的決心。

   把人招來是第一步,還要對他們進行積極培養。中心出臺了一系列加強35歲以下青年科技英才培養的措施辦法,明確規定新增科研項目40%以上要有35歲以下青年科技骨幹擔綱負責。

   中心的大膽放手,給這些年輕人提供了施展才能與積極創新的廣闊空間。

   1982年出生的胡華雨博士,剛來中心三年,就憑藉自己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被評為副研究員,正在空氣動力學基礎研究前沿一展身手。

   同年出生的風洞設計工程師符澄已來中心10年之久,他先後參與了中心多座主要風洞的設計,目前還在同時負責、參與設計包括全國院校、研究所在內的十餘座風洞項目。

   中心人事處處長楊曉昆說:「我國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和航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更好的機遇與平臺,他們趕上了我國空氣動力學爆炸式發展時代,將成長得更加迅速。我國的空氣動力事業,後繼有人!」(記者楊茹 宗兆盾)

相關焦點

  • 我國建亞洲最大風洞群 殲十梟龍曾進行試驗
    資料圖:利用NF-3全機低速風洞對「運-8」模型進行吹風試驗資料圖:汶川大地震後,中國某主力高速風洞中的國旗依舊高高飄揚亮相珠海航展的殲-10戰機新華網成都11月13日電(孫彥新、曾強)記者13日從中國空氣動力研究基地組建
  • 全球頂尖的風洞群,居然在我國境內,這才是殲20真正的「娘家」
    此外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船在正式升空前,也需要進行長達3萬小時左右。而作為後期之秀的中國,多年來也在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洞群。其中再四川綿陽境內就打造了一個頂尖風洞群,不僅能對動車進行測試,同時也能對殲-20等先進的戰機進行測試。風洞群設有低速風洞和高速風洞以及超高速設備,甚至還擁有模型飛機的飛行試驗測試設備。
  • 川西風洞群排名世界前列 可測試24倍聲速飛行器
    資料圖:用於高速風洞吹風用的模型本報成都11月13日電 周建君、記者趙波報導: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懸浮模型今天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基地低速風洞通過試驗鑑定。至此,該基地位於川西山區的亞洲最大風洞群已累計完成風洞試驗50餘萬次,獲得各級科技進步成果獎1403項,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手段齊備、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空氣動力試驗、研究和開發機構,其綜合試驗能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 走近亞洲最大風洞群 殲10在此做試驗
    「殲十」在1.2米×1.2米風洞做試驗 新型飛機、神舟飛船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坐落著亞洲最大規模的風洞群。在這裡,記者有幸了解到我國的風洞事業,更有幸接觸到為我國風洞事業默默奉獻的氣動人。 引領未來航空航天科技 「十二五」以來,中心累計風洞運行20萬餘次,試驗成果直接服務於數十個重點裝備型號。
  • 國產風洞群大顯身手!直接將DSI進氣道白菜化,三代機都能用得上
    文/山峰 殲20 強大的隱身能力很大一部分得益於DSI進氣道,這種進氣道只有經過先進風洞群的無數次試驗才能建立。而我國就有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風洞群,正是有了這些高精尖的設備,才有了國產五代機殲20,以及DSI進氣道技術。我國掌握這項技術後將其白菜化,甚至在一些三代機上都有應用。
  • 中國風洞實驗室
    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  位於川西山區,裝備有亞洲最大風洞群,累計完成風洞試驗50餘萬次,先後建成低速風洞和亞、跨、超和高超聲速風洞52座,擁有
  • 1997年12月21日 我國建成亞洲最大跨聲速風洞
    1997年12月21日 我國建成亞洲最大跨聲速風洞2017-12-21 08:19 來源: 科普中國 1997年12月21日1997年12月21日,我國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建成當時亞洲最大的跨聲速風洞,並成功進行了通氣試車。這標誌著我國擁有了世界級高速風洞,跨聲速空氣動力研究試驗能力更是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 近乎悲壯的拼搏:殲10超過1.5萬次的風洞之旅
    殲10飛天前,在風洞裡累計吹風超過1.5萬次     今年2月,從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殲10戰機因先進的性能和多項自主創新技術,一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空工業的最大突破。
  • 中國風洞:亞洲規模最大 部分世界最強
    在學術界,風洞被喻為「飛行器的搖籃」,流傳著「有什麼樣的風洞,才能有什麼樣的飛機、飛船、火箭、飛彈」的說法。不過7年前的汶川地震給深處震區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發展中心(氣動中心)造成損失,那麼重建工作現在如何?我國的風洞水平處於世界何種行列?科技日報近日造訪氣動中心,發回了前方報導。
  • 荔枝軍事:四川在中國戰略地位如何?看看中科院就知道
    2016年,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該院官方稱:要在本世紀內升起中國的「人造太陽」,這拍胸脯打包票的架勢,筆者都不得不信,如果我們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率先突破並廣泛應用,什麼南海,什麼島鏈,什麼中國世界第一,統統都不是問題。
  • 中國超級風洞完成測試,空氣動力技術突破,六代機問世指日可待
    ,據媒體報導,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研發的FL-62風洞在瀋北新區的測試場完成了主壓縮機最大轉速測試。FL-62風洞是中國第一座大型連續式跨風速風洞,它的成功測試意味著中國在大型風洞上實現了跨越。有消息稱,該風洞容積約17000立方米,重達6620噸,研發難度不亞於研發飛機。在技術特點上,其可以更換多個試驗段。該風洞未來將服務於新機測試等領域,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未來在第六代戰機上,會多一個強力幫手。
  • 一張風洞圖片折射出的中國航空強大實力
    大家應該能猜出,這是一張風洞的圖片,圖中的某款飛機縮比模型正在進行吹風試驗。細看這架飛機模型,大概是我國新研製的L15高級教練機。不過圖中的亮點不在於這架飛機模型,而是背後的那幾個字:FL-60風洞。筆者查閱了一下資料,得知這個風洞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這也是航空工業唯一的空氣動力專業研究機構,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成長與發展,參與了幾乎所有重點飛機型號的研製工作(殲-10戰鬥機、AG600水陸兩棲飛機、C919大型客機等)、培養了大批投身航空事業的專業人才,被評為「航空工業重大貢獻單位」。
  • 鑄就殲-20超越基石,超級計算機立大功
    先進的風洞設施是先進戰機的搖籃,航空工業集團空氣動力研究院是我國主要風洞試驗基地之一,是殲-10戰鬥機、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C-919大型客機等項目的氣動試驗主力單位。數天前航空工業氣動院迎來了成立65周年紀念日,當天他們公布了一大批罕見的風洞試驗照片。
  • 殲20變身霸天虎和外星飛船!成美國電影中全新的中國元素
    遙想10年前的今天,伴隨殲20原型機在黃田壩機場一飛沖天,十幾億國人都被瞬間感動震撼。作為新時代解放軍最具標誌性的精銳武器之一,殲20不但讓中國有資格躋身五代機俱樂部,而且在打破美國在此領域壟斷的同時,甚至也成為一種足以改變大戰略的特殊武器。
  • ...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為啥有這些稱呼?
    作者:席亞洲來源:瞭望智庫(zhczyj)1從無到有我國的航空工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最初是以裝備的定型、出廠日期或者驗收通過的年代來命名飛機。比如現在的殲-5,它作為我國生產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於1956年7月試飛成功,被命名為56式戰鬥機。殲-6是1959年9月試飛成功,被命名為59式戰鬥機,等等。
  • 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將殲20尺寸全曝光了
    從圖上基本可以判斷出殲20戰機尺寸參數,這在以前都算洩密,如今高清圖滿天飛,可以說空軍對自己裝備的充滿自信。殲-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第四代多用途雙座雙發殲擊轟炸機,被稱為是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該機外形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殲-16具有對空對地攻擊能力。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識別目標的相關信息。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北約對中國方面的態度,也不是很友好。中國自主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殲-10的北約代號就是「螢火蟲」,帶有很明顯的貶義色彩和嘲諷意味。我們國家擊敵的利器殲10系列戰機,幾款性能都十分優越,任何一款戰機放在地球上都有很重的位置,擊敵力度快、準、狠。關於殲10 ,「猛龍」是最符合它的氣質,看來北約還是沒有打聽清楚「猛龍」的威力。
  • 美稱中國2020年前將建成世界上最強大空軍(圖)
    中國殲-10戰鬥機空中加油網友製作的殲15艦載機空中編隊CG圖中國未來近空間可重複使用飛行器設想圖美稱中國2020年前將建成世界上最強大空軍 現役戰機1/3為四代機據美國空軍力量雜誌8月刊文章稱6月19日,其對亞洲協會表示,中國言行之間的「差距」很大,致使其他從對中國軍事建設目的感到「十分好奇轉為深切擔憂。」對此,文章表示,穆倫的言論很不尋常,他很少公開提到中國實力增長的威脅。事實上,在中國加緊軍力建設時,華盛頓的反應仍有些不冷不熱,這主要是因為第二個且更重要的「中國差距」的存在。
  • 殲20後繼有人,疑似國產第六代戰機風洞測試系統獲突破
    近日,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就在自己的官方平臺上發布了一條「重量級」消息——《國之重器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航空工業FL-62風洞主壓縮機最大轉速試車順利完成》。至於那些5倍音速以上的高超音速風洞,光是一根噴管就值幾百萬元,堪稱「一根管子一套房」,而這樣的風洞往往需要同時配備N多根噴管……國產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