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1日
1997年12月21日,我國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建成當時亞洲最大的跨聲速風洞,並成功進行了通氣試車。這標誌著我國擁有了世界級高速風洞,跨聲速空氣動力研究試驗能力更是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跨聲速空氣動力研究是航空航天飛行器研製中最複雜、最困難的問題之一。由於這種風洞技術性能要求高、建造難度大,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掌握了設計和製造大型跨聲速風洞的技術。從1965年開始,我國開始研製大型跨聲速風洞,1984年,建成了1.2米半回流引射式跨聲速風洞。但是,在多年的使用以來,這座試驗段尺寸最大為1.2米的跨聲速風洞無法進行先進的航空、太空飛行器高逼真度氣動外形模擬試驗。而且大型運輸機、民航客機甚至只能做一個尾段模型的試驗,許多試驗受到很大的技術限制。因此,我國決定建設這座2.4米x2.4米的增壓回流引射式跨聲速風洞。
在建造過程中,為了確保風洞新方案不至於出現顛覆性錯誤,根據國內外的經驗,我國在1990年開始設計、建造一座十比一的小型引導風洞,以對2.4米風洞的新方案和重要技術參數進行模擬研究。1990年12月,引導風洞建成並一次試車成功。在此之後,經過600多次試驗,有力地證明了2.4米跨聲速風洞採用暫衝式、引射式新方案的可行性,為氣動布局和結構方案的優化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新建成的這座跨聲速風洞主體結構長66米,寬33米,試驗段截面2.4米×2.4米,是當時亞洲最大的跨聲速風洞。風洞總體性能先進,而且還採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測控系統更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之後,可以使得飛行器實驗結果更加真實可靠,模擬狀態更接近真實飛行條件,試驗結果更加真實可靠,為我國武器裝備研製和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
隨著這一風洞的建設,我國陸續建成了低速風洞、跨聲速風洞、超聲速風洞、激波風洞、低密度風洞等各種類型風洞42座,形成了規模大、種類齊全的風洞群,為我國在21世紀實現航空航天事業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 科技名家·裡程碑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