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悲壯的拼搏:殲10超過1.5萬次的風洞之旅

2020-11-27 華夏經緯
    殲10飛天前,在風洞裡累計吹風超過1.5萬次

    今年2月,從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殲10戰機因先進的性能和多項自主創新技術,一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空工業的最大突破。

    喜訊打破了風洞群的平靜

    在群山環抱的風洞群裡,一大批科研官兵正在頂著料峭的春寒進行又一場攻關。他們歡呼雀躍,盡情抒發著心中的激動。嘈雜的人群中,有人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淚花。

    是啊,這是一次多麼漫長的等待、一場多麼艱辛的跋涉啊!20年,對於他們中間的多數人而言,早已是青絲變華發,就連那個時候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現在都已經成長為知名專家。

    的確,殲10匯聚了他們太多的牽掛,包涵了他們太多的付出和奉獻。在風洞裡,他們揮灑汗水和智慧,都只為了同一個心願——讓殲10早日上天。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空氣動力研究基地完成殲10飛機氣動試驗100多項,累計吹風超過1.5萬次,解決了事關飛機總體布局、起降性能、操縱性、機動性、安全性等諸多技術難題,為飛機研製提供了大量科學準確的氣動試驗數據,為戰鷹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任何先進的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裡拿到「準生證」

    飛機在高速飛行過程中,受到四周強烈的氣流影響。只有掌握了氣流作用規律,才能科學謀劃飛機總體布局設計,從根本上確保飛行安全。

    風洞是開展空氣動力學試驗研究的基礎設施。任何一種飛行器上天之前,都要在風洞中經受一番「歷練」。這是現代飛機、飛彈、火箭等武器研製、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研究領域,風洞試驗作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平高低與一個國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弱緊密相連。

    新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航空航天事業時,風洞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當發達國家擁有了高性能的飛機時,中國自己研製的飛機只有花大把外匯,拿到別國的風洞去做試驗,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今天,伴隨著殲10戰機從風洞群裡一飛沖天,中國人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任何先進的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裡拿到「準生證」。

    攻克捕獲軌跡技術整整用了10年

    20年來,幾代風洞人懷著對國防科研事業的赤誠熱愛,前赴後繼,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殲10飛機的氣動力試驗研究任務。

    研製伊始,在我國最大的跨超聲速風洞內,王發祥就圍繞殲10飛機研製著手開展了高速飛行狀態下的投彈分離試驗,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捕獲軌跡試驗技術。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王發祥帶領課題組攻克這一重大技術難題,整整用了10年時間。

    這是一場近乎悲壯的拼搏。

    其間,他們屢遭挫折,有技術的,也有非技術的因素。終於,在合力攻關8年之後,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但他們心裡清楚,這是最艱難最關鍵的時刻,每向前走一小步都越來越艱難,前進的道路隨時面臨被堵死的危險。

    那是一段挑戰極限的時間。

    課題組的每一個人都差那麼一點點就倒下去了。一名課題組成員痔瘡犯了,大把大把地吃消炎藥也不管用,疼得腰都直不起來。沒辦法,大男人只好學女人,在內褲裡塞一疊衛生紙去上班,直到上廁所被人發現當作笑話傳出來,其他人才知道。

    這種精神感動了協作單位的科研人員。他們和課題組一道,拼了。一名50多歲的女同志在風洞裡安裝試驗設備時,腳上一下扎進了一根七八十釐米長的鐵釘,可說什麼也不休息,讓王發祥從門診部借輛輪椅,每天被推著到風洞現場。一位姓黃的老工程師心臟不好,在風洞裡蹲一天,一出來就坐在風洞口半天不敢動……

    挺住就是勝利。10年的拼搏換來的是一場巨大的成功。他們建立的捕獲軌跡試驗技術徹底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大大提高了飛機作戰能力。(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劉軍 曾強 於傑)

相關焦點

  • F-22現身國產風洞?鑄就殲-20超越基石,超級計算機立大功
    先進的風洞設施是先進戰機的搖籃,航空工業集團空氣動力研究院是我國主要風洞試驗基地之一,是殲-10戰鬥機、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C-919大型客機等項目的氣動試驗主力單位。數天前航空工業氣動院迎來了成立65周年紀念日,當天他們公布了一大批罕見的風洞試驗照片。
  • 中國風洞實驗室
    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  位於川西山區,裝備有亞洲最大風洞群,累計完成風洞試驗50餘萬次,先後建成低速風洞和亞、跨、超和高超聲速風洞52座,擁有
  • 殲20後繼有人,疑似國產第六代戰機風洞測試系統獲突破
    )、亞音速風洞(風速不超過0.7倍音速)、跨音速風洞(風速0.8~1.3倍音速)、超音速風洞(風速1.4~5倍音速)和高超音速風洞(風速5倍音速以上)。至於那些5倍音速以上的高超音速風洞,光是一根噴管就值幾百萬元,堪稱「一根管子一套房」,而這樣的風洞往往需要同時配備N多根噴管……國產殲
  • 我國最新超級風洞FL-62風洞再傳好消息
    自氣動院2月10日復工以來,FL-62風洞建設項目工作紮實推進,現已全面進入現場聯合調試階段,各項細節調整工作如期進行,預計能夠按期完成年度建設任務。想必離正式交付使用已經不遠了。 就拿美國的F-22「猛禽」戰鬥機來說,它的研製就歷經了10年的風洞試驗過程,它的23種模型先後在15座不同類型的風洞進行了75項、合計約4.4萬小時的高低速風洞試驗,才最終確定了F-22「猛禽」戰鬥機最優的氣動外形,為它贏得了「最強戰機」的稱號。
  • 盤點: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據統計,米格-15戰鬥機各型機總產量超過16500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中國曾在抗美援朝時期從蘇聯引進大批米格15戰機。殲-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 殲-5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截擊空戰。
  • 全球頂尖的風洞群,居然在我國境內,這才是殲20真正的「娘家」
    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美國風洞了,能將整架戰機和放入風洞中進行檢測。之所以要進行這項測試,完全是為了測試戰機和動車的阻力係數,比如說F-22的阻力只有0.034,可以說已經達到全球一流的水平了。此外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船在正式升空前,也需要進行長達3萬小時左右。
  • 僅飛了8年就退役,首架殲20歷經無數磨鍊,機體壽命達到極限
    遙想當初我國的五代戰機殲-20立項之時,可是沒少遭受西方發達國家的質疑,甚至連俄羅斯專家都有說過,沒有俄羅斯航發的幫助中國是沒法造出殲20的。可是很快打臉就來了。中國不僅將五代機殲20研發出來了,還趕在俄羅斯之前成功服役,並且列裝於中國空軍編隊中。
  • FL62風洞的出現,能否為六代機研發搶佔先機?實現彎道超車
    風洞一直被譽為飛行器的搖籃,通過管道設備產生氣流,採用人工方式產生並控制氣流,模擬氣體流動情況,將固定好的模型或實物在完全封閉的管道空間內進行反覆吹風。從殲-10、殲-20和「神舟」系列飛船,再到磁懸浮列車;從摩天大樓到跨海大橋,都進行過此類試驗。目前我國擁有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其中自主研製的JF12是世界先進的激波風洞。以獨創的反向爆轟驅動方法為核心,克服自由活塞驅動技術的弱點,可模擬5到9倍聲速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風速最高可達9馬赫。在這個速度下,從北京到紐約僅需要兩小時,被國外稱為「中國巨龍」。
  • 飛行家——臨雲行記者娛樂風洞體驗之旅
    娛樂風洞是實現人類自由飛翔夢想的一種體育設施;是一種適合絕大多數人參與的集娛樂、體育一體的新型大眾娛樂項目,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它能夠給人提供極限運動的刺激感。它是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改良的垂直式風洞,利用豎直方向的氣流平衡人體重力達到飛翔的目的,可以給以給人們帶來高科技與娛樂的雙重享受。
  • 一張風洞圖片折射出的中國航空強大實力
    筆者查閱了一下資料,得知這個風洞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這也是航空工業唯一的空氣動力專業研究機構,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成長與發展,參與了幾乎所有重點飛機型號的研製工作(殲-10戰鬥機、AG600水陸兩棲飛機、C919大型客機等)、培養了大批投身航空事業的專業人才,被評為「航空工業重大貢獻單位」。
  • 殲20升力係數世界第一,氣動布局的先進程度超乎想像
    其升力係數不小於2.1-2.2,世界第一。而在同等設計水平時,鴨式布局的阻力係數比常規布局小10%左右,同時殲20機身長細比較大,截面積較小,也利於減阻。從宋文驄院士的相關論文中,利用所給相關參數推算其升阻特性,結果類似。常規布局的F22公開升力係數為約1.7,超聲速巡航零升阻力係數約0.035:我國曾用高精度(測繪仿製)縮比模型進行風洞試驗,所測數據近似。
  • 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試驗史話
    此外,還包括亞洲首座大型結冰風洞、首次在2.4米風洞建立了工程實用的虛擬飛行試驗平臺、首次發現了漩渦破裂區域存在多螺旋結構等。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為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殲10」「梟龍」戰機和「神舟」系列飛船,到磁懸浮、「和諧號」高速列車;從高達300多米的東方明珠塔,到橫跨30多公里海面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都在這裡進行過風洞試驗。
  • 殲20升力係數2.0,鴨翼為何蘊含如此黑科技?都怪F22太能吹
    這個專利不僅因為殲20外形的原創性和獨特性,更因為它給飛機性能帶來巨大的提升,比如殲20的升力係數為此達到2.0,也有人說是2.1到2.2之間。殲20升力係數2.0可能有人不知道升力係數2.0是什麼概念,拿美軍的F22對比一下,據我們的風洞試驗結果測算,F22的升力係數只有1.7,也有人說是1.5,總之是遠遠不如殲20。升力係數越大,意味著飛機阻力越小,越好飛。
  • 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試驗史話
    1900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建造了一個風洞,截面40.6釐米×40.6釐米,長1.8米,氣流速度40-56.3千米/小時。為他們成功地進行世界上第一次動力飛行奠定了基礎。1901年,萊特兄弟又建造了一個風速12米/秒的風洞,繼續為他們的飛機進行有關的實驗測試。  我國建造風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
  • 霹靂10E成就殲20近距格鬥之王!總師讚不絕口
    都說能拍出好看照片的戰機都是好飛機,確實對於很多相對外行的軍迷朋友而言,殲20的渦流照片確實震撼,但內行人卻深知這樣的渦流出現代表著什麼才是真正的震撼,渦流的發生代表著本身氣動力完美呈現,而如何利用好它帶來的潛在好處渦升力則是問題的關鍵,很顯然我們的殲20在吹風洞時真不是蓋的,這樣的多翼面聯動提升戰機的自主升力好處看得見
  • 殲10研製為什麼能獲得成功
    至於前段時間網絡盛傳殲10B通過更換複合材料,結構減重達到1噸以上的消息,這僅僅是個轉發五百萬次也不用承擔責任的謠言。對於殲10這樣空重在8.5-9噸的三代機來說,其中機體結構重量只佔2.8噸左右。即使是減重1噸,也意味著結構重量至少減輕1/3以上,結構重量係數下降8%以上,不到24%;哪怕是F-22的結構重量係數也僅達到27.8%。
  • 面對外國專家質疑,殲10首飛試飛員曾飛了44次「眼鏡蛇機動」
    曾任空軍某試飛大隊大隊長的雷強,是殲-7C/D/E飛機的首飛小組成員,飛行過國內外22個機型,試飛了交付部隊的戰機200餘架,培訓外國飛行員60餘名,累計飛行有人機3500小時、無人機2000小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次、一等獎3次。
  • ...建立強大的空中威懾力量——記研製殲—7E系列戰鬥機的西工大群體
    西工大新聞網5月21日電(王正平 徐澄)200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上,八一飛行表演機殲—7E型飛機同由中國自行研製的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組成9架機的第一梯隊——歷時5年半、廠校合作研製的殲一7E型飛機經試飛鑑定全面達到和超過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批准的戰技指標,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第51次會議正式批准該機設計定型。
  • 四代半戰機的終極之作:殲10C之後,可能不會有殲10D了
    關於國產殲10系列戰鬥機繼續改進的問題可能,國內網絡一直有說法認為,在殲10C之後,殲10系列戰鬥機還存在一個殲10D項目,殲10D將會是殲10C型戰鬥機的進一步改進型。不算雙座設計的殲10S,殲10系列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就有兩次,分別誕生了殲10B型和殲10C型。以殲10C型為標誌,殲10系列戰鬥機基本完全成熟,基本完全達到國際四代半戰鬥機的標準。而如今狀態的殲10戰鬥機,也就是最新的殲10C,想要繼續改進再創輝煌,其實也很困難,殲10C基本上已經改無可改,除了發動機。
  • FL-62風洞成功完成測試,為第六代戰機的研製創造條件
    殲-20可以說是我國的國之重器之一,在殲-20服役之後,大多數人把焦點放在了第六代戰機上面,在國際上來說,其他各國都已經開展對第六代戰機的預研了。根據報導顯示,FL-62風洞是我國的第一座大型連續式跨風速風洞,並且在國際上也是國際最先進的連續式跨聲速風洞之一,它的出現實現了我國大尺寸風洞暫衝式向連續式的一個跨越。當我們提及起這個龐然大物的時候,它的一些列的研製是真的不亞於一架飛機型號,除了用於航天的領域,它還廣泛的應用在能源、建築、環保以及交通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