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中華 |
您所在的位置:旅遊頻道>>圖遊天下>>感悟隨想 |
恆河邊聖城-瓦拉納西 |
12月26日19:52:49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
在印度,瓦拉納西猶如耶路撒冷一樣,是印度教徒的心中聖地,他們人生的四大樂趣——「住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恆河水、敬溼婆神」有3個都要在瓦拉納西實現。中國唐朝高僧玄奘當年曆經千辛萬苦,最終要到的極樂西天指的就是瓦拉納西。 聖城不守人間規矩 記者對瓦拉納西的第一印象就是,聖城大概不重視人間的規矩。朝聖者走近這裡時,似乎逐漸喪失了記憶,不知道是該遵守人的規矩還是神的暗喻。好在朝聖者都有極強的承受力和適應力,他們在混亂不堪的街道上很快就掌握了八仙過海的本領,只是苦了記者這個無神論者。四周的垃圾腥臭撲鼻,街道兩旁的建築似乎要倒塌一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瓦拉納西如同一個巨大的蜂窩,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捅落到泥潭中,所有工蜂都因為蜂窩的突然挪位而變得沒有目的,顯得更加忙碌。 瓦拉納西是恆河中遊的古老聖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中國高僧玄奘到訪這裡時,看到這裡「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奇怪的是,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古城沒有保留下任何古蹟,就連兩百年歷史以上的建築也蹤跡難覓。眼前的神廟都是用水泥和紅磚堆積起來的,頂多也就百八十年的歷史,所以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當年來這裡講學時,幽默地稱這座城市「比歷史古老,比傳統古老,甚至比傳說還要古老。它看起來比所有這一切加起來還要老上兩倍多」。 自我清潔的恆河 瓦拉納西的衰落源於宗教衝突和戰爭。公元11世紀時,莫臥兒王朝開國皇帝巴貝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大肆破壞了恆河流域的印度教神廟,極力推行伊斯蘭教。 雖然後來的幾位穆斯林皇帝對不同宗教採取了寬容態度,但是莫臥兒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奧朗澤布卻是一位極端的伊斯蘭教徒。他下令拆毀了大批印度神廟,並用其材料改建為清真寺。瓦拉納西的古老神廟從此就消失了,而印度教神話和恆河水依然把自己的精神輸送給了這座聖城,這座城市就像一個僵直的老者,被一股精氣神提著,兩眼放光。儘管衰朽不堪,卻一點頹然倒下的跡象也沒有。 瓦拉納西位於印度北方邦境內,是印度最古老的城市,相傳是由印度教中主管生死的溼婆大神所建,信奉印度教的人們相信溼婆常在這裡的恆河邊上巡視,凡在這裡死亡並火化的,均可免受輪迴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所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教徒從四面八方趕到瓦拉納西。只是眼前的場面讓記者覺得有點難受。道路兩旁的算命者時刻要盤查你的命運,你還不得不提防小偷和各種騙子。記者感覺自己更像一個地下工作者。好不容易掙脫了各種糾纏,恆河裡的場面也讓人不輕鬆。河裡不僅有祈禱的教徒,也有洗浴的水牛、祭祀的香火,河畔還有隆重的焚屍場。沒有被燒成灰的屍體被拋入河中,各種汙物在河水中時隱時現。從常識上看,恆河很難說得上衛生,但這並不影響恆河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地位,相反卻強化了他們的信仰。望著附近焚燒屍體的嫋嫋青煙,想到自己也會化成這種無形的東西,難免會對人生幻滅留下感嘆。這使得他們愈加虔誠起來,他們希望能洗淨宿世的罪業,讓自己的靈魂平安進入生命的輪迴。 印度教徒相信恆河能夠自我清潔,認為世界上只有恆河水不會滋生出傳染病菌,所以他們放心地飲用這裡的恆河水,並且用容器把水帶回家裡,以便在一些隆重日子噴灑在自己身上。由於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來世,以至於忽略了現世的周圍環境,瓦拉納西在記者看來頗有點像一件神聖,但不那麼華麗的破舊袈裟。 誕生第一批佛教徒 瓦拉納西的所有廟宇群都集中在恆河西側,東側則沒有任何建築。當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時,整個河面一片橘黃,恆河日出也就成了這裡的一大景觀。站在河邊,闊大的恆河確實能給人思考的空間。玄奘讚嘆恆河「水色滄浪,波濤浩瀚」。一些嚴格苦修的聖徒在這裡冥想數月甚至數年,以期感悟到生命的真諦。記者接受的教育當然是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個,但是看著這些苦思冥想的人們,也不禁覺得,這种放棄物質欲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確實讓人有靈魂上的震動。當年釋迦牟尼不就是以這種方式苦思冥想的嗎?釋迦牟尼來到這裡時,河邊的沐浴景觀與現在應該沒有太大差別,他冥想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於是在瓦拉納西西郊的鹿野苑開始了法輪初轉。這條河流畢竟給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所以他總是將解脫無明束縛的境界——涅,比喻為渡河、行船或者抵達彼岸等。 由於鹿野苑的緣故,瓦拉納西也是佛家弟子嚮往的聖地。實際上,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批信眾也出現在瓦拉納西。佛陀在鹿野苑生活期間,一位厭倦了奢華生活的富家子弟耶舍(Yasa)來到了這裡,他向親朋好友推介佛陀的觀點,勸說他們歸依了佛門,於是人世間出現了第一批佛教信眾。雖然佛教受到了印度帝王如阿育王的扶持,但是始終沒有在印度民眾中紮下根。相反,3000多年來,印度教卻一直在恆河岸邊徘徊,仿佛一個憂鬱的思想者始終佇立在河畔,沒有任何衰老的跡象。 |
我要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