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Oncology:科學家鑑別出惡性腦瘤的新型分子標記

2020-11-30 生物谷

圖片摘自:ispn.guide

2016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腦膜瘤(Meningiomas)是一種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瘤,其包含了十幾個亞型,這些亞型中有些腦膜瘤是良性的,而有些卻具有高侵襲性;杆狀腦膜瘤就是其中一種高度侵襲性的腦膜瘤,其復發率和致死性較高,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Onc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和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腦癌中鑑別出了特殊的遺傳突變,這些遺傳突變或許就能夠幫助研究者從良性的腦瘤中區分出杆狀腦膜瘤,相關研究為研究者進行後期的臨床治療決策至關重要。

病理學家Sandro Santagata表示,我們的工作對於有效治療腦膜瘤患者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本文研究不僅能夠影響臨床上對患者的管理,而且還希望招募更多患者進行後期深入的臨床試驗;目前研究者急需開發出腦膜瘤的新型療法,同時基於對腫瘤遺傳特性的分析來確定腦膜瘤的惡性程度對於後期開展更多臨床試驗以及精準化的療法非常重要。

研究者表示,在顯微鏡下兩種類型的腦膜瘤看起來非常相似,但這兩種腫瘤實際上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臨床治療過程,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鑑別出相關的特性來幫助預測哪種類型的腫瘤需要密切關注以及開發相應療法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研究者根據物理表現和特性來對杆狀腦膜瘤進行分類,但對於病理學家而言這些難以理解的腫瘤往往很難被準確分類;因此,為了尋找一種特殊的分子圖譜來幫助鑑別杆狀腦膜瘤,研究人員就對來自14種腦膜瘤中的560個癌症相關基因進行測序分析,在一份樣本中,研究者發現BAP1基因的突變或許同杆狀腦膜瘤的物理特性存在一定關聯。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現,攜帶遺傳性BAP1基因突變的人們往往更易於出現腫瘤易感性症候群,即患者患多種類型癌症的風險會增加,但原發性腦瘤或許和這種症候群並無關聯。隨後研究人員對47名杆狀腦膜瘤患者機體的樣本以及另外265份其它亞型和疾病的腦膜瘤樣本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非杆狀腦膜瘤中沒有一種會出現BAP1基因的缺失;然而,在47名杆狀腦膜瘤患者中有5名患者都出現了BAP1基因的突變或缺失,同時這些患者的預後也較差。在攜帶完整BAP1基因的患者中,患者疾病進展的平均時間為116個月,但對於BAP1突變的患者而言,疾病進展期僅為26個月。

利用免疫組化技術就能夠對BAP1基因的存在和缺失進行檢測,同時這種方法也能夠用來對來自葡萄膜黑素瘤及間皮瘤的樣本進行常規檢測。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中所研究的杆狀腦膜瘤患者的數量較少,後期我們還需要招募更多患者來進行大型臨床試驗來確定在杆狀腦膜瘤患者中BAP1基因的流行程度,並且評估檢測結果對於患者臨床護理的影響;然而本文研究表明,對患者家族史進行仔細評估對於後期杆狀腦膜瘤患者及BAP1基因陰性的患者的治療或許非常關鍵。

最後研究者Santagata說道,對杆狀腦膜瘤患者機體中BAP1基因的檢測非常常規而且成本較低,同時這種檢測還能夠改變患者的臨床治療護理過程,當然還能夠避免對那些不需要進行深入治療的患者進行的過度治療;我們希望本文研究工作對於深入剖析杆狀腦膜瘤的發病機制以及開發新型的靶向性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Germline and somatic BAP1 mutations in high-grade rhabdoid meningiomas

Ganesh M. Shankar1, Malak Abedalthagafi1, Rachael A. Vaubel, Parker H. Merrill, Naema Nayyar, Corey M. Gill, Ryan Brewster, Wenya Linda Bi, Pankaj K. Agarwalla, Aaron R. Thorner, David A. Reardon, Ossama Al-Mefty, Patrick Y. Wen, Brian M. Alexander, Paul van Hummelen, Tracy T. Batchelor, Keith L. Ligon, Azra H. Ligon, Matthew Meyerson, Ian F. Dunn, Rameen Beroukhim, David N. Louis, Arie Perry, Scott L. Carter, Caterina Giannini, William T. Curry Jr, Daniel P. Cahill2, Frederick G. Barker II2, Priscilla K. Brastianos2 and Sandro Santagata2

相關焦點

  • 中藥材真偽鑑別新方法—— DNA分子標記鑑別技術
    隨著各種先進儀器以及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各種新的鑑別方法亦紛紛推出,如紅外光譜鑑別、化學指紋圖譜鑑別以及DNA分子標記鑑別等,中藥材鑑別領域顯示出了蓬勃的生機。,同時,在多基源品種的鑑別及道地藥材鑑別中也嶄露頭角,顯示出了巨大的前景。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
  • 生物正交標籤技術鑑別出新型記憶分子
    2014年9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Protocols和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鑑別人類機體蛋白質產生的新方法
  • BMC Med Genet:科學家鑑別出新型肉瘤風險基因
    2019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MC Medical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Harry Perkins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新基因或在肉瘤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骨骼、肌肉和結締組織癌症等。
  • 科學家發現HIV免於被宿主免疫系統攻擊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HIV或能攔截宿主細胞中的一種小分子來保護自身免於被宿主免疫系統所破壞,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鑑別出新型抗病毒療法靶點來開發新型策略抵禦HIV的感染,同時研究人員也希望能夠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測定新型藥物對病毒衣殼的靶向作用效率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是由一種名為HMCES的蛋白質所開啟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鑑別出的200多種蛋白質家族的一種,這些蛋白質屬於特殊分子機器的一員,其能在細胞分裂時幫助DNA進行複製。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 科學家鑑別出病毒複製的關鍵過程
    病毒是一類能夠通過感染機體細胞從而誘發疾病的胞內寄生微生物,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揭示了常見病毒如何攔截宿主細胞蛋白,並在病毒釋放之前幫助新型病毒組裝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有望增加科學家們對機體病毒複製過程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開發出克制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
  • 美國開發出新型螢光標記工具Spinach
    1962年科學家們首先在水母體內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GFP),從那以後,這種神奇的蛋白質成為生物學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綠色螢光蛋白的幫助下,研究人員不僅能夠成像觀測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動態,還可以檢測細胞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酶活性,標記細胞或分子亞群,實現複雜的動力學時空分析。
  • Sci Adv:科學家鑑別出營養有效性和胚胎生長發育之間的分子關聯
    2019年3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卵細胞和精子的結合開啟了一個複雜的細胞分裂過程,最終就會產生一個新的生命體,實際上,所有的機體細胞都來自胚胎幹細胞,其必須以一種可控的精確方式分裂,從而在胚胎中產生合適的器官和組織,然而目前科學界所知道的現象包括幹細胞如何在不失控的情況下設法控制這種加速的分裂過程,比如在腫瘤細胞中發生的事件,同時還包括細胞的分裂速度如何適應能量和分子供應
  • 【華智技術貼】分子標記技術及育種應用(中):基於PCR技術的第二代分子標記
    SSR標記的基本原理是在重複序列兩端的外圍設計引物,通過PCR反應擴增包括微衛星的片段,由於核心序列串聯重複數目不同,因而能夠用PCR的方法擴增出不同長度的PCR產物,將擴增產物進行凝膠電泳,根據擴增片段的大小確定基因型。SSR具有以下一些優點:(l)一般檢測到的是一個單一的多等位基因位點;⑵微衛星呈共顯性遺傳,故可鑑別雜合子和純合子;⑶所需DNA量少。
  • BBRC:科學家鑑別出結直腸癌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2019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特殊蛋白或能參與細胞增殖及新血管的發育,該蛋白或能作為一種新型的標誌物來幫助進行結直腸癌的早期檢測。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細胞滲透性多肽嵌合物來促進機體傷口...
    2018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年來,細胞穿透肽作為藥物運輸載體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其或能幫助開發新型治療性製劑或化妝品,通常情況下,分子量大於500Da的化合物幾乎都無法穿過生物膜,在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將一種促進傷口癒合的序列與細胞滲透肽類共價結合,來改善藥物在細胞膜中的運輸效率,在細胞內化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細胞所攝入的新型肽類能夠共軛進入角蛋白細胞中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糖螢光分子探針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 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硫化氫可廣泛參與調控機體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被認為是繼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後第三種重要的氣體信號分子。應用分子內電荷轉移(ICT)機制製備了含疊氮基、螢光淬滅的半乳糖萘醯亞胺探針,進而通過硫化氫對疊氮基團的還原特異性阻斷ICT過程,從而誘導強螢光發射產生。
  • PLoS Genet:科學家揭示兼性幹細胞的分子特性
    圖片來源:phys.org2016年3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表於國際雜誌PLoS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院(IRB)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兩種分子信號的結合或可幫助確定哪種已經分化的細胞可以重新獲得幹細胞特性
  • 蔬菜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原理、方法與問題
    )沒有基因多效性,不影響目標性狀的表達;  (5)有的標記具有共顯性遺傳,可鑑別雜合基因型和純合基因型;   (6)相對開發成本和使用成本低。二、分子標記的種類   1. 以分子雜交為基礎的標記(Hibridisation-based markers)  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標記及其衍生標記  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標記   2.
  • 科學家鑑別出惡性前列腺癌的新型藥物靶點
    www.thenewage.co.za2016年1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利物浦舉辦的英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會議(NCRI)上,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們指出,他們在惡性前列腺癌細胞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標誌物
  • Nature:科學家鑑別出抑癌基因p53的新角色
    Nature:科學家鑑別出抑癌基因p53的新角色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科學家們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研究報告,通過研究發現了p53蛋白或許扮演著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 Nat Methods:新型工具或能鑑別出引發癌症擴散的罪魁禍首!
    2019年4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能在機體遠端「紮根」(癌症轉移)是引發90%實體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轉移是複雜遺傳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研究人員仍然很難對癌症轉移進行深入研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thod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幫助鑑別出癌症中最危險的遺傳相互作用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