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智技術貼】分子標記技術及育種應用(中):基於PCR技術的第二代分子標記

2021-02-13 華智生物官微

簡單序列重複(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也稱為微衛星DNA(Microsatellite DNA),其串聯重複的核心序列為2-6 bp,其中最常見是雙核苷酸重複,如(CA)n和(TG)n。每個微衛星DNA的核心序列結構相同,重複單位數目不同。其高度多態性主要來源於串聯數目的不同。SSR標記的基本原理是在重複序列兩端的外圍設計引物,通過PCR反應擴增包括微衛星的片段,由於核心序列串聯重複數目不同,因而能夠用PCR的方法擴增出不同長度的PCR產物,將擴增產物進行凝膠電泳,根據擴增片段的大小確定基因型。SSR具有以下一些優點:(l)一般檢測到的是一個單一的多等位基因位點;⑵微衛星呈共顯性遺傳,故可鑑別雜合子和純合子;⑶所需DNA量少。SSR標記是第二代分子標記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分子標記之一,由於其檢測方法簡單,至今仍然在很多實驗室廣泛應用。

根據SSR的特點,Zietkeiwitcz等於1994年研發了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標記。其基本原理是用錨定的微衛星DNA為引物,即在SSR序列的3'端或5'端加上2-4個隨機核苷酸,在PCR反應中可以擴增間隔不太大的重複序列間DNA片段。所擴增的inter SSR區域的多個條帶通過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得以分辨,擴增譜帶多為顯性。ISSR引物的開發不像SSR引物那樣需測序獲得SSR兩側的單拷貝序列,開發費用降低。ISSR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RAPD的隨機引物標記,其PCR引物可以在不同的物種間通用,但其精確度遠高於RAPD標記。

相關焦點

  • 蔬菜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原理、方法與問題
    一.在育種上應用分子標記的優點:  (1)在基因組中大量存在且分布均勻,遺傳多態性高,尋找到與目標性狀連鎖的標記容易;  (2)通常穩定性和重現性好,信息量大,分析效率高;  (3)檢測手段快捷、簡單,檢測易於自動化;  (4
  • 中藥材真偽鑑別新方法—— DNA分子標記鑑別技術
    近年來,以PCR為基礎的DNA分子標記鑑別技術在中藥材真偽鑑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人參、西洋參的分子標記鑑別研究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藥材分子標記鑑別的研究軌跡。近兩年來,特異引物的應用以及在複方中參類藥材的成功檢出,標誌著參類藥材的鑑定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
  • 【國科科技港】原創首發:分子標記加速良種繁育進程
    這些性狀標記是共享的,任何合作者都可以使用這些性狀標記來篩選具有MLN抗性的基因,從而省去表型化過程,節省成本。」科學家利用這些MLN抗性標記在幾個具有高產或抗旱性能的品種中成功植入了抗MLN性狀。過程中,科學家利用與輔助回交技術相關的標記從KS23-5和KS23-6中提取出抗MLN性狀。然後將具有MLN抗性的KS23親本與CIMMYT的一個品種進行雜交。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原標題: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使用「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創建分子標記。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版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
  • 張德強小組系統開展林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新聞—科學網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技術平臺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開發和改進,目前成熟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共有3種,分別為Roche公司的454技術、ABI公司的SOLiD技術和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術。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一個片段 = 一個磁珠 = 一條讀長,DNA片段無需進行螢光標記,無需電泳,邊合成變測序,鹼基在加入到序列中時,會脫掉一個焦磷酸,通過檢測焦磷酸識別鹼基,因此也被稱為焦磷酸測序。
  • 盤點:分子診斷5大主流技術平臺
    導讀截止2019年3月,分子診斷產品獲批數量達1197項。按照技術原理,可以將上市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5大類。未來3-5年IVD行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品線是什麼?答案無疑是分子診斷。狹義的分子診斷是基於核酸的診斷技術。
  • Nat Methods綜述|秦為等闡述鄰近標記技術對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解析
    責編 | 兮生物大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蛋白以及蛋白-核酸相互作用,在各種生命過程中廣泛存在,並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發展大規模分析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對生物學功能探索和疾病幹預具有重要的意義。
  • 【科技前沿】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
    近50年來,細胞的電鏡成像領域依賴基於傳統的抗體免疫金標記技術識別細胞中的蛋白質分子。傳統免疫金標記技術,受到抗體及抗原的穩定性和特異性、化學固定劑、細胞切片滲透性,膠體金顆粒大小等因素影響,通常標記效率很低(低於10%),甚至無法標記,因此多數情況只能標記上細胞切片表面的極少部分抗原 。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Kaede在斑馬魚中常用來作為研究細胞運動的標記基因,如標記原腸期的囊胚細胞研究匯聚延伸運動。Kaede易形成四聚體,限制了其在蛋白標記與超分辨成像方面的應用。螢光蛋白的研究為生命科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目前在活體成像深度上仍有待進一步發展,需要不斷改良優化新的亮度高的單體近紅處/紅色螢光蛋白分子。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責編 | 兮近50年來,細胞的電鏡成像領域依賴基於傳統的抗體免疫金標記技術識別細胞中的蛋白質分子。此外, 傳統免疫標記需要標記每一個切片,對於細胞組織樣品大尺度的標記是十分費錢、費時、費力的工作。儘管目前超解析度螢光顯微學成像技術已經可以對細胞中的分子進行單分子水平的成像,但因無法對沒有標記的多數分子甚至細胞器成像,通常需要藉助於非常複雜低效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來彌補。
  • 盤點:分子診斷常用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於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最初的技術儲備。相比於其它僅針對核酸序列進行檢測的分子診斷技術,FISH結合了探針的高度特異性與組織學定位的優勢,可檢測定位完整細胞或經分離的染色體中特定的正常或異常DNA序列;由於使用高能量螢光素標記的DNA探針,可實現多種螢光素標記同時檢測數個靶點。  如今,FISH已在染色體核型分析,基因擴增、 基因重排、病原微生物鑑定等多方面中得到廣泛應用。
  • 遺傳發育所——分子育種生涯從這裡啟航
    回首往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遺傳所的經歷開啟了我科學生涯中嶄新的一頁――從經典的數量遺傳學研究轉向分子數量遺傳學和分子植物育種。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興起的分子標記技術及其在數量性狀基因定位中的應用,使得第一次有可能將控制性狀的多個基因及其效應分解開來,並像主基因一樣定位在染色體上,給傳統的數量遺傳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於是,我極力說服我的博士導師申宗坦教授,希望開展利用分子標記進行數量基因定位的博士研究。申先生後來調侃說,「我是造汽車的,而徐雲碧希望造飛機」。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因此,細胞生物學家迫切希望電鏡領域也能夠開發出類似光學顯微成像領域廣泛應用的綠色螢光蛋白(GFP)標記技術,通過遺傳操作來實現細胞及生物組織在電鏡超微結構樣品上的分子識別和精確定位。科學家將這種技術稱為「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
  • 盤點:分子診斷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一、基於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於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於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最初的技術儲備。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從2007年起,馮獻忠就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建立大豆突變體資料庫和從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工作,但這些做法在當時遭到不少質疑甚至反對。 然而,當這些做法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中得到不斷驗證後,質疑化為期待,蹊徑正在變為通途。這是來自全國17家單位、32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的力量,他們瞄準大豆、棉花、辣椒、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貢獻出了一場設計育種的盛宴。
  • 分子育種讓一「帶」更比一「帶」強
    「因此我們開發了線粒體基因分析技術和TRAP(靶位區域擴增多態性)標記技術,開展海帶分子輔助選擇工作,有效地選擇出了目標群體,加快品種純化速度,最終為培育『三海』海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濤進一步解釋說,線粒體是生物細胞內細胞器,其含有獨立的遺傳體系(DNA),通常情況下是母系遺傳(子代的基因與母本相同)。
  • 蛋白質組學體外標記TMT和iTRAQ技術區別
    說起定量蛋白組體外標記技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TMT與iTRAQ,但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應該不甚了解吧~各大平臺對於這兩者之前的差異介紹很少,今天小編就來「救民於水火」,深入扒一下兩者之間的區別。 TMT (Tandem Mass Tags) 和 iTRAQ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分別是由美國 Thermo 公司和 AB Sciex 公司研發的多肽體外標記定量技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兩種標記定量蛋白質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