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美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重視老年人群教育問題,產生了許多既具價值又具爭議的老齡化理論:撤離理論、活動老齡化理論、超越老齡化理論、解構與批判老齡化理論和老齡化文化理論。老齡化理論定義不同時期老年人群的特徵,辯證地討論其對老年教育實踐產生的效果,可促進研究者們對於老年人群及其教育相關問題的深刻反思。通過聚焦理論更迭中內涵演變和理論視角下老年教育問題與價值的研究,可為中國老年教育本土化實踐提供借鑑。 【關鍵詞】老年教育;老齡化理論;演變;美國 【中圖分類號】G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20)03-0082-06 【作者簡介】張宸豪(1994—),男,浙江金華人,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成人學習理論、高等教育管理;徐雄偉(1966—),男,上海人,教授,教育學博士,兼任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教師教育。 美國是老年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美國老齡化理論是其老年教育理論的重要基礎,其內涵將直接影響到老年教育的具體實踐活動,甚至可以視為老年教育階段性的指導理論。理論不斷演變以適應來自各個領域層面的需要,美國老年教育也慢慢發展成熟並形成特色。通過對其主要老齡化理論的變化研究,分析老年教育歷史進程中理論價值的內涵,探索老年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和發展背後的原因,以期為我國老年教育本土化實踐提供借鑑。 一、美國老齡化理論 1. 撤離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撤離理論出現於1950年代末期,由克明(Cumming)和亨利(Henry)提出。理論認為,當人們到達即將退休的年紀(通常在大部分文化環境下為65歲),他們便開始逐漸進入一種從社會中撤離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相互的,社會同時也將這些人慢慢抽離出來。並且,這些老化的人自身也意識到對於社會的作用在衰退,自我角色與社會之間的維繫在鬆散,更多的是準備好面對死亡而不是處理日常雜事。 [1]撤離行為不僅體現在社會互動關係上,還存在於心理上。[2]整個過程表明了在社會結構中權力層的新老替換是一個不可更改的結果,如果老年群體總是保持著主幹地位,那麼會對社會自我循環和革新產生制約影響。克明和亨利在理論模型建立的時候補充說明:社會角色對於老年人來說是具有高度危險係數的,這也將促使老年人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都會放棄社會角色,因而造成其從社會中撤離出來。 在某種程度上,撤離理論是具有描述性功能的,它通過生物學的思維範式強調了人類系統中已經存在一段時間的老年群體的社會自發轉化趨向,可以被視為「社會事實(social fact)」,[3]並且肯定了群體性撤離行為對於社會結構更新換代的積極作用,將其與成功老齡化聯繫在一起。在此基礎上,當時的老年教育基本原理主要確定為兩點:拒絕(老年人擁有較少對於教育機會的需求)和適應(老年人具有學習需求),主要為了改善隔離狀態和退休後生活的無目的性。[4]首先,因為老年群體內在認同撤離狀態後隨即呈現出低自導力(low self-agency),而外在社會環境不鼓勵甚至反對老年群體發生學習,降低有限資源的消耗。其次,在該理論視角下,為避免撤離過程中出現的價值危機對自身和社會造成強烈危害,老年群體需要具有針對性的被動學習。最後,撤離過程是一個迫使老年群體社會邊緣化的過程,而教育理念也使已經處於邊緣化地位的老年人口無法再度回歸原來的社會地位。 該理論在當時引發了眾多批判。很大部分原因在於,「所有老年人都願意脫離社會」這一理論前提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撤離過程由於其潛在性特徵容易被過於簡單化理解。同時,社會若如此對待老年群體,顯得十分缺乏人道主義。其處理老年群體和老年教育問題的模式也表現出一種極端性。 2. 活動老齡化理論(activity theory of aging) 活動老齡化理論又稱為內隱老齡化理論(implicit theory of aging)、典型老齡化理論(normal theory of aging)或者常人老齡化理論。它認為個體活動水平和生活自我滿足之間存在正向關係。[5]早在1953年,理論提出者哈維格斯特(Havighurst)和他的同事就做出了有關社會角色參與對於老年人群的積極影響的明確陳述。理論表明活動與人類的鬥志有關係,主動性越強的人在各個年齡段都表現出越高的幸福感,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活動、角色支持、自我概念、角色轉變和生活自我滿足。[6]由於其深深植根於象徵性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t theory),[7]所以,以上提及的這些概念都帶有主客觀交融的先前設定,其含義中充分肯定了個體與他人互動關係的創生性作用。不同於撤離老齡化理論的描述實然狀態,活動老齡化理論在社會不考慮老化偏見和無知的前提下更多地關注於社會的應然狀態,繼而超越現實,產生了一種對於老年群體而言全新的角色定位和認同。 受到活動老齡化理論影響,新的老年教育理念的具體內容為:同化,即到了退休年齡的個體的調整需求能通過將個體融入主流的現有的教育單位裡而實現;自我實現,即處於發展中的老年生活擁有了充裕的學習時間繼而能夠促進道德智力成長;授權,即獲得來自社會其他領域和老年群體的支持與擁護。[8]這裡的同化指在活動化老齡化理論視角下,鼓勵老年人群積極回歸主流教育單位並參與到教育活動中(所謂的主流就是一般人群實現教育需求的主要單位)。理念提出初期,尚未出現目標人群完全是老年人群的教育組織。同時,老年人群接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頒布需要一定的調節期,如果大學或學院的教育資源因為老年群體而縮減或是出現資金問題,相關單位不一定會為老年群體提供學習機會。同時,活動老齡化會導致新角色的產生,基於象徵性互動理論,老年人群在參與教育活動的互動過程中能夠實現個體發展目標。無論是為了維持新角色還是為了提高自我滿足感,老年個體在此過程中都能通過教育活動獲得更深刻的提升。 同時,隨著對老年個體學習態度的改觀及專屬於老年群體的教育項目誕生,各級政府也加大了對於老年教育事業的資金政策支持。雖然在後期的實踐層面上出現了摩擦,但在理論層面上,活動老齡化著實指引了具有發展潛力的方向。 3. 超越老齡化理論(gerotranscendence) 超越老齡化理論由瑞典社會學家拉爾斯·託恩斯塔姆(Lars Tornstam)提出並加以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廣泛出現於美國老年學雜誌中。超越老齡化是發生在元視角的變化,其變化方向是從物享觀和實用觀轉化成更重要並超越先前的觀念,變化在早期成人時期已經開始,通常在老年時期達到峰值。[9]而以往許多理論把「成功老齡化」等同於一種維持中年理想、活動和信念的現實的持續。該理論生成的時候受到了佛教禪宗的影響,在佛教禪宗的元視角下,主體存在和客體存在的差異消失,過去、現在與未來甚至可以同時進行。這讓老年人群能把自己的審視維度擴大到不局限於目前肉體所在的位置,重新定義空間和時間、生命與死亡,重新定義自我和與他人的關係。[10]人在生長,精神在生長,超越老齡化的過程一定也是終身而持續的。 受該理論的影響,老年教育開始為精神老齡化做準備。因為在精神和元視角層面上,老年教育表現的作用更內在,它關注老年學習者智慧的增長與知識技能教育的差別。智慧的增長不單單發生在課程內,涉及生活所有高度整合的內容,正式正規的老年教育需要延伸到非正式非正規的老年教育。然後,理念上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發生了滲透並顯得更鮮明,都具有對於生命長度深度的考量,也是基於超越老齡化理論看待老齡化過程的基本邏輯。區別是超越老齡化是質變的,個體會經歷「一種新的與宇宙靈魂發生更大更強的對話」,年齡便是觸發器,強調了老齡人群精神學習的特殊性。理論還認為老齡人群與下一代會出現新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也為老年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代際之間發生的學習。因為老年群體通過超越達到了新的發展高度,他們也許會對於下一代產生新的精神上的幫助。老年人群在老年教育中開始發揮出作為教育資源的作用。老年教育對內發現循環的痕跡,對外出現開放的苗頭。 直至今日,超越老齡化理論還是備受學者的關注。研究老年人群的精神上的學習是十分重要但又相當困難的。在宗教氣氛濃厚的西方社會裡,該理論視角下的老年教育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4. 多元思想滲透 20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更多的理論爭鳴,它們並不完全類屬於老年學或老年教育學,但其思想範式和視角開始用以解讀和影響老齡化研究和老年教育的發展。解構理論和批判理論表明老齡化是一種社會建構,這在老年學本身的領域中已經獲得深入的具體化論證。理論認為,一旦我們意識到不同維度能夠影響我們對於老化內涵的態度,我們就可以從誤論的實施、扭曲的看法和差異的壓迫中解放出來。[11] 解構理論定位了老年人群是社會的特殊組成部分,批判理論試圖影響老年群體重新詮釋自身獨立發展的路徑。對於老年人群而言,學習意味著解放,即從傳統的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中解放自己。他們擁有學習的權利,而不會因為自己的年紀受到阻礙。學習為了自我再造,不再受困於原有的定義裡。越來越多的老年學習者返回學校學習其他知識、學習額外技能、獲取更高的文憑。解構理論中的後現代主義思想顯現,它鼓勵老年人群產生多元價值取向,鼓勵老年個體在學習中體現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價值。接近21世紀,女性主義思想也慢慢在老年教育理念中展現出來。老年人群中的女性長期以來受到來自於社會其他群體消極的對待,缺少話語權,難以表達內心訴求,現在,她們作為弱勢群體得到了社會的關注。針對這類群體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機構也隨之逐漸產生。 基於以上理論,老年人群在整個社會中被視為特殊群體,群體原有的來自外部的定義被群體自身所摒棄,也可以說是發生了超越。老年人群應該通過學習實現對過去的批判和對未來的塑造。這種特殊化並不是邊緣化,而是新的意義的創造。當老年群體有意識地調節對老化內涵的態度,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自我導向水平。老年群體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展示出了不同老年團體甚至是個體的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有些團體作為邊緣群體,學習訴求受到由無到有的關注,雖然處於補償教育的階段,但產生了高度的社會人文價值。還有些團體和個人甚至追求超越尚未老化的年輕人的教育層次,這便產生了一種鴻溝式的老年學習需求差異。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引發了多元化的教育供給,確實有效地激發了學習活力。但從供給側來說,滿足老年個體的學習需求,不一定能夠較好地實現。即使老年群體能夠主動地尋找學習機會甚至為自身學習創造學習條件,現實中的學習資源也可能顯得不足。若老年個體無法意識到需要保持個體學習需求、老年群體學習需求和社會義務與責任之間的平衡,很可能會導致教育自由泛濫的結果,對老年教育的長期發展極為不利。 5. 老齡化文化(cultures of aging) 20世紀初,英國學者克裡斯·吉勒德和保羅·希格斯(Chris Gilleard;Paul Higgs)提出有關老齡化文化的理論。他們認為不存在一個普遍的、龐大的、單一的老齡化社會和社群。老齡化社會當中出現了許多子文化的團體,[12]這些團體也許是擁有原本自身的文化背景,也有可能是融合之後呈現出新的文化狀態。他們還認為,年齡無法授予普遍的社會身份。這意味著年齡的標籤化作用產生了退化,老年學習者可以從原本的刻板印象中解放自己。 隨後,老齡化文化的研究中又出現了一個重要概念以進一步區分老年人群,即第四年齡(Fourth Age)。吉勒德和希格斯視其為社會想像(social imaginary),認為它包含了四個主要元素:衰弱(frailty)、落魄(abjection)、自導力流失(the loss of agency)和關愛(care)。[13]曾有其他學者直接把第四年齡確定為80歲之後。[14]無論如何,都是指向一類由於生理和心理持續性損傷而依賴性增強的一類老年人群,有的因為自然衰老,有的因為疾病等意外。研究的關注點鎖定在了人在生命周期的最終端點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該理論將老年教育的主要影響總結為兩點:一是文化背景層面上的多元化對於教育理念的要求更為深刻,所有的老年教育實踐必須植根於特定團體。隨著不同社會的人口交換增多,不再單純僅是社會團體的學習需求是什麼就給什麼,而是為了持久性的發展,必須考量元維度上產生團體學習需求的原因,必須市場化地尊重和支持由於不同文化造成的不同老年學習群體。二是老年人群終端的老年教育需要反思。理論上,第四年齡段的老年人群還具備學習的可能性,但是學習的內容不再類似於以往具有一般成人認知能力的老年學習者的訴求。學習主體已經出現了客觀損傷,此時,老年教育應該更傾向於治療性和關愛性。教育情境由課堂化完全轉變為生活化,教育內容偏向內隱化,教育實施的責任甚至轉移到了老年護工的身上。例如,美國老年教育特別關注對於護理工人的培訓以及為老年學習者提供不少具備預防功能的生命教育等。 二、 美國老齡化理論的演變 老齡化理論影響著老年教育理論,影響著老年教育理論包含著的老年教育對象和內容。最為直接的是,階段性的老齡化理論定義了老年教育的研究群體,不斷豐富研究對象的內涵。通過分析美國老齡化理論中老年群體的特徵變化,探索老年群體作為學習者產生的變化。確定老年群體特徵後,延伸出兩個基本思考,即老年教育的問題和老年教育的價值,代表了老年教育實踐的未來指向與目標,也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態度與立場。問題與價值表現為對立統一的關係,兩者共享一個基本前提:老年群體作為學習者,其突出點是什麼。解讀這三個概念在不同理論下的內容,梳理出三條主要脈絡,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國老年教育理論的歷史演變。見表1。 撤離理論和活動老齡化幾乎出現在相同年代,很多研究者認為兩者並不是純粹的對立關係。但基於同一時代的老年群體,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積極的一面是,理論要求社會額外關注老年人群體,要求社會關注老年群體的教育問題。並且,美國許多老年教育項目在當時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和發展。消極的一面是,兩個理論都沒有辦法完全解釋所有老年人的終端學習需求。曾試圖用一種統一所有老年群體的假設和手段去解決老年教育問題,但是受到了來自研究界的批判。隨著時間推移,撤離理論的影響在實踐層面上逐漸弱化,標誌著社會對於老年群體的態度的選擇方向,其本質是老年教育如何對社會有益到老年教育如何對社會和老年人本身有益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轉變。 超越老齡化理論主要對老年人群學習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它在理論發展當中引入了東方宗教文化的元素。較於之前的兩種理論,它強調老年群體區別於其他年齡段群體獨有的價值發展方向,並且認為對文化程度更高的老年群體進行智慧層面上的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可是智慧學習的結果很難通過教育項目去顯現,它體現出一種理想化的教育價值期許。解構和批判性理論對於美國老年教育的影響主要是學習目的多元化發展。老年教育主體的選擇主動權發生傾斜,從社會選擇轉向個體選擇。雖然可使美國老年教育實踐項目得到飛速發展,但是如果選擇行為泛濫,容易引發教育市場供給失衡和失控。當社會提供的服務教育的相關資源無法滿足美國當時老年群體浪潮式的個性化的需求,老年群體可能會出現侵佔其他教育領域資源的傾向。無論如何,此時美國的老年教育已經顯得成熟。之後的老齡化文化理論對老年教育研究的影響更精細化。它反映出很多之前理論一直都沒有重點關注的問題,例如對失智失能的老年人群的教育問題,對於老年人群相關利益者的教育問題等,把這些問題都涵蓋在了老年教育研究的範圍之中。 美國某一階段老年教育受到理論的影響不完全是斷層式的,一方面,理論的淘汰和繼續是社會老年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選擇,另一方面,老年是人生的最終階段,更新周期可能會更長,這一個階段老年教育的執行者和決策者會轉變為下一個階段老年教育的受益者,導致老年教育的發展可能因此沒有呈現出一種迂迴的現象,而是不斷淬鍊的狀態。總體來說,從理論角度上看,美國老年教育在之前半個世紀的傾向是:社會投入資源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未來一定是從多到精;老年人群本身圍繞著教育表現出被動到主動、主動到平衡的趨勢;老年教育研究橫向覆蓋面增加,縱向研究內容也隨著研究人員增加而變得深刻;老年教育實踐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而變得困難。 三、啟示與思考 通過對美國老齡化理論及其對老年教育的影響進行研究,我國老年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能夠獲得一定啟示。 1. 我國老齡人群特徵差異顯著 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大,但是不同地區的老年人口表現出不同的特徵。由於經濟發展程度等原因,東部沿海地區老年人口整體的身體素質和受教育程度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需要由不同時期的老齡化理論進行老年學習者特徵的解讀,這也就意味著老年教育在實踐層面一定會出現階段性的差異,東西部老年教育的側重發展點將有所不同。此外,同一地區的老年教育也表現出階段差異化,但弱於區域性差異。我國大部分省市擁有設立地方性法規的權限,允許地方政府基於當地老年學習群體的狀況,制定適合未來本地老年教育的政策。借鑑美國老齡化理論,地方可以以當地經濟文化位於國內的水平作為標準,進行老年教育的實踐和研究。 2. 協調好老年教育資源投入是老年教育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老年教育與其他類別的教育相比投入力度不夠大,老年人群教育需求的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滿足,教育制度尚未完善,容易與學制內教育資源配置產生矛盾。我國正處於老年教育投入資源從有到多的階段,面臨資源生成的速度不及資源需求的增長速度問題。老年教育是公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載單位不單單局限於政府,這也要求社會各方能主動為老年人群提供非正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的教育項目,形成老年教育社會聯動生態圈,同時增加老年教育與其他類別教育的對話,保持良好和諧的實踐關係。由於區域性基礎性差異大,在因地制宜地調配教育資源時,需要避免馬太效應而造成差距擴大,為將來各區域教育資源進入從多到精階段做好充足準備。 3. 提高老年學習者的主動性是老年教育發展的前提 鼓勵老年人群主動表達學習需求,主動參與教育活動,主動決定教育內容,將由於外在壓力產生的需求轉化成為個人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國老年人群需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這需要社會各方包括老年人自己消除對於學習行為的偏見。同時,如果一直由政府主導老年教育,很難體現老年教育作為老年人群權利的意義,不利於老年教育長期發展。政府和各類老年教育服務單位還需保持警惕,避免一蹴而就,在合適的時期逐漸貼合老年教育訴求。目前,我國老年教育市場化程度低,依然需要未雨綢繆,深化老年教育的意義,防止老年學習需求泛濫。保持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平衡關係是我國老年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4. 無論任何階段都要重視老年教育問題 社會與政府需要加大對國內老年教育的研究力度,增加老年教育人員,穩定老年教育研究隊伍,建設專門服務老年教育的專業,從而利於老年教育研究內容的拓展。我國老年教育研究人員依託於社會學下二級學科老年學和教育學下二級學科成人教育學進行專業培養,其餘專業幾乎不涉及,從長遠角度來看,應當專門設立老年教育學專業,並增加培養人數,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教育研究需求。從美國老齡化理論研究的現狀來看,雖然年紀過大失去認知功能的老年人群也許已經不具備學習必要性,但學習行為責任應轉移到相關利益人群身上。我國當前對於養老護工的教育培訓、老年群體的生命教育等研究力度較低。美國對這兩者進行了時間段的分離,早期將這些失智失能的老年人群及其相關利益者劃入社會學和醫學等研究領域。但從現實狀況來看,老年教育應該承擔一定的研究責任。我國具備兩者研究同時進行的條件,不會產生研究邏輯矛盾。我國應當進行對於老年教育相關利益群體的教育研究,逐步形成可持續的老年教育研究的有機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11]Manheimer, R. J . The Older Learners Journey to an Ageless Society:Lifelong Learning on the Brink of a Crisis[J].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2005,3(3):198—220. [2]Maddox G L . Disengagement theory:a critical evaluation[J].Gerontologist, 1964(57):80—82. [3]Markson E W . Disengagement Theory Revisited[J].Int J Aging Hum Dev, 1975,6(3):183—186. [4]Moody H R .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of Education for Old Age[J].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976,1(1):1—16. [5]Knapp M R J.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An Examination in the English Context[J].Gerontologist, 1977. [6]Lemon B W , Bengtson V L , Peterson J A . An Exploration of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Activity Typ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In-movers to a Retirement Community[J].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72, 27(4):511—523. [7]Diggs J .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J].2008:8. [8]Moody H R .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of Education for Old Age[J].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976,1(1):1—16. [9]Hkan Jnson, Magnusson J A. A new age of old age:Gerotranscendence and the re-enchantment of aging[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1,15(4):317—331. [10]Tornstam L. Gerotranscendence and the Functions of Reminiscence[J].Journal of Aging and Identity, 1999,4(3):155—166. [12]Gilleard C , Higgs P . Cultures of ageing:self, citizen, and the body[M].Prentice Hall, 2000:8. [13]Howse, Kenneth. Book Review-Personhood, Identity and Care in Advanced Old Age, by Paul Higgs and Chris Gilleard[J].Journal of Population Aging, 2017:s12062-017-9193-3. [14]Gilleard C, Higgs P. Social death and the moral identity of the fourth age[J].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2015,10(3):262—271.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education in the 1950s. There are many valuable and controversial aging theories:evacuation theory, active aging theory, beyond aging theory,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of aging theory and aging culture theory. The aging theory def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dialectically discusses its effect on the elderl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romotes the researchers deep reflection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its education related issues. By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not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change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values of the elderly educ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elderly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the elderly education; the aging theory; ev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本文來源網絡整理,不代表本站觀點。分享本文章目的在於學習,如有侵權,請郵件告知刪除,本站將在收到刪除告知信息的情況下,24小時內刪除,並給予道歉,謝謝支持!
文庫網
www.wenku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