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判決:張鋒團隊在CRISPR專利案中勝訴,裁定稱雙方無專利衝突

2021-01-08 DeepTech深科技

終於,纏訟 2 年半之久的「世紀發明」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專利大案又有了重磅新判決。

美國時間 2018 年 9 月 10 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宣布重磅裁定,裁定麻省理工學院張鋒教授及其所屬的 Broad 研究所擁有的 CRISPR 專利有效,這一決定也是維持了美國專利審判與上訴委員會(PTAB)在 2017 年 2 月的判決。而從專利案的另一團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其合作者的角度來看,該裁定對多次主張張鋒團隊相關專利無效的他們無疑是一個打擊。

(來源:美國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

上訴法院認為,張鋒所屬的博德研究所應當持有基因編輯突破性技術 CRISPR 的專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尋求專利保護的論據被駁回。判決電子文件中表示,美國專利及商標局認為,博德研究所的發明與伯克利的申請涵蓋不同範圍,二者並不存在衝突。

法院裁定認為,「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對事實證據進行了全面分析,並考慮了專家對雙方和發明人的各種陳述,過去在該領域的失敗和成功,同時提供了發明的證據,以及將 CRISPR-Cas9 延伸至新環境中應用的證據。」

專利局對此表示,兩個團隊都有權獲得專利,因為他們所涉及的內容屬於不同的領域。巡迴區上訴法院認為專利局的決定是基於「實質性證據」。

圖 | 本次案件法院意見書(來源:美國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

對於這一判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為,博德研究所只是使用「常規現成的工具」,在植物和動物中應用 CRISPR-Cas9 的六個研究小組之一。該大學表示正在考慮下一步如何選擇,其中可能包括要求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重新考慮決定或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請願。「我們期待能夠證明 Doudna 和 Charpentier 兩位博士才是將這項技術首先使用在動物和植物細胞上的技術開拓者,這也是全球科學界的共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

博德研究所則發表聲明說:「博德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利和申請涉及不同的主題,因此不會相互幹擾,除了訴訟之外,我們應當共同努力,確保這項變革性技術能夠廣泛、開放的獲取。」

「我們十分滿意聯邦巡迴法院的決定,該決定肯定了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對博德研究所在 CRISPR-Cas9 基因組編輯方面的創新和基礎工作授予專利的決定」,Editas Medicine CEO 兼董事長 Katrine Bosley 表示道。「這一決定對於 Editas 和博德研究所來說十分有利,因為它重申了我們智慧財產權基礎的優勢,並對生產 CRISPR 藥物具有深遠的意義。」

Editas Medicine 是一家由張鋒創辦的基因編輯初創公司。此案中的一些 CRISPR-Cas9 專利已被博德研究所獨家授權給 Editas Medicine。受此判決影響,Editas 公司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達到近 8%。

Editas Medicine 的智慧財產權基礎包括涵蓋 CRISPR-Cas9 和 CRISPR-Cpf1(也稱為 CRISPR-Cas12a)基因編輯的專利。這些專利廣泛涵蓋使用 CRISPR-Cas9 和 CRISPR-Cpf1 對包括所有人類細胞的真核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對於生產基於 CRISPR 的藥物來說,成功編輯這種細胞是至關重要的。總體而言,Editas Medicine 公司擁有廣泛的基礎智慧財產權,涉及其基因組編輯平臺的所有組成部分,以及產品支持和產品特定的智慧財產權。

圖 | Jennifer Doudna(來源:維基百科)

CRISPR 即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原本是一種源自細菌及古細菌中的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卻意外成為了新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短短兩三年的時間,CRISPR 已發展成為生物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之一。它不但豐富了我們對於細菌、古細菌生理機制的認知,更重要的是,人類可以利用它對基因進行改造。

CRISPR 技術被媒體評為21世紀最有影響的十大技術之一,也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獲得貝爾獎的技術之一。

而近幾年呈爆發式增長的 CRISPR 研究和應用都充分證明,這項技術會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非常大的變革,無論是糧食生產還是醫療保健,其都可能引發革命性的變化。因此,這項技術的商業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為關係到其所有權和商業化開發的利益,兩大研究陣營開始了其漫長的對峙,雙方的專利大戰也一直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焦點。

圖 | Emmanuelle Charpentier(來源:維基百科)

2012 年,Jennifer Duadna 和她的團隊最先在 Science 雜誌上報導了利用 CRISPR 進行基因組編輯的技術,論文闡明了 Cas9 酶可以定向切割離體 DNA 的特殊位點。團隊的專利申請的優先日期是 2012 年 5 月 25 日。

2013 年,張鋒和他的團隊同樣在 Science 雜誌發表研究成果,介紹了 CRISPR 技術在哺乳動物機體中的應用,並在 2013 年 10 月提出了 CRISPR-Cas9 技術的專利申請。團隊的專利申請的優先日期是 2012 年 12 月 12 日。

但和 Duadna 團隊不一樣的是,張鋒的這一次研究還申請了適用專利加速審查的機制來加快專利申請速度,適用該程序的專利申請可以在 12 個月內獲得批准。該加速機制由美國專利與商標局 (United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建立,目的是鼓勵和支持創新發明。

圖 | 張鋒(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到了 2014 年 4 月 15 日,USPTO 通過專利加速審查程序授予張鋒以及其所屬的 博德 研究所基於 CRISPR-Cas9 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其中包括多項廣泛涉及 CRISPR-Cas9 在真核細胞中進行修改的基礎專利。,而由加州伯克利團隊提出的專利申請仍在審查之中。

隨後,加州伯克利團隊對此專利授予行為提出異議,他們認為,張鋒等人在申請專利過程中採取了「非正當競爭手段」,自己才應該是 CRISPR-Cas9 技術的專利所有人。關於 CRISPR-Cas9 技術專利的爭奪戰由此拉開序幕。

同樣是 CRISPR 技術的先驅者,張鋒團隊和 Doudna 團隊都對這一技術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Jennifer Doudna 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看法是,他們是 CRISPR 技術的原創者,張鋒和他的麻省理工團隊只是將他們發明的技術進一步應用到老鼠和人類細胞上。

而張鋒團隊認為,Jennifer Doudna 提出了 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張鋒團隊是首個將 CRISPR 運用到真核細胞中的組織。雙方的爭議點可以簡單理解為,Doudna 團隊提出「原創想法」和張鋒團隊將其「付諸實踐」,而無論想法還是實踐,二者都是獲得科學發明專利的兩個關鍵要素,其中究竟哪一方對該技術的貢獻更大,確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更複雜的是,兩個團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爭議也在於 2013 年美國修訂了其專利法,專利權授予的基本原則由 2013 年以前的「先發明者得」變成「先申請者得」。兩個團隊申請專利的時間都在專利法修訂之前,此案如果按「先發明者得」的標準 進行審理,最終的歸屬取決於雙方誰能夠證明自己是此項技術的最先發明人。而如果適用「先申請者得」的原則,最終的歸屬取決於雙方誰能夠證明自己是此項技術的最先申請者。但無論是哪個原則,這場專利爭奪戰的勝利最終取決於大量證明材料的準備是否充分、證據是否相比對方更具有說服力等專業問題。

圖 | Editas Medicine (來源:Editas Medicine )

2016 年 1 月 11 日,USPTO 宣布啟動牴觸審查程序 (interference proceeding),重新審核 雙方的 CRISPR 技術的專利申請。到了 2017 年 2 月 15 日,美國專利審判與上訴委員會(PTAB)裁定,張鋒團隊的專利與 Doudna 的發現並不存在衝突,張鋒所屬的博德研究所保留其 CRISPR-Cas9 的專利權。這一決定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對博德研究所在基因編輯技術變革領域的地位的一種肯定。裁決後,Editas Medicine股價大漲20%以上。

但 2 個月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再次提起上訴,申請撤銷 PTAB 的判決。為回應這一上訴,博德研究所也於 2017 年 10 月提交訴訟,稱將「繼續戰鬥」。

直到今日凌晨,此次專利之爭又迎來新的賽點。但正如上文所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仍會繼續上訴。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兩大陣營各自都對 CRISPR-Cas9 技術專利勢在必得,因此即使法院作出判決,敗訴一方也必會上訴,此案很有可能還會有新的結局。

在此前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專訪時,張鋒也曾對 CRISPR 專利問題進行過表態。他認為,專利對於 CRISPR 幫助很大。

「CRISPR 專利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它能幫助推廣 CRISPR 的應用。我們雖然也從 CRISPR 的專利的確獲得了一些金錢,不過這些金錢都是用來支持和發展下一階段的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研究以及一些新工具的開發,也將用於一切能夠推動 CRISPR 發展的研究」,他說。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由於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產品都是與農業相關,但這項技術的真正的價值在於人類治療領域,所以目前這一技術的價值還難以計算。但目前,投資者已投資了數百萬美元用於開發與 CRISPR-Cas9 技術相關的藥品和農作物,這些投資者密切關注此案進展。

在獲得了博德研究所和伯克利大學的許可的情況下,陶氏化學公司正在利用 CRISPR 技術種植玉米和大豆作物,這些作物可以在不使用化學殺蟲劑的情況下驅除昆蟲,且對除草劑的耐受力更強。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創立的 Crispr Therapeutics AG,以及 Intellia Therapeutics 公司已經獲準使用伯克利大學的技術,而 Editas Medicine Inc. 則使用博德研究所的發明。這些公司也都憑藉各自的工作尋求專利。

事件發生後,Crispr Therapeutics 股價下跌 5.3%,Intellia Therapeutics 下跌 2.5%。在削減收益之前,Editas Medicines Inc. 上漲了 6.8%。

Editas 執行長 Katrine Bosley 在一份聲明中說:「此次判決對 Editas 和博德研究所都非常有利,因為它重申了我們智慧財產權基礎的優勢,這對製造 CRISPR 藥物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華盛頓保羅·黑斯廷斯的的專利律師 Michael Stramiello 說,法院裁定了雙方的發明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沒有明確決定誰才是 CRISPR-Cas9 的最初發明者。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聯邦巡迴法院指出,不管他們的主張是否具有可專利性差異,此次判決都無法支持他們主張的合法性。這意味著此後雙方還將可能出現法律糾紛,而且短期內還很難有最終結果。此外,我們將很有可能出現交叉許可的情況。

雖然目前來看,CRISPR-Cas9 是工業界和學術界的首選,隨著科學的發展,或許會出現新的替代技術可對基因進行更加高效的編輯。如紐約法學院法律學者 Jacob Sherkow 對 Nature所述,對現在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但對未來而言,也許此案將不再重要。

相關焦點

  • CRISPR「專利世紀之戰」最新進展:華人科學家張鋒再佔上風,博弈仍在繼續
    Science 當地時間 2020 年 9 月 11 日報導稱,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PTAB)裁定,美國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張鋒團隊對其已獲得的 CRISPR 系統在真核細胞中的應用專利擁有「優先權」,同時
  • CRISPR專利之爭,最終「花落誰家」?
    近日,美國專利審查與上訴委員會(PTAB)發布了最新的裁定結果,裁定指出來自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具有在真核細胞中使用CRISPR技術的專利優先權 ,該專利在未來可能應用在實驗室培養CVC團隊與張鋒團隊關於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由來已久。2012年6月,CVC團隊首次發表了關於細菌中的CRISPR系統能夠切割目的DNA的證據,這一發現比張鋒團隊發表關於CRISPR可能是一類鹼基編輯器的文章早了七個月。
  • CRISPR基因編輯的專利之爭,最終花落誰家?
    近日,美國專利審查與上訴委員會(PTAB)發布了最新的裁定結果,裁定指出來自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具有在真核細胞中使用 CRISPR 技術的專利優先權 ,該專利在未來可能應用在實驗室培養人體細胞甚至人類受試者上,具有可觀的應用前景
  • 張鋒和杜德納的CRISPR專利之爭,爭的是什麼?
    隨後她們立即提出了相關專利申請。 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緊隨其後,在幾個月後提交了專利申請,並付費進行快速評審,於 2014 年 4 月獲得了在真核生物細胞內應用 CRISPR 技術的專利,包括動物和人類的細胞。張鋒團隊的論文於 2013 年 1 月 3 日在《科學》在線發表,比杜德納團隊的同類實驗早了幾個月。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2018年7月19日,加州大學杜德納和維也納大學卡彭蒂耶團隊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取得了她們首個 CRISPR-Cas 9 技術的專利,該專利允許在植物和動物細胞中或在體外使用一種「更加簡便」的 CRISPR-Cas 9 基因編輯系統的版本[12]。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2018年7月19日,加州大學杜德納和維也納大學卡彭蒂耶團隊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取得了她們首個 CRISPR-Cas 9 技術的專利,該專利允許在植物和動物細胞中或在體外使用一種「更加簡便」的 CRISPR-Cas 9 基因編輯系統的版本[12]。
  • 數十億美元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贏了
    )保留2014年獲得的CRISPR專利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利申請沒有衝突。此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申請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介入,表示該校生物學家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與其合作者法國微生物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是CRISPR技術的最早發現者,在CRISPR上的專利申請與博德研究所已有專利衝突,認為博德研究所2014年的專利無效。
  • 諾獎背後的專利大戰:CRISPR三巨頭七年「愛恨情仇」,百億美元市場將花落誰家?
    而張鋒團隊所在的Broad研究所與兩位諾獎獲得者帶領的加州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CVC團隊)就CRISPR相關專利歸屬問題展開的長達七年的專利之爭也被稱為科學界的「世紀大戰」。今年9月10日,美國專利審查與上訴委員會(PTAB)發布最新裁定結果,來自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具有在真核細胞中使用CRISPR技術的專利優先權,該專利在未來可能應用在實驗室培養人體細胞甚至人類受試者上,具有可觀的應用前景。
  • CRISPR三巨頭"恩怨"大結局?張鋒贏得專利,憾失諾獎
    2020年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獲獎名單,CRISPR眾望所歸摘下諾獎桂冠,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收穫諾獎,然而,獲獎者中並無張鋒。2020年9月10日,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裁定,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在其已獲準的專利中擁有將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的「優先權」,該專利涵蓋了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類或直接在人體內的應用。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張鋒不但首次實現了CRISPR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基因編輯,還就此申請並早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得到了專利。與後者不同,張鋒還申請了「適用專利加速審查機制」,適用程序的專利申請可在12個月內獲批。2014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批准了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專利請求,其中包括多項廣泛涉及CRISPR-Cas9在真核細胞中進行修改的基礎專利。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張鋒不但首次實現了CRISPR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基因編輯,還就此申請並早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得到了專利。與後者不同,張鋒還申請了「適用專利加速審查機制」,適用程序的專利申請可在12個月內獲批。2014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批准了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專利請求,其中包括多項廣泛涉及CRISPR-Cas9在真核細胞中進行修改的基礎專利。
  • CRISPR專利戰風雲再起,最新裁決張鋒成最大贏家
    然而,自CRISPR技術誕生以來就伴隨著專利爭議。贏得CRISPR專利,不但意味著數不清財富,更可能會帶來至高無上的榮譽——諾貝爾獎。因此,CRISPR專利戰曠日持久地進行著。9月10日,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裁定,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在其已獲準的專利中擁有將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的「優先權」,該專利涵蓋了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類或直接在人體內的應用。
  • 張鋒贏專利失諾獎,細數CRISPR三巨頭之間的愛恨情仇
    2020年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獲獎名單,CRISPR眾望所歸摘下諾獎桂冠,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收穫諾獎,然而,獲獎者中並無張鋒。2020年9月10日,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裁定,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在其已獲準的專利中擁有將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的「優先權」,該專利涵蓋了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類或直接在人體內的應用。由於CRISPR基因編輯在疾病治療和基因改造方面極具前景的應用價值,在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中的專利顯然是含金量最高的。
  • CRISPR三巨頭恩怨大結局,張鋒贏得專利但錯失諾獎
    美國專利局判決稱:Doudna 與 Vilnius 的專利申請只是在試管中剪切DNA片段,沒有涉及細胞、基因組,也沒有基因編輯.( The applications filed in 2012 by the Vilnius team and the Berkeley team each showed
  • 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專利大戰,百億美元市場將花落誰家?
    此次張鋒與諾獎的失之交臂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登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而張鋒團隊所在的Broad研究所與兩位諾獎獲得者帶領的加州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CVC團隊)就CRISPR相關專利歸屬問題展開的長達七年的專利之爭也被稱為科學界的世紀大戰。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張鋒不但首次實現了CRISPR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基因編輯,還就此申請並早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得到了專利。與後者不同,張鋒還申請了「適用專利加速審查機制」,適用程序的專利申請可在12個月內獲批。2014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批准了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專利請求,其中包括多項廣泛涉及CRISPR-Cas9在真核細胞中進行修改的基礎專利。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張鋒不但首次實現了CRISPR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基因編輯,還就此申請並早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得到了專利。與後者不同,張鋒還申請了「適用專利加速審查機制」,適用程序的專利申請可在12個月內獲批。2014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批准了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專利請求,其中包括多項廣泛涉及CRISPR-Cas9在真核細胞中進行修改的基礎專利。
  • 「基因剪刀」背後的專利之爭
    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先於張鋒團隊提交專利申請,按理說,其佔有的優勢非常大。但是由於張鋒團隊走了專利審核的快速通道,加速了審核流程。於是張鋒團隊被首先授予了一些重要專利。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對此肯定不能坐視不管,在2016年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上訴,卻被駁回,裁定張鋒團隊在其已獲準的專利中,擁有將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的「優先權」,同時也肯定了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是
  • 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獲勝 將決定數十億美元商業...
    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審查與上訴委員會就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專利糾紛案作出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保留2014年獲得的CRISPR專利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利申請沒有衝突。這一判決將決定總值數十億美元的科研和商業利益歸屬。
  • CRISPR/Cas9專利紛爭不斷,如何避免被殃及池魚
    持續多年的CRISPR專利之爭主要是在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杜德納團隊之間展開,大多數人似乎認為CRISPR專利之爭是這兩個研究團隊的問題,事實上,這場專利糾紛比人們想像的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