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種病毒來到我的豬場,我沒有在意,等我的豬場全軍覆沒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假如上天能夠給我再來一次復產的機會,我會對「非瘟」說三個字:我……怕……你!如果非要在這個「怕」字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為什麼非瘟後復產失敗?
從2018年8月份非瘟感染首例在東北報導以來,非洲豬瘟以風轉殘雲之勢席捲全國,很快很多大型的規模化豬場、農牧公司被洗劫一空。
通過一年多的與非瘟抗爭歷程,大家對非瘟防控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很多豬場開始走復產模式,很不幸有很多豬場被非瘟感染,導致復產失敗。2019年下半年開始,豬價一路飆升,養豬的超爆利潤十分誘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豬場再次躍躍欲試,走復產模式。
自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大環境的影響,長江以北及東北地區再次感染非瘟,引起新的一輪大面積流行,很多豬場復產損失十分慘重。根據地理區域的大流行趨勢分析,前前後後算起來應該是第三輪爆發。為什麼復產變成了「復慘」,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歸咎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01 對非瘟的認識不足或不夠全面
一方面,非瘟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即所有的非瘟防控硬體物質投入常態化;所有緊急非瘟防控措施進入常態化;所有嚴密的生物安全措施全部進入常態化;所有嚴格的飼養管理進入常態化等等。既然是常態,就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它、去認識它、去防控它。即使豬場感染了非瘟病毒也不要驚慌失措,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只要措施得當、行動迅速、保障有力,非瘟是可防可控的。
另一方面,對非瘟病毒的認識較片面,導致輕敵,從而影響非瘟防控工作不夠徹底。隨著非瘟常態化的到來,大家對非瘟的認識和了解比2018年剛開始發生非瘟的時候要相對深刻一些。在防控非瘟的行動中大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斷地加強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加強實驗室對豬群的監測、檢測與診斷,加強非瘟陽性豬群的撲殺或淘汰等一系列工作,使非瘟的防控工作埠前移,發現較早,處置及時,經過一年多的防控和實踐,大家積累了一點經驗。
現在有一種傾向,很多人(包括部分「知名專家」或「知名人士」)認為非瘟的毒力沒有以前那麼強了,傳播速度也沒有那麼快了,甚至現在連典型的非瘟症狀也看不到了(或很少看到)......這種嚴重的思想意識形態的錯覺,直接給今後的非瘟綜合防控指導工作帶來巨大的隱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意識形態是直接導致非瘟復產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02 非瘟的防控思維一直處於靜態防控模式
有很多豬場感染非瘟後,因防控不力,導致豬場爆發非瘟,損失慘重,豬場很快進入清場、空場期。在一系列的欄舍、場房、倉庫、環境及設備設施的徹底清理、清洗和消毒後,通過實驗室環境樣檢測合格,復產達標了,在重新引進非瘟陰性豬群飼養一段時間後,結果還是被非瘟了,導致復產失敗。
「樹欲靜而風不止」,因曾經復產達標之前的工作全部是靜止狀態,保持豬場大環境乾淨、安全只是復產前的基礎工作,當進豬以後,豬場馬上由靜態轉為動態。因生產的需要,豬場內外的人、車、物,就會頻繁動起來,交叉來往。甚至「四害」也開始活躍起來,它們不厭其煩地從外地光顧豬場,進入豬舍,與豬群保持密切的接觸。此時的生物安全防控難度增加,傳播途徑多種多樣,防控思維沒有從靜態防控轉為動態防控模式,所有「中招」是必然的。
03 非瘟防控沒有做到「快、準、狠」的清除
豬場感染非瘟病毒後,沒有遵循「早、快、嚴、小」的防控原則,導致發現晚、處置慢、力度小。拔牙是否能成功,取決於拔牙力度。拔牙一定要在豬只感染不排毒期間完成,如果豬群在排毒期間拔牙,其他豬群會增加感染風險,其結果就是豬場「拔牙」越拔越多,直到清場、空場。受高豬價的影響,每處理一頭豬只都是重大的利潤損失。
因此在處理非瘟拔牙過程中出現「手軟」或僥倖的心理,使拔牙不夠徹底。殊不知,非瘟防控屬於生產範疇,疾病發生以後應第一時間清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採取「快、準、狠」的方式儘快清除豬群中的帶毒豬只。否則,一旦病毒開始向周邊擴散,會形成無數個傳染源,導致防控難度加大。
因此,非瘟防控 「早、快、嚴、小」是必須遵循的防控原則,在行動上「快、準、狠」是一定要執行落實的防控手段,每一個點都要同步做到位。
04 無症狀非瘟感染豬只在豬群中大量存在
自2018年感染非瘟病毒以來,當初的感染途徑絕大多數是外源性病毒接觸感染,當時積極採取切斷傳播途徑的防控手段,效果非常好,很多豬場因此而獲得非瘟防控的巨大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一年多的非瘟肆虐,非瘟病毒已在大環境中大量存在,同時在豬場內部小環境中悄悄地潛伏下來。
實踐證明,很多表象所謂健康的豬只通過實驗室監測,居然發現有非瘟抗體存在,甚至有很多豬只的抗體水平都非常高(可能與部分感染過後的豬只,因為環境中的病毒,或者接觸過陽性豬,因自身抵抗較強,存在有較強的抗體),說明非瘟病毒在豬只體內已經攜帶,不發病就成為了無症狀感染豬只。
隨著豬群健康狀況,天氣突變,轉群,免疫等應激反應及外部環境因素變化,病毒被激活並逐漸增強,形成場部多點傳染源,從而向周邊擴散傳播,豬群再次出現發病。由於傳染源比較分散,給拔牙帶來很大的難度,一旦拔牙不夠堅決徹底,就會導致豬場清群的風險。
因此,現在的非瘟防控除了要阻斷傳播途徑,還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控制傳染源,其防控難度可想而知。
05 非瘟防控豬場內控管理混亂
內控管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作,是非瘟防控能否成功的關鍵,之所以很多豬場復產反覆失敗,除了生物安全防控不力以外,內控工作有很多是沒有做好或做到位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 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組織管理體系,使非瘟防控中組織不清,責任不明。
※ 沒有加強員工的培訓和「防非」認知,沒有統一員工的思想行為意識,使很多具體防控工作不能有效執行和落實。
※ 沒有建立健全非瘟實驗室診斷工作,也就沒有超前的非瘟防控預警機制。
※ 不重視場部內、外環境的昆蟲及野生動物的驅殺工作,很多豬場對場區內的貓、鼠、狗、鳥、蚊、蠅、蜘蛛、軟蜱等野生動物與昆蟲的存在習以為常,無形增加了場部生物安全風險。
※ 不關注豬群常在的、普通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導致豬群因普通性疾病感染後免疫力下降,促使豬場感染或爆發「非瘟」的機率急劇增加。
※ 豬場內部設備設施和欄舍結構布局不合理,如水槽一體,風機交叉汙染,人豬走道不分等情況。
※ 還有N多種不合理的現象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
06 關於非瘟復產成功標誌的認知
在逆境中,總有生存者,因為適者生存。同樣是非瘟防控或感染,有的豬場先發,但有的豬場後發;有的豬場爆發,但有的豬場散發;有的豬場少產,但有的豬場滿產,如果分為前者和後者。那麼,後者明顯在非瘟的防控中相對前者而獲得成功。
復產是否成功,要用經濟指標來衡量,而不是技術指標來衡量。養豬的目的是盈利。在同一市場經濟體制下,目前豬價一直處於高位,豬場感染非瘟只要拔牙成功就可以賺錢,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總結
反反覆覆失敗的原因
綜上所敘,非瘟的防控形式依然十分嚴峻,對它的認識千萬不要有麻痺思想。非瘟防控仍然是個超級難題,它的發病機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徹底搞清楚,非瘟病毒仍然很強,傳播速度仍然很快,死亡率極高,造成的損失巨大,依然給養豬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豬場復產反反覆覆失敗的原因。
非瘟的防控與經營無關,目前豬價再高,利潤再多也不能影響、幹擾非瘟的防控工作,否則在豬場一線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會畏手畏腳,猶猶豫豫、瞻前顧後,浪費了很多的防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