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許淵衝在翻譯這一行屬於先行者,也是專業的泰山北鬥一樣的大家。在翻譯領域,許淵衝貢獻了他寶貴的一生並且在癌症晚期依然筆耕不輟,是當代年輕人的典範。
在家庭影響下走向翻譯道路
許淵衝祖籍江西,生在南昌市。他的母親很有藝術才華。母親給許淵衝的審美帶了指引的作用,使得他具備追求藝術美的特點。而未來許淵衝走上翻譯的道路,也是受家庭影響的結果。
許淵衝的表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還曾和蕭伯納溝通交流。許淵衝一直很崇拜表叔,他的英語成績名列前茅並且在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許淵衝在聯大期間,一直在外文系學習一直到畢業。
許淵衝的同學和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活潑、開朗但是有點張狂。不過,同學們和老師一致認為他恃才傲物,當得起狂字。1941年,在美國志願軍來華援助抗日期間,許淵衝和他的同學們自願報名為翻譯。在招待會上關於「三民主義」的英語翻譯,只有許淵衝用英語解釋的通順易懂。
大學期間,許淵衝和楊振寧、朱光亞等都成為了好朋友。尤其楊振寧,雖然讀的是物理系,但是他酷愛英語,常常找外語系的校友許淵衝切磋一二,倆人暗暗較勁,也相互稱讚對方。楊振寧評價許淵衝說:許淵衝的靈感一天一個樣,而自己比不上他。
繼續深造,學習多國語言小有成就
歡樂的大學生活很快結束,許淵衝又有了新的打算。畢業後,他隻身來到了巴黎學習,進修法語。在學習法語期間,許淵衝又兼學了義大利語言,在羅馬期間,他的同學裡面,只有他能用義大利語和教皇直接溝通。
許淵衝學成歸來,立刻回國準備大幹一場。他的第一份職業是北京外國語學院,任職法語老師。許淵衝的目標是:將一輩子都交給翻譯這一項工作,認認真真做到老死為止。
許淵衝認為:翻譯不是簡單的詞語堆砌,它更要求翻譯者能把語言的美和意境翻譯出來。因此,許淵衝翻譯多國語言的時候,更講究藝術性,他在學法語期間,也曾研究過法國的文學作品。
早年間,許淵衝確實如他所說翻譯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包括詩集類。許淵衝翻譯的外國作品講究「三美主義」,不僅是意境之美,還有形態之美,最後還要有音律之美。與其說許淵衝在翻譯,不如說他也在創造,創造出不一樣的美感和藝術。
許淵衝酷愛中國的詩歌,詩歌押韻之美,意境之美都是他比較熱衷的。時間久了,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能把外國文學翻譯成中文引薦給國人,也應該把中國的文學推到世界。於是,許淵衝大膽翻譯了中國古詩詞,以英、法文為主向外推廣。
中國詩詞講究平仄、韻味,簡單幾個字便已經為一幅畫。對於翻譯者來說,把中國古詩詞翻譯成外語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但是許淵衝卻執意如此。許淵衝的狂,來自於他的自信和才華,在這一領域,他又一次獲得了成功。
把中國文學推向世界,把外國文學引薦給國人。許淵衝的所作所為是一種奉獻式的橋梁精神。他在外國和中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橋的兩邊是渴望藝術渴望美的文學青年。
許淵衝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都是國人公認的上乘文學佳品,通過他的語言,我們感受到了外國文學的魅力與美。他翻譯的中國古詩詞,讓外國文學愛好者感受到了美的意境。
一生致力於翻譯事業
許淵衝一生致力於翻譯事業,有一百多本書籍面世。他把青春全部獻給了翻譯,在老年的時候也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夢想。
2007年,許淵衝教書的聲音不再似洪鐘那樣響亮,他的身體出了點問題。那一年,許淵衝已經是86歲高齡,他被檢查出來了癌症——直腸癌。
許淵衝被醫生告知活的話最多也只有七年的光景,但是他卻活到了九十九歲高齡還安然無恙。並且在被診斷出直腸癌後的許淵衝並沒有放下前行的腳步,他依然堅持著翻譯工作。
2014年,距離2007年已然已經七年,許淵衝不僅沒死,還用一生拿到了翻譯界的最高獎。站在「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的頒獎臺上,這位年近一百的老人獲得了最熱烈的掌聲。
迄今為止,許淵衝都還好好地活著。他說:如果我能活到一百歲,就把莎士比亞全集翻譯完。許淵衝的長壽和他的行為習慣和心態都有著極大的關係和影響。
忠於自己,坦蕩一生
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定時的,九點起床開始翻譯,有時候會接見客人或者看書。下午的時候,開始把翻譯稿錄入電腦一直到晚上十點結束。有的時候靈感來了,會忙到夜裡四五點鐘才會沉沉睡去。按理這樣的工作量普通人都承受不住,何況他已經垂垂老矣。
但是,許淵衝的行為習慣長久累積而成,已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不僅沒有因此頹廢,從事喜愛的工作反而讓他精神矍鑠,像一個年輕人那樣充滿活力。
許淵衝的一生都是忠於自己的,他到了晚年,還是有一股子狂勁。他的妻子評價他說:我就喜歡他的純真,一直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多少人在生活的磨礪下,變得圓滑世故,不再敢於說真話,生怕這個或者那個。許淵衝不然,他坦蕩蕩的胸懷一直堅持到老。
都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許淵衝一生光明磊落,致力於文學作品的研究與翻譯工作,是文學給他的心靈上了一針強心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關注著每一行字,每一頁紙,他的身影一直在燈前閃爍,他的靈魂在翻譯的王國裡自由飛翔,沒人懂得他的快樂。
結語
許淵的成功,源於他的熱愛,源於他的堅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也應該是當代年輕人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