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屁股一路痛到腳!談坐骨神經痛之原因與治療方式

2020-12-01 鴿子醫生育兒

『一路麻到腳』的感受,坐骨神經痛患者最知道。許多人都聽過坐骨神經痛,但絕大多數人應該不知道,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並不是病名。就像肚子痛只是症狀,背後卻藏著許多可能原因,如緊張、腸胃炎等,坐骨神經痛也是同樣的道理,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及骨刺。

神經根病變 才是疼痛原因

坐骨神經是下肢很大的神經,由第四、第五腰椎及前三骶骨匯集而成,所謂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順著坐骨神經走向傳導而下的疼痛感,通常疼痛範圍會由臀部沿大腿後側向下蔓延,傳到小腿,甚至痛到足背或腳底。

大部分人以為坐骨神經痛就是坐骨神經本身病變造成,這其實是錯誤觀念,神經根的病變才是最常見的痛源。

神經根指的是神經從脊髓分出來的源頭處,如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椎管狹窄、腫瘤等,都會導致神經根受到壓迫引起疼痛。

1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是常見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一。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髓核,中央有一個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人體80%力量會衝擊脊椎,椎間盤有緩衝壓力功能,但長期受力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

脊椎體之間有椎間盤,每個椎間盤都可能發生椎間盤突出,頸部及腰部活動度多,尤其第四、五腰椎及第一骶骨受力最多,最常出現椎間盤突出。

好發人群:30至50歲是好發年齡,尤其體重過重、姿勢不正確的久坐上班族、穿細跟高跟鞋、需舉重物的工作者,都是高危險人群。

治療方式:一般而言,九成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其餘症狀未緩解患者,醫生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

2 腰椎滑脫症

腰椎滑脫症也是造成坐骨神經痛另一種原因。下腰椎相當於背後承受身體重量唯一支撐,作為椎骨中間連接作用的椎間盤,如抓不住上下骨頭,脊椎就會如同土石流,上一節滑到下一節脊椎的前方,造成神經根壓迫或拉扯。患者平躺,脊椎骨歸位才會緩解,一旦站久又會面臨椎間盤抓不住脊椎,產生抽痛、麻木感。

好發人群:腰椎滑脫的原因可分為後天性及先天性,其中以後天退化性滑脫最常見,好發於65歲以上老人,其中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另外還可能是創傷性滑脫,因嚴重傷害,如骨折、椎板斷裂,引起滑脫。先天性最少見,這些患者都是因先天腰椎結構不正常,而容易產生滑脫。

治療方式:根據統計約3%至12%的人口有腰椎滑脫,其中僅約5%至10%的人因症狀嚴重,而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腰椎滑脫治療同樣以保守治療為主,可通過使用背架,輔助強化背部力量,降低上下脊椎移動發生。

症狀緩解、不再疼痛後,建議患者一周做三次核心肌群訓練,以胸肌、背肌及腹肌力量,分擔脊椎負擔。

3 骨刺

還有一種常見的坐骨神經痛原因是骨刺,常發生於頸椎及腰椎處,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彈性,脊椎關節面承受壓力增加,就像將兩坨上下疊放的麵團,垂直擠壓時,麵團會朝水平方向凸出,關節邊緣處,長出一些骨刺,骨刺壓迫到我們的脊髓或神經時,就會造成神經根的病變,引起疼痛、麻木。

好發人群:一般人超過45歲就會開始長骨刺,男性患者多於女性,但開始出現症狀的年紀約是65歲以後。

治療方式:15%至25%有症狀的患者會選擇求醫,以保守治療為主,但當積極治療半年以上未改善,或治療過程中疼痛症狀變嚴重、肌肉力量變差,就需考慮手術治療。

避免坐骨神經痛,上班族記得給自己下課時間

平時應保持良好坐姿,如要提取重物或綁鞋帶,記得蹲下取代彎腰。另外也要避免長時間坐著,上班族應該給自己下課時間,建議每30分鐘或1小時就要站起來舒展腰背、運動伸展,放鬆肌肉。適當訓練腹肌、背肌等核心肌群,有利脊椎穩定。

相關焦點

  • 坐骨神經痛能自愈嗎 坐骨神經痛要怎麼辦
    坐骨神經痛能自愈嗎出現坐骨神經痛,主要是因為長期的久坐,並且坐姿不良而導致的,或者是在運動等各個方面不太注意,造成了神經受到壓迫,從而導致了這種疼痛的出現,那麼,因為坐骨神經痛主要還是神經方面的疼痛,因此在治療的是否比較麻煩,也需要更加細心的治療。
  • 老中醫推薦一方法,腰不疼了,坐骨神經痛也沒了
    老中醫推薦一方法,腰不疼了,坐骨神經痛也沒了腰突不但是中老年人會感到棘手的病症,也是現在年輕人身患病症當中的一種。而且會患上此病的原因,大多數都跟自身的工作還有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但要是總一直不去進行醫治,而繼續拖延,就會使病情難以治癒。
  • 坐骨神經痛吃什麼藥 如何治療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其實是因為坐骨神經受到了傷害而引起的,生活中患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很多,這種痛真的是很難忍受,一般我們都是通過吃藥來緩解疼痛。那麼坐骨神經痛吃什麼藥好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有哪些吧!
  • 「痛」到憂傷:糖尿病神經痛藥物治療攻略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以肢體遠端受累為主,下肢比上肢多見,患者可有針扎樣疼痛、燒灼樣疼痛、撕裂樣疼痛、觸碰敏感性疼痛等多種臨床表現,疼痛往往在夜間加重。倘若症狀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導致病人睡眠障礙、煩躁不安、睏倦疲憊,從而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使病人產生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傾向。正所謂「甜」至深處,「痛」到憂傷。
  • 中英文字幕:坐骨神經之解剖(Sciatic Nerve Anatomy)
    抵達臀部,然後沿大腿後面下行到足。  坐骨神經經過骨盆上稱為坐骨大孔的開口,通常走行於梨狀肌的下方,因此梨狀肌的疾患或痙攣可導致坐骨神經痛症狀。The sciatic nerve then travels down the back of the upper thigh.  此後坐骨神經沿大腿後側下行。
  • 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研究進展
    因此PHN屬於典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疼痛程度劇烈,持續時間長,影響病人睡眠和日常生活,甚至導致焦慮、抑鬱等嚴重併發症。 目前PHN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抗驚厥藥、抗抑鬱藥、利多卡因貼劑、曲馬多、阿片類藥物等)和微創介入治療(神經阻滯、選擇性神經毀損等)。
  • 皰疹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可別「拖」
    帶狀皰疹是在身體單側的皮膚上,呈帶狀發作的一種急性皮膚病,開始看著幾個小水泡,就是因為發作期的這幾個小水泡太小了,大多患者沒有經歷過這幾個小水泡造成的潰爛和破壞性,太沒在意或大意了,皰疹可能很簡單的方法治療消除了,更厲害的是這個病會有個後遺症的病非常的棘手,就是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治療的新方法尤其適用於藥物療效較差的老年人!
    帶狀皰疹病毒具有嗜神經性,感染後可侵入感覺神經末梢,或侵犯後根神經節,因此除局部皮疹外,患者往往出現神經痛的臨床症狀。帶狀皰疹的神經痛為自發性、深在性疼痛,可表現為針刺樣、刀割樣、灼燒樣或者電擊樣的疼痛,其發生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且疼痛的程度亦往往隨著年齡增大而加劇。
  • 久坐屁股痛(梨狀肌綜合症),最好的鍛鍊方法。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梨狀肌症候群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疾病。一般認為,腓總神經高位分支,自梨狀肌肌束間穿出或坐骨神經從梨狀肌肌腹中穿出。當梨狀肌受到損傷,發生充血、水腫、痙攣、粘連和攣縮時,該肌間隙或該肌上,下孔變狹窄,擠壓其間穿出的神經、血管,因此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症稱為梨狀肌損傷症候群。
  • 神經內科呂紅彬醫生:哪些原因是三叉神經痛的易發因素?
    氣候變化也是三叉神經痛的易發因素。 個人衛生狀況和三叉神經痛的發生也是息息相關,很多患者是由於不注意個人衛生,導致了病毒感染,也會引發三叉神經痛的發生。
  • 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疼痛科張愛忠:以我之手,撫平你痛
    到底具體什麼樣的疼痛適合到疼痛科,據張愛忠介紹,主要包括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外傷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肋間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樞性疼痛、幻肢痛、殘肢痛、糖尿病性神經痛、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等神經痛;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膝關節痛、足根痛、顳頜關節痛、退行性關節痛、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骨關節痛
  • 帶狀皰疹治療不及時 擔心遺留後遺神經痛
    紅網時刻6月23日訊(通訊員 肖樂 肖斐)炎炎夏日來了,有居民發現自己軀幹肢體一側皮膚突然長了紅斑、小水泡,皮膚疼痛不可觸摸,原以為是普通「熱毒」,強忍幾天就會過去,結果發現水泡越來越多、疼痛越來越重,到醫院就診才發現是患上了帶狀皰疹。那麼什麼是帶狀皰疹呢?
  • 臨床實用五步腰腿痛診斷思維
    (如椎管內腫瘤、椎間盤突出、椎體骨折移位),此時可以增加受累的硬脊膜與神經根的壓力而加劇腰背痛和下肢痛。然後檢查者以拇指再在原壓痛點上用同樣壓力探壓;體位3:將長圓枕向下移置於腹部,大致位於臍部,使腰椎呈過度前屈位。然後檢查者再用拇指尖深壓原痛點,詢問患者疼痛增減、有無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椎管內病變或以椎管內病變為主者:患者由體位2變換到體位3時腰背部深壓痛、下肢放射痛或麻痛感較體位2完全消失或緩解,一般考慮椎管內病變。
  •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藥物治療及預防研究進展
    HZ 急性期 積極治療後仍有約 5%~30%的患者會發生帶狀皰 疹後遺神經痛(PHN)。PHN 是指皮疹癒合後持續 1 個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 HZ 最常見的併發症。這種 併發症在 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中更為常見,尤其 是伴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機體免疫力低下時,脊 神經感覺支易發生嚴重變性甚至損毀,導致感受疼 痛的閾值降低,機體痛覺超敏,發生 PHN 的比例也 會明顯增高。
  • 七旬老人三叉神經痛了10多年,「機器人」手術一根針精準去痛
    據悉,自從手術機器人這個「神器」上崗兩個多月來,已完成10多例高難度顱內手術,標誌著協和深圳醫院神經外科手術進入「機器人時代」。痛了10多年不願動手術,醫生另闢蹊徑10年前,王奶奶的左前額和顴部開始出現疼痛感,像被電擊一樣,每次要持續10多秒,每個月才一兩次,沒有其他症狀,但每次發作讓她痛不欲生。家人帶著王奶奶到多家醫院就診,均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
  • 76歲老人三叉神經痛了10多年,一根針精準去痛!
    過去10多年,家人帶著王奶奶到多家醫院就診,均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有醫生建議手術治療,但王奶奶害怕做手術,只選擇了口服藥物,但效果不明顯。每次疼痛的時候,仍是自己「硬扛著」。兩個月前,王奶奶的「三叉神經痛」加重了,每天要痛5-6次,痛得實在無法忍受。近日,王奶奶無法忍受疼痛的折磨,在熟人的推薦下,來到協和深圳醫院神經外科就診,希望「能有辦法拯救她」。
  • 癌痛到底有多痛?痛到想死是啥感覺?看完這篇就明白健康有多重要
    痛到想死是什麼感覺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曾有一個患鼻咽癌的小夥子,年紀不到25歲。因為痛,他雙手抱著頭,一次又一次地往病床上撞。旁邊他的母親,一位農村婦女,沒有阻止,只是用手掌墊著床,護著兒子的頭,無聲流淚。當時,醫生判斷他是病理神經痛,腫瘤已侵犯到他的大腦神經。如果問那是什麼樣的感受,「那絕對是痛到想死」。痛到想死是什麼感覺?如電擊,如火燎。
  • 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解剖學研究進展
    三叉神經痛的發生是由於神經根的中樞還是周圍髓鞘覆蓋部分受壓迫,或二者兼而有之,到目前為止還未完全明了。組織學研究已經發現血管壓迫神經根可以導致神經根受壓局部出現脫髓鞘改變,由於缺乏髓鞘的保護,相互靠近並行的神經纖維之間可以出現異位電衝動傳導,而且這種電衝動傳導是通過假突觸傳遞的方式傳到相鄰神經纖維的。
  • 以我之手撫平你痛!走進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疼痛科,聽聽那裡的故事
    到底具體什麼樣的疼痛適合到疼痛科,據張愛忠介紹,主要包括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肋間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樞性疼痛、幻肢痛、殘肢痛、糖尿病性神經痛、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等神經痛;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膝關節痛、足根痛、顳頜關節痛、退行性關節痛、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骨關節痛
  •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折磨97歲奶奶 神經阻滯+ 紅外偏振光治療助康復
    舒雅醫生仔細查體後,郭奶奶診斷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看著難受萬分的郭奶奶,舒雅醫生立即與團隊討論,制定針對於郭奶奶的疼痛治療方案。考慮到老人年齡偏大,基礎疾病比較多,同時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多種疾病的困擾之下,讓郭奶奶的疼痛更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