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勾翠華
伴隨著社會發展,現代醫療模式正從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會功能需求在治療中將受到更多關注。如今,「疼痛」被現代醫學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徵,隨著對疼痛的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讓不少醫療機構開始思考疼痛科的未來走向和定位,本期就讓我們走進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疼痛科,聽聽那裡的故事。
這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但患者群體卻很龐大
70多歲的柏先生因為左腿疼痛難忍而到醫院就診,在先後問診了多個醫院不少科室後,卻都因「走錯了門」而遲遲沒有得到有效治療。一日他偶然聽說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疼痛科在治療疼痛疾病方面有很多治療方法,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醫院,經科室主任張愛忠診斷,鑑定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需住院治療。在經過幾天的治療後,柏先生終於擺脫了病痛的困擾,僅僅通過一個簡單的微創手術,讓柏先生重新恢復了健康。
「估計很多患者都遇到過這種困惑,因為腰痛、腿痛等症狀去醫院就診,但檢查了很多次,仍舊查不出病因在哪。然後開始輾轉於各個醫院,遍尋名醫,最後錢花了不少,方法用了不少,但疼痛要麼沒有好轉,要麼容易反覆。」張愛忠說,「出現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很多人對疼痛科還不夠了解,不知道疼痛科到底是做什麼的,是不是只要是疼痛都能治,這些觀念都是不準確的,其實疼痛科也有明確的治療領域和方法手段,但由於是一門年輕學科,患者對其的知曉率還不夠高。」
據張愛忠介紹,國內疼痛科普遍起步較晚,雖然國內慢性疼痛病人數量非常之高,但高患病群體卻並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反而多是碰到疼痛先「忍一忍」的患者,因為不了解,所以導致疼痛科的發展比較緩慢。不僅如此,即使有些醫院雖然有疼痛門診,但很多也是由各科醫生輪流坐診,常用的手段就是開止痛藥打止疼針,這其實失去了疼痛科的真正內涵。「有些疼痛還是需要經過專業治療的,如果放鬆警惕,長期疼痛就有可能形成複雜的區域疼痛綜合症或中樞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變的非常劇烈和難以治療,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軀體、心理和社交功能,導致機體各系統功能失調、免疫力降低而誘發各種併發症,嚴重者甚至引發情緒障礙、抑鬱症甚至自殺傾向等。」
「很多情況下,患者都會認為疼痛是某種疾病的伴隨症狀。其實,有的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比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等,所以,僅把它當作一個其他疾病的伴隨症狀來處理是不正確的,現代醫學正向著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對疾病的研究和認識也更深入、更專業,所以魯中醫院設立疼痛科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建立專業的疼痛診療隊伍,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為疼痛患者祛痛治病。」張愛忠介紹說。
治療範圍廣泛
治標也能治本
「魯中醫院是最早在淄博設立疼痛科的醫療機構之一,是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和山東省省立醫院疼痛專科醫聯體單位。」張愛忠說,「目前我院疼痛科的診療範圍,主要包括各類慢性疼痛、軟組織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和癌痛等,也會協助其他臨床科室做一些會診工作。」
到底具體什麼樣的疼痛適合到疼痛科,據張愛忠介紹,主要包括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肋間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樞性疼痛、幻肢痛、殘肢痛、糖尿病性神經痛、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等神經痛;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膝關節痛、足根痛、顳頜關節痛、退行性關節痛、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骨關節痛;晚期癌性疼痛、骨轉移性疼痛等癌性疼痛;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棘上(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狀肌疼痛症候群、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軟組織疼痛;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風溼性疼痛;頑固性呃逆、急性面神經炎、面肌痙攣、突發性耳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非疼痛性疾病;以及女性盆腔疼痛等。「不過也不是所有疼痛都適合到疼痛科治療的,對於一些急性的、由原發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就應該先到相應科室進行治療,如突發心絞痛就去心內科、一些無明顯誘因引起的腹部疼痛就去普外科等。」張愛忠說,「有時候病人可能也不知道是什麼病引起的疼痛,一般來說,如果是劇烈的牙痛、心前區壓榨性疼痛、突發的胸背部撕裂樣疼痛並伴有高血壓等疼痛症狀均需要馬上到急診科或心血管科就診,這可能是心血管方面的病變,如果就診不及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再就是,如果胸部悶痛可以先到呼吸科、心內科或胸外科就診;下肢如果浮腫、疼痛及走路困難,可能是局部血管的問題,也可能是下肢瓣膜功能不好,可以先到血管外科就診。」
社會中曾有聲音質疑,疼痛科治療其實只是一種對症處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也就是所謂「治標不治本」。對此,張愛忠表示,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客觀。「現在疼痛科多採用微創介入技術,可以對出問題的神經進行營養、解壓、調理、刺激甚至毀損等治療,從而達到消炎、鎮痛、阻斷痛覺傳導,改善神經功能的目的,對疼痛疾病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且某些疾病的過程本身就是疼痛引起的惡性病理循環,解除疼痛就是治療疾病。」
「就拿腰椎間盤突出來說,椎間盤突出物如果較大,壓迫腰腿部神經而引起了下肢疼痛麻木,我們就會通過椎間孔鏡技術把突出給「拿掉」,解除了壓迫,去除了疼痛,也治好了疾病,這就是一個對症治療。還有號稱『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這種病症多表現在臉上,病灶是在顱腦內,我們就會先精確選好靶點,然後通過穿刺針直達病變的神經節,再在半月神經節的位置,通過射頻針進行溫度調節,阻斷神經傳導,既解決了致病因素,又同時去除了疼痛,這是對應的治療,也是對症的治療。」張愛忠表示。
率先開展多項技術
滿足不同需要患者
在日常接診中,張愛忠發現,頸、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疼痛科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年齡增長,患病人數越來越多,且呈現出了年輕化的趨勢。
「目前,治療此類疾病的方法主要有藥物保守治療、微創手術治療以及傳統的開刀手術。不過,藥物的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傳統的開刀手術創傷又過大,微創手術治療的優勢也就顯現出來了。」張愛忠說,「現在常用的是可彎曲低溫等離子微創技術,這是治療此類疾病的核心技術之一,我們也是淄博率先開展此類技術的醫療機構之一,已成功開展頸、腰椎可彎曲低溫等離子手術上百例,此技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症更方便,更徹底,能幫助絕大多數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擺脫病痛。不可否認,在現代疼痛治療手術中,等離子體手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手術。」
除了頸、腰椎間盤突出症,在三叉神經痛治療方面,魯中醫院疼痛科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所在。「三叉神經痛是臉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出現的一種反覆發作性劇烈疼痛,往往驟然發作,無任何先兆,疼痛時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劇痛,每次發作時間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隨著病程的延長,發作間歇期逐漸縮短,發作頻次逐漸增加,疼痛逐漸加重。一般高發於40歲以上,女性多於男性。有多種治療方法,我們常用的是微球囊壓迫法,我們在山東省內率先開展此技術,已為上百例三叉神經痛患者解除了病痛,並幫扶淄博周邊多家醫院開展此項技術。這種微創治療方法對患者傷害較小,恢復較快,效果也很不錯。」
「像這種能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的,除了三叉神經痛,還有癌痛,由於癌症是當今醫學界的巨大難題,到了癌症晚期,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也會急劇下降,所以癌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張愛忠介紹說,「對於這類患者,鞘內泵體內植入術是鎮痛的最好選擇之一。這項技術不僅可幫助患者解除癌痛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且使用安全範圍廣,鎮痛效果好,副作用極少,更有利於針對癌症疾病的系統治療。前幾日我剛為一例肺癌晚期癌痛患者實施了這項手術,當時患者不僅疼痛,還伴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嚴重的胃腸道副作用,手術後患者疼痛全面緩解,家人也非常滿意。」
而在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方面,魯中醫院疼痛科的治療方法則更為全面,「像藥物治療、神經阻滯治療、脊髓電刺激治療、鞘內藥物輸注治療、脈衝射頻治療、針刺治療、臭氧治療等,這些技術在臨床上都有一定的效果,不僅如此,由於這類患者中很大部分伴有抑鬱症或焦慮症,所以我們在治療方案中會重視及聯合心理治療及行為調節。」張愛忠說,「帶狀皰疹這種後遺神經痛基本上都是由於未經過正規系統的治療引起的,以致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因而,儘早治療帶狀皰疹是非常重要的,患者發現後還是應該儘快去正規醫院就診治療。」
不斷學習充電
幫助患者更好除痛
之所以選擇從事疼痛治療,張愛忠坦言,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當他幫患者解除疼痛後,會有一種極大的成就感。「求學時我們常說將來要為病人解除病痛,而疼痛科恰恰就是最直接地實現了這一點,當看到病人舒服開心的表情,感覺再累再難也都值了。」
「我們從醫者,一直以來講究的是什麼,就是以最小的創傷,最快的速度,幫患者解除疼痛,然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讓患者花最少的錢。雖然疼痛科是年輕學科,但它的出現,並不是在搶其他科室的『飯碗』,而是在完善治療鏈條。我們的出現,讓患者除了動刀吃藥外,還有了第三種選擇,為很多疼痛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療模式和新的選擇。相對而言,疼痛科因為其精準的治療靶點,更趨向於精準治療。」張愛忠說。
同時,張愛忠主任還表示,一名合格專業的疼痛科醫生,不能只了解自己的學科,還要學習麻醉、骨科、康復、神經、心理、中醫等各種專業知識,要能準確判斷各種檢查結果,還要對治療疼痛的藥物和前沿技術不斷學習。「學無止境,只有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更好幫助其他科室,在這一點上,任何學科都一樣,也請患者相信我們,儘量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