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也許不是你想當然的那個樣子。那些「厲害的人」,一定是發現了什麼不一樣的認知世界的方式。
教育及在線教育的創業和事業,是不是有規律可循?新華教育自2015年9月開學季開始不定期推出「厲害的人」線上分享活動。我們請「厲害的人」來分享解讀,傾聽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認知教育創業的方式,挖掘獨家視角,共探行業規律,為您打開思路,幫您洞見未來,以期推動我國教育以及在線教育事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網絡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記者 商亮 王琦)目前,全球分享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基於網際網路等方式的創業創新蓬勃興起,網際網路利用自身「零邊際成本」的優勢,為社會提供了諸多便利,也帶給教育巨大的變化。對於創建了中國第一所網絡大學「萬門大學」校長童哲說,「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廣泛利用優質的網絡資源,為自己打開千萬扇學習之門。」——踐行著這個目標的童哲,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一步一步的建立他的「理想國」。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至2006年的大學校園,那時候,筆記本昂貴而稀缺;那時候,大學宿舍裡並不快的網速讓很多人抱怨「搶課總是搶不到」、「電影從沒成功下載過」;那時候,很多人的手機還是可以「敲核桃」的諾基亞,學習只能在教室,很多學生都習慣於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也正是在那個時候,MIT公開課開始進入一些大學生的視線,一名大二學子心中的天平開始搖擺,學習是否一定要在教室裡?為什麼不能隨時隨地的學習?彼時,在北大的校園裡,他還只是個為了隨時隨地學習外國課程而把視頻下載在PSP的北大物理系學生,是一個能夠在食堂排隊的時候可以學習MIT課程就很開心的大學生。
這個被現在的童哲調侃為「淘氣」的行為,卻帶給他巨大的觸動:「仿佛看到了學習的未來。一定是無處不在的,一定是易於獲取的,一定不是300人擠在一起聽大課甚至黑板都看不清的。」
拿自己當小白鼠
大三暑假,童哲參加了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入學考試並順利通過。在這所曾誕生了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校裡,他繼續攻讀物理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在這裡他接觸到和國內迥異的教學方式,這讓他覺得「同樣的課程,不同講授方式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但相隔千山萬水,如何將自己的這種體驗傳達給國內的朋友和學子們?這些問題開始促使童哲思考。
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一家教育性非營利組織,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通過利用網絡影片進行免費授課,課程涵蓋數學、歷史、金融、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科目。美國史丹福大學兩名計算機科學教授創辦免費大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Coursera,旨在同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在線提供免費的網絡公開課程。關注這樣課程平臺的童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決定拿我自己當小白鼠,自己在巴黎高師宿舍裡面錄課。」
終於,《阿哲的理論物理小課》完成了,童哲將它放到了網上,並且在人人網上分享,「居然幾天就突破上萬的點擊數。要知道這可是物理課啊,比普通物理難度高一些的理論物理課。」童哲現在回憶起來,依然一臉的不可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