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開始之前想問一下大家,你在做成功一件事之後,你是怎麼想的,會把成功歸結為自己的努力、成功或是運氣;那如果是失敗了呢,你又會如何去考慮。這就涉及到今天的主題歸因理論,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韋納的歸因理論,從中找出你和成功人士的區別。

韋納的歸因理論:動機歸因理論
韋納系統地提出了動機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是成就過程的中心要素。個體對自己行為及其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複雜而多維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後的學習動機。(摘自《普通心理學》)

韋納認為人們對於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影響到個體的成就過程。他認為在人們總是想找到自己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解釋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傾向,這也就造成不同的學習或進步的動機,進而影響今後的發展。

動機歸因理論:維度
控制點(內外源):事件的成功與否是由「我」決定的還是由外部條件決定的。內外源維度會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舉例來說,如果一件事情成功了而你把它歸結為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那你就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如果事情失敗了而你依然把它歸結為自己的能力,那麼你的內心就會收到極大地煎熬,長此以往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的「玻璃心」而調整自己的認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都會想,自己的能力不行,這個事情做不了,慢慢地你就會得一種叫習得性無助的」病「,做什麼也不上心。穩定性:影響事件成功的因素是否容易變化,能力、問題的難度是穩定因素,努力、環境和運氣是不穩定的因素。穩定性會影響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如果歸因是穩定的那麼這次的結果是怎樣下次還是怎樣,如果歸因是不穩定的那麼下次的結果就不能準確預測了,可控性:」我「對結果影響的控制程度。影響個體今後努力的行為,如果你將原因歸結為一個不可控的原因,像運氣等偶然因素,那麼下次你就不會再努力的去追求。如果歸結為可控的,你就會為達成而努力。我們如何去做
韋納總是強調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維度。
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維度都是從人的主觀能動性出發的,成功時我們應該盡情的享受成功帶給我們的喜悅,給自己建立自信心,然後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失敗了我們也不必一味的自我懷疑,慢慢變得習得性無助,最後一事無成。

以後,你學會怎麼去歸因了嗎?歡迎點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