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客家這隻蝸牛,竟成歐洲餐桌上十分走俏的野味!

2020-11-21 客家幫

蝸牛、魚翅、乾貝、鮑魚,被譽為世界四大名菜。其中蝸牛高居榜首,是世界七種最走俏野味之一,在法國有「法式大菜」之譽。在歐美等國聖誕節中,幾乎到了沒有蝸牛不過節的地步。

在平遠縣八尺鎮八尺村就有一個蝸牛養殖基地,專門養中華白玉蝸牛,那裡的蝸牛就是出口到歐洲做蝸牛大餐的。

中華白玉蝸牛

因其頭、腹、足潔白如玉,故稱為「中華白玉蝸牛」,簡稱「白玉蝸牛」,系中國獨有品種,以人工養殖為主。

白玉蝸牛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膽固醇趨向於零,富含20多種胺基酸,也是太空人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平遠縣八尺鎮春興白玉蝸牛養殖基地是廣東首家蝸牛專業合作社。

養殖基地跟普通的蔬菜大棚沒多大差別,大棚裡面種著苦瓜和番薯葉,吃菜葉的不是蟲子,而是藏在菜地裡的中華白玉蝸牛。

這裡養殖的中華白玉蝸牛引自浙江,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高,氣溫25度以上可以在室內養殖,氣溫低於25度則需要移入室內保溫。

它們喜歡吃有乳漿的蔬菜,要是吃了含農藥、化肥的植物則不能繁殖。白玉蝸牛養殖周期約5個月,當達到25克時即可出售。

營養成分

這種蝸牛的營養成分,它含高蛋白,可消化蛋白百分之六十多,一斤蝸牛肉的營養成分相當於3斤草魚的蛋白成分。

據專家測定,蝸牛肉蛋白質的含量分別比鱉、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0個、3個和6個百分點

出口

成熟的白玉蝸牛供應到設在揭陽的加工廠,加工後出口到法國、日本等國家,而國內有出口認證的養殖基地僅有2家,除了這裡,另外一家在浙江。

目前,八尺鎮共有55戶村民加入合作社養殖白玉蝸牛,年產量500多噸,產值1000多萬元。

看完,小編都流口水了啊!

想不到小時候經常看到的小蝸牛,居然還有這等美味!

想嘗嘗鮮的小夥伴們豎起大拇指!

看它長得這般晶瑩剔透可愛,小編都挺捨不得吃的!

相關焦點

  • 這些餐桌上常見的「野味」,幾乎都是寄生蟲或病毒的宿主
    中華大地物產豐盛,很多野貨都逐漸的上了人們的餐桌,都成了人們下飯、下酒或者認為滋補的上品。但是據現在的科學研究,很多野味經過加工後色香味俱全,但是這些就著酒飯進入肚子的「美味」,它們確實寄生蟲或者病毒的主要宿主,直接接觸或者加工不當,就會將寄生蟲或者病毒引入自己身體,造成嚴重的後果。
  • 佛山:非洲巨型蝸牛上餐桌 專家稱攜有寄生蟲
    有人嫌棄有人愛  它甚至成了餐桌菜  面對外形奇特的「不速之客」,有的市民對其避而遠之,有的則分外鍾情。看到兒子在路邊把玩,一眼認出的劉小姐馬上將孩子拉走,並稱要回家消毒。也有市民覺得大蝸牛很萌,甚至抓上幾隻拿回家養起來。郭小姐還專門做了紙盒給它當窩,每天餵它吃菜葉。
  • 蝸牛爬著慢,賺錢可不慢,養蝸牛也能發家致富!
    是國際市場上7種走俏野味之一,被列人世界四大名菜。同時還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工等行業。養殖蝸牛具有飼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吃草、菜、樹葉、瓜果皮等廢棄物);不佔耕地,投資少;不爭勞力,見效快;飼養簡單,繁殖率高(控制好溫、溼度,每天只餵1次,每兩個月每隻蝸牛可產卵150~300粒);耐飢力強,發病率低,無聲、無昧、無汙染,既乾淨又衛生,適合城鄉家庭養殖等優點。
  • 野味和人類文明
    這或許有「藥補不如食補」的影響,人類希望通過食補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又或是獵奇嘗鮮之本性,在封建王朝宮廷舉辦的節慶活動中,罕見的「野味」則被當作一種「恩寵」的標誌。在這點上,邁進現代文明前的東西方王朝概不免俗。
  • 1800元一隻孔雀上餐桌 吃野味催生不法利益鏈
    ▲一家農家宴主打野味。  □文/圖 半島記者 裘石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食也日漸挑剔。不少農家宴瞅準「商機」,紛紛推出新奇的「野味」招攬顧客。記者連日走訪發現,孔雀、斑鳩等「野味」被明碼標價,擺上了農家宴的餐桌。
  • 非洲野味入侵全球: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吃貨根本狂不起來
    但在南方,大的可不止是蟑螂,還有一種蝸牛。每年雨季,這些超大號蝸牛就會呈爆炸式增長,爬滿了路邊的花壇和草地。那滿地的白色黏液,成了不少南方人的夢魘。這張圖可能不少人都看過,圖上的就是南方常見的非洲大蝸牛不同於平常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蝸牛,這種蝸牛能長到比手掌還大,其身子攤開幾乎能蓋住一張小臉(大臉不行)。
  • 餐桌上的猩猩肉、壯陽的土撥鼠腎臟丨「失控」的野味背後,是在拿...
    人類與病毒原本並無交集,然而當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成為餐桌上的「野味」,無辜的它們最後就成為了「嗜血」的饅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起初,科研專家斷定果子狸為非典病毒的直接傳染源,這導致萬餘只果子狸、獾、貉等野生動物被迅速捕殺。
  • 白玉蝸牛養殖怎麼樣?湖北喜豐九號蝸牛經驗豐富,養殖有前景!
    白玉蝸牛養殖怎麼樣?喜豐九號蝸牛養殖可以放心投資,蝸牛蛋白質中富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種類達20種,另外,還含有多種其他營養成分,如:鈣、磷、鐵、硫胺素、葡萄糖、肝糖等碳水化合物。蝸牛養殖可靠嗎?喜豐九號蝸牛養殖綜合利用價值高,蛋白質高,低脂肪,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其銷路暢通,是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
  • 「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爬上南京人的餐桌
    這兩天,南寧市郊出現了大量的非洲大蝸牛。對於,鐵板香鍋瑪瑙蝸牛,菜餚備註寫著:瑪瑙蝸牛,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又稱為非洲大蝸牛,它已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  南京多家餐館裡也都有蝸牛這道菜。大家的賣點也各不相同。一家法式餐廳裡賣的是烤蝸牛,"就是把蝸牛烤熟了,放土豆泥和芝士。還有一家西餐廳賣的是蝸牛湯,還有的是法式蝸牛。包括一些披薩店裡,也有"蝸牛"這道菜餚。  南京餐館裡的蝸牛都是什麼品種?
  • 蝸牛,你給我站住!
    為了拯救這個瀕臨滅絕的孤獨物種,6所美國和歐洲的動物園於1993年聯合開展「救生艇計劃」,從事製藥行業的米勒和曾任高中教師的米爾斯就是在那時加入了聖路易斯動物園的志願者隊伍。    23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從去年開始,已經陸續有870隻帕圖拉蝸牛被放生到野外,回到了祖先的棲息地,米勒和米爾斯也多了個「蝸牛夫人」的外號。
  • 法國蝸牛可以吃,中國蝸牛為什麼不可以?專家:還真的不行
    大家都知道法國人喜歡吃蝸牛,他們有一道名菜叫「法式焗蝸牛」,我每次去薩莉亞吃飯都喜歡點一盤來吃,味道還不錯,跟平時吃肉差不多,口感甚至比肉還嫩些。蝸牛是怎樣爬上法國人的餐桌的?雖然在我國沒有吃蝸牛的習慣,不過在法國,吃蝸牛的傳統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在中世紀時,可能是地理氣候的原因,法國的野生蝸牛特別多,物質的匱乏加上愛美食的天賦,讓法國人發現了這些蝸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就像我們發現田雞的鮮甜嫩滑一樣,隨後便將蝸牛擺上了餐桌,開始將蝸牛製作成各種菜餚。
  • 產卵要埋起來,走路比蝸牛還慢,一斤180元,燉湯是珍貴佳餚
    產卵要埋起來,走路比蝸牛還慢,一斤180元,燉湯是珍貴佳餚過去只要是家裡女人懷孕了,長輩們就會想盡辦法弄一些野味給女人滋補。顯然這種做法在現在看來十分不科學,懷孕的女人是需要滋補,這一點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野味,懷孕的女人都可以食用的。當今的人通過網絡知識傳播,更清楚什麼人適合吃什麼,而不是亂吃一通。山裡有一種野味,它可以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於岸上。在繁殖下一代的時候還需要把卵給埋起來。這野味走路比蝸牛還慢,價格卻是180元一斤,燉湯是珍貴佳餚。
  • 南非牛羊肉製品中查出含長頸鹿肉斑馬肉等「野味」
    「馬肉事件」已經把歐洲肉食市場攪得雞犬不寧,類似事件近日又在南非上演。調查表明,南非牛、羊肉製品中竟然含有水牛肉、驢肉,甚至袋鼠肉、長頸鹿肉、斑馬肉等多種「野味」。  據英媒3日報導,南非西開普敦大學的調研人員從大型肉食供應商以及小攤販手中獲得146種肉乾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這些本應由羚羊肉製成的食品中竟有90%是由馬肉、牛肉,甚至長頸鹿肉和袋鼠肉製成。更讓調查人員吃驚的是,他們在一種馬肉口味的肉乾製品中檢測出山斑馬肉的成分,該物種在南非是一種瀕危保護動物。
  • 泗洪金鎖鎮:「小蝸牛」爬出致富產業路
    11月16日上午,記者來到當地採訪時,蘇娟正在她的蝸牛生產企業——江蘇鴻逸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內忙碌著。無塵除菌的生產車間裡,一隻只鮮活的蝸牛經過不鏽鋼流水生產線數道工序操作後,被分裝在了真空食品袋內,成了熟食製品。再經冷鏈存放、運輸,不久以後,這些蝸牛便會「爬」上人們的餐桌,成為他們口中的美味佳餚。
  • 農村馴化野鳥上餐桌,人稱「斑鳩」,是營養價值高的「野味」
    導讀:農村馴化野鳥上餐桌,人稱「斑鳩」,是營養價值高的「野味」。斑鳩說到「斑鳩」或許很多人都不認識,但是看到樣子確有很多人叫錯,以為是鴿子,其實斑鳩比鴿子個頭要小一號,斑鳩的頭很小,而且脖子也很細,翅膀展開較之鴿子比例要長上許多,尾巴相當長,斑鳩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並沒有鴿子一樣的金屬光澤,以前斑鳩在農村到處可見,現在基本上都得在養殖場才能看得到了,說起斑鳩,突然記起一句俗語,叫「天上的斑鳩,地上的泥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上的野味屬斑鳩最好吃
  • 新冠病毒起源:被人類端上餐桌的病毒…抖音仍有「吃播」蝙蝠視頻...
    單峰駱駝正是許多遊客都會體驗的項目,而且駝肉、駝掌、駝峰也是野味餐桌上並不罕見的菜餚。鼠疫2010~2015 年全球共報告了3248 例鼠疫,其中包括 584 例死亡。歷史上,鼠疫是導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14 世紀時它被稱為「黑死病」,曾在歐洲造成約 5000 萬人死亡。
  • 號稱畝產萬元,早幾年無人養殖的白玉蝸牛,是如何再度翻紅的
    一說起蝸牛想必小夥伴們都不會陌生,這種大雨過後最經常看見的小動物可是不少人兒時的玩伴。但對於女生來說蝸牛就著實噁心了一點,因為他們爬過的地方都會出現一層黏液。但在國外蝸牛可是不少外國友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在很多重大節日蝸牛更是餐桌上最主要的一道菜。
  • 非洲野味入侵全球: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中國吃貨根本狂不起來
    但在南方,大的可不止是蟑螂,還有一種蝸牛。每年雨季,這些超大號蝸牛就會呈爆炸式增長,爬滿了路邊的花壇和草地。那滿地的白色黏液,成了不少南方人的夢魘。這張圖可能不少人都看過,圖上的就是南方常見的非洲大蝸牛不同於平常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蝸牛,這種蝸牛能長到比手掌還大,其身子攤開幾乎能蓋住一張小臉(大臉不行)。
  • 五一過後嘗鮮潮不斷,山姆獨家褐虎蝦持續走俏
    隨著防疫等級下調,五一小長假讓消費者信心逐步回暖,無論是採購一些高品質的美食與家人分享,還是為孩子購入夏天的新衣服和玩具,嘗鮮和享受成了許多消費者的「關鍵詞」。褐虎蝦走俏,差異化新品引領生活方式近幾年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國人不再受限於如何吃飽和吃好,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均衡膳食,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更呈現爆發式增長。
  • 為了滿足吃蝙蝠的中國人,東南亞有一整條野味產業鏈
    除了保健品和藥品中出現之外,野生動物還會出現在尋常人家的餐桌之上。即便法律與道德雙重壓制,大量穿山甲、蜥蜴、熊掌、蛇等野生動物還是會在冬季來臨時,出現在經濟發達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以及飯店中。而因為合法性有待疑問,絕大多數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都沒有合法來源或者檢驗檢疫證。這意味著,這些端上餐桌的動物很可能含有各種病毒,或者攜帶各種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