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是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說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它的精神內核是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
五月天樂隊是由五個大男孩所組成的搖滾樂團搜狐娛樂對五月天的評價是「五月天一反一般搖滾樂團給人的粗野印象,呈現出清新健康的青春活力,令人激賞。」
麥爾維爾的《白鯨》,很多人都熟知,可是讀過的人卻不多,很多人會說這書太長了,讀不下去,其實這不能怪讀者,《白鯨》在1851年出版的時候第一年只賣出了五本。
作者麥爾維爾在1891年去世了,到了1920年這本小說面世後的70年,《白鯨》才重新被美國人翻出來,他們評價說:麥爾維爾的雄辯,簡直是美國的莎士比亞,這才重新定義了《白鯨》的文學價值。」
01《白鯨》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作曲家鮑勃·迪倫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致辭的時候說:「影響我一輩子的書,其中就有《白鯨記》。」
《白鯨》的影響能力可謂是深遠,譬如,我們現在每天喝的星巴克,名字就來源於《白鯨》裡面的大副斯巴達克;《海賊王》裡面有更多關於《白鯨》的梗,白鬍子的船,moby dick號名字就是照搬,而且moby dick號的造型,船頭就是白鯨的下顎;還有漫畫裡面的山治恩師、獨腿船長、哲夫……參考的原型都來自於小說裡面的主角亞哈船長。
作家福克納也是受了麥爾維爾很深的影響,還有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它們都有很多《白鯨》的影子。
如果我們熟悉美國文化,會發現白鯨的梗無處不在,《白鯨》這個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作者採用第一人稱,描寫一個叫以實瑪利的水手,登上一艘捕鯨船,船長亞哈在上一次出海的時候,和巨大的白鯨moby dick搏鬥,失去了一條腿,這一次他帶領全船30位水手再度出海尋找moby dick,要向它復仇。
這艘船從美國東海岸的南塔克特出發,一直穿過北大西洋,繞過好望角,再到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到日本海,一路上捕殺各種小鯨魚練級,最終在太平洋,找到了moby dick決一死戰,只有以實瑪利生存下來。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簡單就幾句話就說完了,可是,這本書裡面有大量關於捕鯨業的很細緻的描寫,比如出海前的物資準備、水手怎麼籤勞務合同、怎麼卷捕鯨索、描寫驚心動魄的捕鯨場面、捕獵鯨魚之後怎麼煉油?船上煉油廠是怎樣工作的、以及鯨魚的種類介紹還有解剖學等等,可謂是知識體系龐大啊。
書中花很大的篇幅塑造了一個角色,一個異教徒,一個原本是食人族部落的王子魁魁格,和以實瑪利一起登船的,他是最優秀的標槍手,他的形象就是那種典型的,不受約束的自然人。
他和鯨魚作戰的場面完全展現的就是生命本質的力量,書裡面還有很多關於自由的場景的描寫,非常讓人心馳神往。
就是他們剛出海沒多久,有一天夜裡所有的水手都聚集在甲板上,然後喝了酒聊天,這裡有來自南塔特克的水手、長島的水手、馬爾他的水手、西班牙的水手、中國的水手、日本的水手,他們在一望無垠的海面上,在月光下面聊天,多美啊。這樣的場景描寫展現的是自由的美好。
本書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自己經常會不自覺的停在棺材鋪面前,或者是不自覺的跟著送殯的隊伍的後面,他說自己必須要出海,到海上去,這是代替手槍跟子彈的辦法。
他的意思是說只有出海,才能夠避免自己要把自己斃掉的想法,那大海就意味著自由。
故事結尾,亞哈船長把斯巴達克大富留在大船上的,而且叮囑他一定要平回家,最後moby dic去攻擊皮廓德號的時候,團長一直在喊「衝我來,衝我來」。
在《白鯨》這本書裡,我們能感受到這種充滿了野性、原始力量的自由,因為在大海上面你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東西,全憑人的力量和意志去面對自然。
02五月天的影響力
五月天是中國臺灣的搖滾樂團,由溫尚翊、陳信宏、石錦航、蔡升晏、劉諺明五位成員組成。樂團前身叫「So Band」樂團,在1997年正式更名為「五月天」。
五月天不僅四次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樂團獎」 ,而且樂團成員還積極為其他歌手創作歌曲,並參與歌曲的編曲、演奏、和聲等幕後製作。
五月天最初在臺灣火起來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實在太新鮮了,五月天年輕時候,五個大男生湊在一起,男孩子們的那種滿滿的陽光感非常討人喜歡,而且他們在舞臺上用力唱用力跳的時候,大家感覺這五個人魅力實在是太大了。
如今,任何演唱會都是不能正常舉辦的,但是,以「勇氣」著稱的五月天卻真真實實的開了一場演唱會,雖然沒有現場觀眾,卻迎來了千千萬萬數也數不盡的觀眾們同步在線觀看。
2020.5.31晚上20點,臺北市立體育場,雖然整個體育場沒有一個現場觀眾,依然按照五月天演唱會風格布置的十分完美,這場萬眾期待的演唱會,被無數的粉絲們同時欣賞著的《五月天突然好想見到你線上演唱會》準時進行,五月天還是那個大家熟悉的五月天,總是能帶給大家驚喜,總是能為粉絲們帶來更多的福利。
人們喜歡五月天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他們的演唱會總是能夠帶來滿滿的正能量,雖然沒有現場觀眾,但每個座位上都有一支螢光棒,觀眾們雖然人不在,但心卻在。
能夠被五月天影響的人,心裡大都有一團火,大家都渴望跟他們一樣能為某件事情拼盡全力,渴望陪伴他們一直走下去。
有人喜歡五月天的歌詞,那是因為寫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有人喜歡他們帥氣的外表,陽光、活力充沛,那是我們每一個人曾經看我的模樣;就像那句歌詞「每個平凡的自我,都曾幻想過,以你為名的小說,或是枯燥或是雋永」,這句話太貼切了,誰年少時都幻想過自己是小說主角吧。
03兩者相同的精神內核: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
白鯨記這本小說到底偉大在哪裡?撇開宗教的部分,清教徒的部分,《聖經》故事的部分,我覺得白鯨記最吸引讀者的地方是他的自由。
美國是一個以宗教理想為基礎建立的國家,最早的那批清教徒,到了美國之後,他們相信自己是上帝之子,美洲大陸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的迦南福地,在這個基礎上面,美國建立了一套追求自由和個人價值實現的制度。
19世紀人類第1次大規模的向上帝,向自然發出挑戰,尤其在美國,飛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工業化,人們開始相信,我們通過理性、科技就可以創造自己的天堂。
麥爾維爾則認為,人不應該只滿足於物質,當現代工業文明,正在以各種方式窒息我們的思想和靈魂的時候,我要做的就是要去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所以麥爾維爾,真的去出海了,他跟著一個捕鯨船做了環球世界的旅行,途中還經歷了船難,被衝到了一個原住民的島上,他還跟島上一個異教徒女孩結婚了,最終他一個人逃回了美國,就寫了這本《白鯨》。
20世紀時,捕鯨業已經消失了,可是我們在讀《白鯨》時,能夠從書裡讀到那些自由的空氣,當我們被困在蠅營狗苟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至少能在文字裡面去獲得詩和遠方,我們可以去想想自己化身為皮廓德號一名水手,就這麼跟著一個瘋子亞哈船長出海了,我們可以做得這樣瑰麗的夢,誰也無法阻止我們做夢的自由。
五月天的作品和行動是相一致的,他們的歌一直都很符合樂迷期待,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期望,一直灌輸著一種價值觀——只要你努力,不斷奮鬥,總有出頭的一天。
五月天的本質是和《白鯨》一樣的,自由,是五月天音樂裡最重要的核心。
從20年前的《藍色三部曲》開始,五月天就開始講述自由的故事,《那首憨人》的MV,他們哪怕是生活在一個牢房裡面,只要有音樂,他們就是自由的。還有《倔強》,「最美的願望,一定最瘋狂」,還有一首飛蛾撲火的《燕尾蝶》,這兩首歌完全可以說是給亞哈船長定製的。
很多讀者說「亞哈船長太自私了,讓全船人陪他送死」,這其中也包括船上的斯巴達克大副,他也想過要不要造反,把亞哈船長一槍斃了,但是亞哈船長恰好是絕對的自由,他對自由的定義是:
凡是僅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為僅僅由它自身決定的東西,叫做自由。
所以對於亞哈船長來說,他要去復仇,向moby dick復仇,是他本性的必然。
不管是玩樂隊還是寫作,表達出自己的本心,是一種本性的必然。有可能會我們面對很多風險,可能會一輩子默默無聞,沒有成功,也可能不如老老實實上班安全,但是,就是會像亞哈船長這樣的人,就像五月天的《摩託車日記》唱的:「誰願意和我,一起寫一個傳說,就算誰能消滅了我,卻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
在五月天最近的專輯《第二人生》裡,他不斷的鼓舞大家:「你要去開啟真正屬於你的人生,每個平凡的自我都曾幻想過,然而大多的自我都抓緊著某個理由,每個渺小的的理由都能困住自由,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你的理由,是什麼?」
在《自傳》這張專輯裡,五月天用一張專輯的長度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寫下自己的自傳,包括我們要面對自由的代價,哪怕沒有到達成功的彼岸,失敗了,沒有關係,「走過的叫足跡,走不到的叫憧憬。」
五月天用他們歌曲不斷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追尋本性的必然性,追尋自己的自由。
文學作品中,像亞哈船長這樣的失敗者有很多,譬如:《老人與海》中,老人是失敗者;歌手約翰·列儂到頭來是個空想家。
有時我們只要為自己信奉的價值、夢想和自由去奮鬥了,去盡全力了,就像亞哈船長這樣,已經連續三次和moby dick 拼命了,就已經是英雄了,就像五月天《自傳》中最後一首歌:《你說那C和弦就是……》最後一句歌詞唱的,「你的和弦,沒有人管,唱出你的自由」。
五月天是自由的,《白鯨》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