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克核聚變核心技術,創造全新的世界紀錄,堪比製造一個太陽

2020-12-04 新國策略

掌握核聚變能力就代表著可以擁有強大的核武器及能源供應,如今很多自然資源匱乏,今後的核能源開發是大勢所需,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技術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核聚變個名詞過於高深,平民老百姓也很難理解。實際上,就算是科研人員也無法將其徵服,其實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發現了核變,而近一個世紀發展,我們人類所能掌握的也只是最基本的應用,還有很多的未知領域等著探究。

歐美國家一直以來都掌握著核能前進方向核高度,核能有關的先進技術突破往往也在這些國家裡發生,但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不斷攀升,我國也搶佔了不少核能先機。在去年7月,位於中國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一臺核能研究設備穩定運行了101.2秒,創造了全新的世界紀錄。並取得了有關核能技術突破。

形象的說,如果核聚變被人類所掌握,那就好比擁有一個人造太陽,將帶來無限的力量。而這次中國取得的突破性的進展,引來了世界各國羨慕的眼光,以前位居核能高位的美國、歐盟等國都已知中國此次取得的突破非比尋常,紛紛想與中國尋求合作,在這些反應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已經變向的承認了中國在核能領域已經超越了他們,技術高度已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

相關焦點

  • 他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創造這一關鍵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傑出校友彭壽用幾十年的心血給出了答案——他曾攻克浮法玻璃工藝裝備的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僅用70天,創造了自主生產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的「中國速度」,開闢了這一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三十餘年來,彭壽始終堅守在玻璃產業研究第一線,忘我工作,不斷奮鬥。
  • 中國成為核聚變能開發領跑者 打造首個人造太陽
    中科院專家指出,我國自21世紀初正式參加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計劃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核聚變科研能力、重要部件製造工藝能力、工程建造能力、大科學工程管理能力等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建設自主產權聚變工程實驗堆的能力。  在開發核聚變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的路上,中國已從「追趕者」、「並跑者」,成長為具備強大國際輸出能力的「領跑者」。
  • 中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我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我國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突破。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供圖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2019年10月,正式啟動海上作業。
  • 中國一世界紀錄被打破,韓國"人造太陽"可20秒運行,系中國2倍
    據韓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12月24日發布消息稱,韓國人造太陽,先進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在上個月的一次實驗中成功地將高溫等離子體約束20秒,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相比之下,中國環流器2號M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目前最長的保持時間僅有10秒,其他核聚變項目僅能達到1秒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中國EAST託卡馬克裝置實現了101.2秒持續放電,而不是等離子體約束時間。不過,放電時長紀錄至今仍未有人打破。
  • 【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世界新紀錄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近日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做「人造太陽」。我國科學家宣布,他們成功實現了託卡馬克101.2秒穩態高約束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託卡馬克是一種旨在利用核聚變能量的實驗裝置。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國際認證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聚變核能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形式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方三十多國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中國製造」創造中國榮耀
    12月26日,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中國榮耀「板塊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作主旨演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10909米!這是中國「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坐底馬裡亞納海溝時創造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452公裡!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核心溫度達2億度,中國製造或將造福世界
    中國製造在世界上一直都負有盛名,此次「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更是很有可能讓全世界受益。,希望能夠在這些能源消耗差不多之前找到合適的替代品,畢竟如果人類一直處於一個能源短缺的狀態,可能我們的文明也延續不了多久了。
  • 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著力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程院)承擔的技術示範井瀘203H57-2井順利完鑽,創四川頁巖氣公司瀘203區塊四開鑽井周期最短紀錄。工程院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當前、引領未來」重任,砥礪奮進,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雙提升」。
  • 中國創造一項新紀錄
    一位法國科學家對汪品先形容「海底世界」的樣子:「漂亮極了,到處都是海百合,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你一定要看看。」 但在1978年的中國,沒有條件讓人潛到深海。 「中國人一定要趕上世界海洋研究的潮流!」從此,「走向深藍」的種子在汪品先心裡發了芽,而中國人的深海探測事業,也即將睜開惺忪的睡眼。 一邊是廣闊的研究前景,一邊是巨大的技術落差——中國的深海研究怎麼搞?
  • 我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
    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突破。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供圖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2019年10月,正式啟動海上作業。2020年2月17日,試採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
  • 韓國人造太陽在1億度溫度下創造了20秒運行時間的新世界紀錄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KSTAR)是一種超導聚變設備,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由於成功地將高溫等離子體保持了20秒,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也就是我們現在簡稱的人造太陽,是世界上目標最為宏大的科學能源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人類製造完美的能源。
  •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是如何製造的?
    近日,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方電機」)為中國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製造的主機磁體線圈中心柱在成都成功交付,正式啟動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總體安裝,標誌著中國人朝著實現聚變清潔能源的夢想又前進一步。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成都配合安裝裝置的外圍部套。」東方電機項目經理李友偉說。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創下1500萬攝氏度紀錄 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
    一座英國核聚變反應堆近日成功創下了1500萬攝氏度的紀錄,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標誌著人類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又近了一大步。圖為反應堆中的高能氣體,即等離子體託塔馬克能源公司計劃於本年末前使堆內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相當於太陽核心溫度的7倍。而該公司的最近一次測試使其離這一終極目標又近了一步。達到1億攝氏度後,反應堆便可激發核聚變,通過原子核的融合釋放大量能量。
  • 韓國人造太陽創造世界紀錄,在1億度高溫下,成功運行20秒!
    韓國人造太陽創造世界紀錄,在1億度高溫下,成功運行20秒!人造太陽的概念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提出了,目的並不是真正的製造出一個可以掛在天空當中的太陽,而是希望人類可以利用太陽的核聚變,為人類源源不斷的提供新的能量。